禹王山的岩石血染成——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一江烟雨纵我行

<p class="ql-block">  “禹王山”,并不出名,许多人不知道这座山,它就在徐州东70多公里的邳州大地上。“禹王山”,也不高,海拔仅124米;可是,距今87年前,1938年暮春,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惨烈的战斗,史称“禹王山抗日阻击战”。</p><p class="ql-block"> 禹王山,是中国人为保家卫国、抵御侵略而浴血奋战的英雄山;禹王山,是中国人血性刚强,民族尊严不可辱的见证之山。</p><p class="ql-block"> 禹王山的石头很特别,它的山体是坚硬的灰色花岗岩,而岩石皱褶面与缝隙间却沉积着鲜明的铁锈红,远观如同红色岩石,站在这红色岩石前,你可能会遐想:莫非这岩石是那场战斗的鲜血染红?</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台儿庄战役后期,1938年4月22日至5月18日,以滇军60军为主力的中国军队(正式番号应该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六十军”),与入侵的日军精锐第5、第10师团在以禹王山为中心十几公里的阵地上血战27天,其间日军未能越过禹王山防线一步,60军则在胜利完成阻击任务后撤出战场。</p> <h5>  禹王山上这个黑色花岗岩雕塑,象一副巨大的时针,让时光永久停留在1938-04-22——1938-05-18。</h5> <h5>  历史照片:1937年10月,云南各界民众欢送第六十军出征抗倭,全体将校纪念合影</h5> <p class="ql-block">  60军是一支很有特色的中国军队。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60军刚刚在云南完成组建,虽是新组建的,但却集中了滇军精华,士兵多为百战老兵,军官多为少壮新锐。由于是云南派出的第一支抗日军队,云南的实际统治者龙云,倾其所能拿出了自己的家底。军长卢汉(彝族),下辖三个步兵师:182师师长安恩溥(彝族)、183师师长高荫槐、184张师师长张冲(彝族)。60军共有4万将士(一说3.5万人),其中彝族将士就有2.4万人,从军长到各级军官也多为彝族,另外还有一些壮族苗族官兵——这是一支主要由云南少数民族青年组成的军队。另外,60军虽然是一支地方军,但无论兵员人数、军容军纪、还是武器装备在当时的国军序列中都是一流的,可谓齐装满员、装备精良。</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8日,60军从云南出发奔赴抗日前线,徒步行军40多天到达湖南常德,本来是要赶赴淞沪战场的,但这时淞沪会战已经结束;又奉命去保卫南京,可是部队进至浙江金华,南京已失守;于是又奉命调往武汉,1938年元旦到达武汉,随后在湖北休整补充4个多月。</p><p class="ql-block"> 1938年4月19日,60军被紧急调往徐州战场。60军火速出发、日夜兼程,辎重和炮兵团随后,4月21日全军主力即抵达徐州东车辐山火车站,立足未稳,4月22日便仓促投入战斗。</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对手是——侵华日军第5师团(板垣师团)、第10师团(矶谷师团)这两个日军甲种师团,抗战时期的日本甲种师团,每个师团将近3万人。这两个师团是日军精锐部队,被日本人称为所谓的“钢军”、“铁军”,在侵华战争中一直扮演着急先锋角色。他们在1938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的台儿庄战役中刚刚受到重创,共伤亡2万余人(日方称伤亡1.2万人),经过补充和短暂休整后又重上战场,恼羞成怒地重新杀向台儿庄地区,兵锋直指徐州。</p> <p class="ql-block">  战斗开始阶段,60军在五圣堂一线平原地带构筑防线抵挡日军;但战场形势对我军极为不利,60军临时构筑的掩体工事在日军飞机坦克狂轰滥炸下被炸得粉碎,又没有炮火支援(唯一的山炮团还没拉上来),60军伤亡很大。后来全军撤至禹王山一线,凭借有利地形,阵地才巩固下来。</p><p class="ql-block">  </p> <h5>  战斗激烈程度从纪念馆里的这幅油画作品可以看出。<span style="color: inherit;">图中身着灰色军装的60军战士,头戴典型的滇军法式头盔。</span></h5> <p class="ql-block">  战斗的激烈程度我们还可以从敌方的感受看出。一位当年参加禹王山战斗的日军士兵日记(《田中日记》)被发现并公开,这个日本士兵在4月24日的日记中写到:“当天下午,我们和敌军展开了十几次反复冲杀,敌人之拼刺技术完全不弱于经过严格训练的皇军。他们当中有一些面目黝黑的战士强壮无比……面对这些漆黑壮汉时,我们不得不拼尽全力和他们厮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次日又写到:“ ……板垣将军亲自抵达前线派出了敢死队发动进攻,但敌军所表现出来的顽强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阵地里的中国军队一反常态,还没等敢死队冲到阵地,他们就率先发起了进攻(反冲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5> 禹王山上保存至今的弹痕石。</h5><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日军的炮火把禹王山削去1米多,战后126米高的禹王山只剩下124.6米,现在禹王山的岩石上仍清晰可见被日军机枪扫射留下的累累弹痕。但他们还是攻不下禹王山,而且在禹王山前日军丢下了5000多具尸体,7000多人负伤。为此,60军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仅此一役,全军13869人壮烈殉国、其中包括旅长陈钟书,团长严家训、董文英、莫肇衡、龙阶、陈洁如,副团长黄云龙等排级以上军官178人;失踪430人、负伤4545人。</p><p class="ql-block"> </p> <h5>  禹王山上新建的战壕模型。