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书札记:《灞桥折柳—中国古代行旅生活》

小满梧桐🌿

<h1> 秦汉史著名学者王子今所著一本不足两百页的小书《灞桥折柳—中国古代行旅生活》,月初在出差路上看了一半,回家终于断断续续看完剩余一半。记得曾有个出版社出过“大家小书”系列书籍,这本小书若是放到这个系列,也是名至实归的——所谓“大家”,不是高深莫测地掉书袋,而是知识渊博却能做到一个小专题入手,用清晰的思维、朴实的文风以及简练的文笔向读者说清楚知识点。</h1> <h1>  如书名,这本《灞桥折柳—中国古代行旅生活》,讲的就是古人的“人在旅途”。那是一个没有飞机没有高铁没有方便面没有便捷手机支付方式的年代,出行,可想而知是多么不方便。再加上,最初古代中国的社会环境,还不一定支持“行旅”这个行为,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述:<font color="#ed2308">“行旅”,一般是指历时较久、行程较远的出行活动。</font>古代中国文明长期以来一直建立在以小农为经营主体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从而导致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传统……<font color="#ed2308">《老子》一书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蓝图,是以“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彼此严重隔绝的社会生活为标志的。</font>晋代名士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于“与外人间隔”的所谓“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记述,也寄托着大体相同的梦想。<font color="#ed2308">因此,淡漠交往、厌畏出行,也曾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重要特色之一。</font></h1> <h1> 但实际上,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行人的脚步,还是从远古启步,经过了科技的革新,经过了沿途的风花雪月或者凄风苦雨,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br>  <font color="#ed2308">这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作者会从神话故事、史书记载、唐诗宋词、通俗小说等去挖掘与“行旅”相关的故事,或者是寻找到相关的证据。</font>让人读起来,要么令人信服,要么令人豁然开朗,甚至于,还附带明了曾经熟悉的诗句中某个物件,“原来是这么个东西”——知识点相互串联,互为印证,这样的感觉不要太好。<br> 举例一二。</h1> <h1> <font color="#ed2308"> 从神话故事夸父追日去探究最初行旅的方式是步行,</font>行旅装备有手杖(弃其杖,化为邓林);从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名叫“轩辕”,而轩辕的本意是指车辀,也就是车辕来推论从非常古远的时代起,车辆就可能是行旅的重要交通工具。<br> <font color="#ed2308"> 从史书中去挖掘行旅可能达到的目的地。</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比如周公周穆王是著名的喜好远游的君王。《史记·秦本纪》说,秦人的祖先造父为周穆王驾车,系用骏骥之驷,游历西方极远之地,“乐而忘归”,后来因徐偃王在东方发起叛乱,于是“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同一史事,《史记·赵世家》又写作:“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于是“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西晋初年,在汲郡一座战国时期魏王的陵墓中发现了一大批珍贵的古代典籍。其中比较完整地留传至今的只有一部,就是《穆天子传》。《穆天子传》一书较为具体地记述了周穆王西行的传说。据说,周穆王会见西王母之后,又继续远行,到达大旷原。他西行的极点,许多学者认为至于吉尔吉斯草原,有人甚至以为已经抵达欧洲中部。</span></h1> <h1> <font color="#ed2308">从诗词中去探寻骡作为骑乘对象的历史。</font>汉武帝时代的著名方士李少君,据说死后百余日,又曾骑青骡行游于河东郡蒲坂地方。李贺《马诗》于是有“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的名句。据《太平御览》卷九〇一引《三国典略》记载,魏晋时期,已有人“乘骡游于公卿门,略无惭色”,而兵争诸战例中,也可以看到战败遁走,“弃马山谷,乘骡而去”的故事。南朝人评判书法风格,已经有“书如骑骡,骎骎恒欲度骅骝前”(《南史·王僧虔传》)的说法,可见当时民间骑骡行旅已经相当普遍。</h1> <h1>  <font color="#ed2308">从小说中去复原某些今天的人们再难经历与想象到的行旅场景。</font>《醒世恒言》卷二五《独孤生归途闹梦》比较详尽地描绘了乘坐“川船”经过三峡航道时行旅的艰危:又走了十余日,才是黄牛峡……这峡中的水更溜,急切不能勾到。因此上有个俗谚云:‘朝见黄牛,暮见黄牛;朝朝暮暮,黄牛如故。’又走了十余日,才是瞿塘峡。这水一发急紧。峡中有座石山,叫做滟滪堆。四五月间水涨,这堆止留一些些在水面上,下水的船,一时不及回避,触着这堆,船便粉碎,尤为利害。遐叔见了这般险路,叹道:‘万里投人,尚未知失得如何,却先受许多惊恐!我娘子怎生知道?’原来巴东峡江一连三个:第一是瞿塘峡,第二是广阳峡,第三是巫峡。三峡之中,唯巫峡最长。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古木阴森,映蔽江面,止露得中间一线的青天。除非日月正中时分,方有光明透下。数百里内,岸上绝无人烟,惟闻猿声昼夜不断。因此有个俗谚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断客肠。’”<br> <font color="#ed2308">“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古木阴森,映蔽江面,止露得中间一线的青天。除非日月正中时分,方有光明透下。数百里内,岸上绝无人烟,惟闻猿声昼夜不断。”——这下也顺带明白了李白诗中“两岸猿声啼不住”也是写实而非虚构。</font></h1> <h1>  又比如,个人最喜欢的苏轼这首《定风波》,其中“竹杖芒鞋轻胜马”,之前一直没认真探究过这“芒鞋”是什么。结果这本书也附带解惑了。<font color="#ed2308">话说古人行旅生活中应用最为普及的是“芒鞋”,不仅踩踏轻软,而且不畏湿滑。</font>作者以南宋陆游《夜出偏门还三山》诗:“水风吹葛衣,草露湿芒履。”和明人王守仁《龙潭夜坐》诗:“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中都说到穿用“芒鞋”在行旅中的方便,来作为印证。<br><br> 综上所述,这样的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如果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真的很难让这本“大家小书”如此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从这点讲,如何在自己专业上深耕做好输入,同时深入浅出地做好知识的输入,作者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h1><div><br></div><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灞桥折柳—中国古代行旅生活》,王子今著, 2025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大连出版社]</b></font><br>备注:插图来自网络,石涛《寻仙山水图》。<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