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到中国去》视域下的两位犹太裔国际友人

云霄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篇小说《到中国去》视域下的两位犹太裔国际友人 </p><p class="ql-block">——即便对面的你痛恨以色列,请也不要仇视所有犹太人:因为曾有过为中国抗日战争奉献过的犹太友人</p><p class="ql-block"> 华裔作家方丽娜女士 《到中国去》一书,主人公奥地利犹太医生罗森·菲尔和理查德·傅莱,重回历史现场,讲述他们在中国外交官何凤山的帮助下从维也纳逃往上海,继而奔赴苏区投身革命,与中国人民并肩抗战。二人奔波半生,最终在中国寻到新的故乡的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小说主人公原型罗生特1903年生于奥地利犹太家庭,1928 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30年起在维也纳总医院工作,1938 年入达豪集中营,次年转至布痕瓦尔德集中营1939年获释,从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处获得中国签证,到达上海。在上海短暂行医谋生后,经犹太医生汉斯 · 希伯介绍结识新四军军医处处长沈其震,秘密前往新四军驻地盐城,改名“罗生特”。先后在新四军、八路军、东北野战军行医,194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 年因心肌梗死去世。</p><p class="ql-block"> 理查德·傅莱原奥地利共产党党员,1938 年被纳粹要求离境,次年抵达上海,曾在天津做地下工作。1941 年受聂荣臻邀请,秘密前往晋察冀边区,曾在“白求恩流动医疗队”工作,率先在中国制造出青霉素。194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 年加入中国籍。新中国时期,傅莱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六、七、八、九届委员。2004 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按遗愿捐赠了遗体;2007 年,其骨灰安葬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唐县军城镇的晋察冀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活着的白求恩”——中国研制青霉素第一人、中西医结合的先行者理查德·傅莱</p><p class="ql-block"> 理查德·傅莱,原名理查德·施泰因(Richard Stein,1920年02月11日出生于维也纳市,奥地利犹太裔中国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理查德·傅莱少年时代曾在19区的多普林中学求学。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后,傅莱被迫离开家乡辗转来到中国。在中国,傅莱积极投身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傅莱继续留在中国并加入中国国籍,曾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顾问等职,还当选为第六、七、八、九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他就是聂荣臻为其取名的“洋大夫”——傅莱。理查德·傅莱在抗战期间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研制使用粗制青霉素第一人,也是中西医结合的先行者,还带领团队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大型医学文献计算机检索系统,历任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活着的白求恩”。</p><p class="ql-block"> 1944年秋,傅莱听从组织安排来到延安,在延安中国医科大学传染内科开展教育和医疗工作。在这里,傅莱开始研制粗制青霉素。青霉素是医治战伤和多种传染病的特效药。但当时的中国因医药工业落后无法生产,进口的美制青霉素价格高昂且供不应求,加上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封锁,青霉素极度缺乏。看着战友们因无法用药而牺牲,傅莱痛心疾首,他决心无论条件多艰苦,也要研制出青霉素。傅莱向相关组织申请到青霉素菌种和资料,亲自动手建立生化实验室,用各种土办法代替无法获得的精密设备,如用打气筒人工打气代替空气压缩机等。在简陋的窑洞里,傅莱克服重重困难,不到一年时间便成功研制出英美耗时约十三年才研制出的青霉素,成为我国研制粗制青霉素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青霉素研制成功后,迅速在前线和边区各医院得到广泛应用,救治了无数危重伤员和感染性疾病患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军消炎药短缺的问题。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亲自褒奖傅莱,给傅莱颁发了“热心医药卫生工作”的奖状。</p><p class="ql-block"> 1945年,理查德·傅莱在革命圣地延安与抗日英雄李滨珠结为连理,他们的结合孕育了三个子女。李滨珠出生于1921年的河南偃师县,早在1936年,她便投身革命,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先),并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她前往延安投身工作。然而,解放后,她因受到极左路线的影响而被迫与傅莱离婚,未曾再婚。在六十年代,傅莱与重庆市友谊商店的一位青年女职工江国珍重新组建家庭,他们的结合带来了一位新的儿子。这段新的婚姻为傅莱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温暖。2004年11月16日,傅莱因病在北京逝世。2007年7月,就在傅莱墓地于河北唐县落成揭幕、傅莱永远长眠在他战斗过的中国大地上时,前妻李滨珠在傅莱的家乡奥地利维也纳与世长辞,他们以这种方式,跨越国界,永远长眠于对方的祖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四军的白求恩”——雅各布·罗生特</p><p class="ql-block"> 罗生特(1903年1月11日—1952年4月22日),原名雅各布·罗森菲尔德(Jakob Rosenfeld),犹太裔奥地利人,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并获医学博士学位。1938年流亡至上海后加入新四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新四军期间担任卫生顾问,救治了罗荣桓等高级指挥员,被陈毅称为“活着的白求恩”。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担任医务职务最高的外国友人。</p><p class="ql-block"> 他早年加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因从事反帝活动多次被捕,继而又因反对希特勒吞并奥地利被投入集中营。关押一年后,判限期出境,终生不准回国。由于受到纳粹迫害,他1939年夏流亡到上海。在沪期间,罗生特参加了外国人学习小组,学习马列著作和共产主义理论。 </p><p class="ql-block"> 1939年他来到中国,开始了在解放区长达10年的奋斗经历。他先后转战华中、山东和东北解放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在新四军、八路军和东北人民解放军中担任高级卫生工作职务,并历任大军区医学顾问、纵队卫生部部长。他是唯一获得正规军高级军衔的外国医生,是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罗生特以高超的医术,辛勤的劳动、和蔼的态度,高尚的情操,赢得了新四军全体将士的崇敬,被誉为“新四军的白求恩”。</p><p class="ql-block"> 罗生特后来担任东北野战军一纵卫生部长,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11月,罗生特返回奥地利,后去以色列探亲,1952年病逝于特拉维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