地上的数字代表战斗中牺牲的60军战士。你迈着沉重的脚步,每迈一步都意味着你脚下有一百名牺牲者,直到战壕的尽头,地上刻着“<font color="#ed2308">13869</font>”这个数。</h5> 禹王山阻击战首先是为掩护第五战区数十万部队撤出徐州战场,为部署抗战初期的关键大会战——"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时间,这是此一役的战略意义,为此,60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都是值得的;更何况60军以孤军重创了日军2个甲级师团呢。<br> <p class="ql-block">  所谓战争,除了攻城略地,其主要目的无非是要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尽可能多地消灭敌方有生力量,所以“战损”是评估战争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禹王山阻击战60军战死13869人,日方战死5000人,这几乎是2.8:1的战损比,如果仅从双方战死人数上看,60军损失远大于日军,此役似乎不能算胜仗。但是中日双方的战损比不能仅从战死人数上看,还要加上受伤人数。为什么中方战死13869人而受伤仅4545人,而日军战死5000余人受伤却7000余人呢?我分析这主要是由当时于日方医疗救护、后勤保障条件远远优于中方,负伤者能得到及时救护,减少了死亡率,所以伤者多于死者;而中方恰恰相反,当时的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缺医少药,负伤者死亡率高,所以统计到的伤者少于死者。若从战争中伤亡人数都是丧失战斗力这个角度看,60军伤亡加失踪约损失:18844人,日方伤亡数,据日方自己的统计为:12000余人,那么中日双方实际战损比为1.57:1,这与抗战初期历次中日会战的战损比较,60军能够取得这样的战果则不仅是胜利而且简直是奇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较一下,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以举国之力发动的的三场最大会战的战损比(根据双方自报数据),我们就会承认禹王山阻击战就是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淞沪会战,中方自报伤亡33万,日方伤亡6万,5.5: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台儿庄会战(前期)又称鲁南会战——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史称“台儿庄大捷”,然中方自报伤亡约5万余人,日方自报伤亡11984人 ,4.2: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汉会战,中方自报伤亡60万,日方自报伤亡约4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损数是比较难统计准确的,交战方都会夸大敌方伤亡数,而以上双方战损数都是从网上搜集到的双方自报数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一般情况下一支日军可以对抗人数三四倍以上的中国军队,而中方往往要牺牲四五个士兵才能换来击毙一名日本兵。在禹王山阻止战这场硬刚硬的对抗中,60军这一仗确实打出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较高水平,这是一场胜仗,一场令人痛心的胜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看禹王山阻击战还有这样一层意义:此一战大长了中国军人的志气和尊严!他们狠狠地教训了凶恶嚣张的日本侵略军:有我们守在这里,这里就是铜墙铁壁,我们不让你过去你就休想过去!哪怕鲜血流成河,哪怕山岗原野都烧成焦土,让敌人死在我们的阵地前,让他们跪在我们阵地前发抖吧,让他们捧起自己的残肢断臂去嚎叫吧;但是休想踏着我们的尸骸从这里过去!这就是中国军人的尊严和意志。此一战,是60军将士代表中国人民给凶焰万丈的日本侵略者的一个噩梦般的教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站在禹王山上回想起这次战役仍然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血脉偾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从宏大叙事角度,从国家社会的角度,从历史进程的视野,我们可以豪迈地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但是从每一个失去亲人的家庭,从每一个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的角度来看,每一个牺牲的战士都是他们无法承受的悲痛,无法弥补的损失,时代的微尘落在个体头上都是一座山啊!<div>  今日,即使我们可以忘记禹王山的故事 ;但云南人民绝不不会忘记!禹王山是他们心中的丰碑,禹王山也是他们心中永远的伤痕,因为那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九个云南儿女的尸骨永远留在了禹王山下,仅仅在抗日战争的一个战场上就牺牲了13869名滇军战士,千千万万的云南人家庭,父亲失去了儿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儿女失去了父亲。</div><div> 一位长期从事滇军战史研究的云南作家感慨道:</div><div> 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座山会像禹王山那样令云南人民永远地魂牵梦绕,</div><div> 任你打开每一本县志,每一本县志里都长着禹王山,</div><div> 任你访遍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民族的心里都装着禹王山,</div><div> 任你拍遍每一座山峰,每一座山峰都会诉说禹王山的故事。</div>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份从网上搜到的珍贵资料:文件名《陸軍戰時士兵陣亡證書》,死者姓名:王忠弟,年龄25岁,云南鹤庆县人,隶属:陆军第60軍第184师544旅1088团1营1连,职别:二等战斗兵,死亡原因:鲁南战役被敌弹击中脑部,尸体在何处发现:禹王山,埋葬地点:禹王山。证书由收敛人、营长、团长师长一 一签名盖章。</p><p class="ql-block"> 这肯定是由死者亲属一直珍藏保留下来的宝贵文件,一张小小的发黄纸头,把一个年仅25岁的年轻生命与禹王山仅仅联系在一起了,它给我们对战时后事处理的细节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想当年184师师长张冲为他部下几千名曾经活生生的弟兄的死亡证书一一签名盖章时,那是何等沉重而令人心碎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过去,我对中华民族的认识仅限于书面上的概念:中华民族是一个由汉族和5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当我们站在禹王山上,站在这个曾经是成千上万彝族等来自几千里外的云南少数民族兄弟,为反抗我们共同敌人而浴血奋战的地方,这个13869名滇军60军将士的埋骨之处,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无论汉族还是其他民族,我们都是泪洒在一起,血流在一起兄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么 禹王山战役后的60军在中国现代史上又写下什么光辉篇章呢?</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18日,60军是最后一支撤出徐州战场的中国军队,他们在卢汉军长率领下一路血战冲出日军包围圈,于6月1日抵达河南漯河,以后又参加了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一系列抗战初期的重要战役。</p><p class="ql-block"> 1940年初,由于日军侵入越南,为防范日军从越南入侵云南,60军奉统帅部令返回云南,以60军为主力组建第一集团军(后称第一方面军),拱卫云南。大家知道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等中国文化的种子之所以能够在昆明扎下根来,就因为云南是安全稳固的大后方。</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后,卢汉军长率第一方面军10万人进驻越南接受驻越日军的投降。这是二战中中国军队唯一一次在境外主持的受降仪式,中国人扬眉吐气,这也是60军的殊荣。</p><p class="ql-block">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60军在越南就地整编后被紧急投送到东北战场,这时曾泽生任60军军长(曾泽生在禹王山阻击战中任60军184师543旅1085团上校团长)。1948年10月17日60军在长春起义加入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番号改为50军,曾泽生继续担任军长。50军随四野从东北打到湖北。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50军第一批入朝作战。1951年1月25日,50军奉命坚守汉江南岸阻击“联合国军”,50军再次发扬了禹王山战斗精神,与强敌血战到底,一直坚守到3月20日,整整50个昼夜,击毙敌军11000人,重新成为对外敌作战中的铁军!50军则由入朝时33000名官兵,战后减员至仅剩10330人左右,两万多名云南子弟兵血洒疆场。</p> <p class="ql-block">  从1938年到2014年,这漫长的76年,禹王山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2014年,乘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东风,修缮禹王山抗日遗址的工作被提上徐州市、邳州市政府的议事日程。于是史料征集组出发了,他们奔赴云南各地寻访健在老兵,征集抗战史料;于是纪念园247亩土地修缮出来了;于是山北的阵亡将士丛葬处动土了,一部分阵亡战士的遗骨被重新安葬在黑色花岗岩下……2015年抗战胜利纪念日前,“禹王山抗战纪念馆”建成并正式开放;2015年8月禹王山抗日遗址,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今日,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已成为徐州乃至苏北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p><p class="ql-block"> 衷心感谢邳州人民把禹王山主峰这个山头永远奉献给了60军的13869位殉国英烈!</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借林肯总统在葛提斯堡国家公募揭幕仪式上发表的演说中的一段话作为文章结尾:“我们今天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神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日初稿</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5日修改,补充</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30日完稿</p><p class="ql-block"> 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