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故里——棣花古镇

心荷

&nbsp; &nbsp; &nbsp; &nbsp;2025年7月4日,我和老公参观了商州市的秦岭博物馆后,在商州住了一晚 。7月5日,我们继续自驾,去了距离商州只有三十多公里的棣花古镇,那里是商洛籍的大作家贾平凹的老家。<div>&nbsp; &nbsp; &nbsp; &nbsp;很多年前我就开始拜读贾平凹的作品,很佩服他的才华,他的老家离西安开车也就两个多小时,却一直没有去过,这次带着向这位大作家致敬的心理,前往棣花古镇。<div>&nbsp; &nbsp; &nbsp; &nbsp;从商州到棣花古镇只需要约半个小时,古镇位于商於古道上,早年因盛产棣棠花而得名。我们把车停在镇上的停车场,跨过这座桥,对面就是古镇的游客中心。桥两边站着几位古代士兵的雕塑,庄严威武。</div></div> &nbsp; &nbsp; &nbsp; &nbsp;为什么桥上站着两对兵士?原来宋代的时候,这里是南宋军队与金兵对峙的前线。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大宋与金议和,宋将商洛的一半土地割让给金,双方以陈家沟河为界,河东为宋的地盘,河西为金的地盘。左侧是金兵,右侧是宋兵,彪悍的金兵似乎在气势上占了上风。 &nbsp; &nbsp; &nbsp; &nbsp;虽然这里变成了宋与金的边境地带,河岸两边的百姓却依然按照千百年来形成的习惯,往来频繁,不受边界限制,小商贩集聚,宋人在宋界搭茅屋商棚,金人在金界搭建,逐渐形成固定的集贸市场,这便是宋金街的雏形。 这就是宋金的界河——陈家沟河。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商於古道中的“商” 指商洛(古商县),“於” 指河南内乡(古於邑),这条古道从长安开始,经蓝田、商州、丹凤、武关、商南,进入河南境内,最终抵达南阳(古宛城),全长约 600 里,是古代关中通往南阳、江汉流域最便捷的通道。 它也被称为 “武关道”“商山道”“商州道” 等。棣花古镇就是这条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nbsp;<br> &nbsp; &nbsp; &nbsp; &nbsp;棣花古镇位于312国道与沪陕高速之间,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古镇,从导览图上看,景点还不少。 &nbsp; &nbsp; &nbsp; &nbsp;今年哪吒也太火了,在棣花古镇也看到了他的身影。 &nbsp; &nbsp; &nbsp; &nbsp;这座建筑上写着“宋金边城”,也是古镇的游客服务中心,无需购票,游客从这里进入景区参观。 &nbsp; &nbsp; &nbsp; &nbsp; 这是从游客中心进入景区的必经之路,绿藤覆盖,还时不时喷点水雾,立刻感受到一阵清凉。 &nbsp; &nbsp; &nbsp; &nbsp;古镇上最主要的一条街就是宋金街,街道两旁的建筑古色古香,商铺林立,大部分是经营当地特色小吃的餐饮店,还有一些销售纪念品的小店。入口处的大石头上的“宋金街”三个字是贾平凹题写的。 &nbsp; &nbsp; &nbsp; &nbsp;贾平凹老宅是古镇上最吸引我的地方,老宅就在宋金街上,先到他家参观一下,看看作家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nbsp; &nbsp; &nbsp; &nbsp;贾平凹家的大门并不高大,却透着精巧,门上挂着“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的牌子。 &nbsp; &nbsp; &nbsp; &nbsp;大门右侧的这一整面墙上是一幅巨大的浮雕作品,右侧角落里是贾平凹坐在书桌前的形象,其余部分全都是这位多产的作家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商州》、《秦腔》、《废都》、《古炉》等。 &nbsp; &nbsp; &nbsp; &nbsp;进入老宅的院子,首先看到的是这座富有陕南特色的房子。 &nbsp; &nbsp; &nbsp; &nbsp;一走进房间,老宅子的年代感扑面而来,锅里煮着包谷糊糊,炉灶里的火通红,这个老旧而普通的陕南农家养育出了一位朴实而低调的大作家。 &nbsp; &nbsp; &nbsp; &nbsp;墙上还贴着毛主席像,地上摆着纺车,桌子、柜子和箱子都是很有年代感的老家具。墙面和地面都保留着原有的样貌。&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这间老宅的另外两面墙上,按照时间线展示了贾平凹的成长经历,从1952年出生,到读书、务农,再到上大学,当编辑,到成长为知名的大作家,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健。 &nbsp; &nbsp; &nbsp; &nbsp;贾平凹用幽默而谦逊的语气写的《我的小传》,强调自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的后代。 &nbsp; &nbsp; &nbsp; &nbsp;贾平凹不仅精于写作,也喜欢画画,时不时画几笔,笔法简洁,却也不失生动幽默。 &nbsp; &nbsp; &nbsp; &nbsp;在老宅里东侧还有三座房子,分别是贾平凹影音视频馆、文学馆和字画馆,它们共同组成了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展示了贾平凹的文学、书画等艺术成就及成长经历。 &nbsp; &nbsp; &nbsp; &nbsp;文学馆是最有分量的展馆,刚进门,巨大的展板上写着“文学通览”,旁边竟然站着大作家本人,手握着一个像船桨一样的物件。细看原来这只是个喷涂的肖像,太逼真了!也不知道他手里握着这个物件有什么寓意,有了解这物件寓意的美友请在评论区发表一下高见。 &nbsp; &nbsp; &nbsp; &nbsp;几十年来,贾平凹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也获得了无数的荣誉,获得的奖项竟然列了满满的三大页,这里只分享了三分之一的荣誉。 &nbsp; &nbsp; &nbsp; &nbsp;这里只展出了贾平凹的部分作品,他的作品常扎根于陕西乡土,具有厚重的地域文化底色,他擅长细腻描摹乡土社会的变迁与人性百态;他的文字兼具质朴与深邃,在现实主义的叙事中,透着他对生命、历史和时代的思考,字里行间透着苍凉而坚韧的力量。 &nbsp; &nbsp; &nbsp; &nbsp;贾平凹原本叫“平娃”,1973年他自己改名为“平凹”,一字之差,却极有深意。 &nbsp; &nbsp; &nbsp; &nbsp;1972年,20岁的贾平凹因为在家乡水库工地的优秀表现,被幸运地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到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从那时起,他就爱上了文学,并走上了创作的道路。 &nbsp; &nbsp; &nbsp; &nbsp;五十多年来,贾平凹的写作风格不断改变,但有一点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他的作品中那种浓厚的故乡情节,商州是他的根,乡情是他作品的魂。 &nbsp; &nbsp; &nbsp; &nbsp;这些年来,他大量的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等,影响深远。1986年,根据他的小说《鸡窝洼人家》改编的电影《野山》获得了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颜学恕)、最佳编剧(竹子)、最佳男主角(杜源)、最佳女主角(岳红)、最佳男配角(辛明)、最佳录音(李岚华)七项大奖,成为该届金鸡奖的最大赢家。 &nbsp; &nbsp; &nbsp; &nbsp;参观了老宅,再去新宅子看看,新宅在老宅子后面,基本连在一起,但又是个相对独立的小院。这是新宅的院门。大门似乎特意偏了一定角度,也可能是讲究风水的缘故吧。 &nbsp; &nbsp; &nbsp; &nbsp;进入院子, 一座雕花的屏风映入眼帘,屏风后面是个宽敞而方正的四合院。院子里养着不少花花草草,放着一个大水缸。正对屏风的这间房是堂屋,里面敬着孔子和贾平凹的父母。 &nbsp; &nbsp; &nbsp; &nbsp; 堂屋墙上的对联都出自贾平凹的手笔,这里是他们家里接待宾客的地方。 &nbsp; &nbsp; &nbsp; &nbsp;堂屋出来的左侧,是“平凹之家”,展示了家中成员各个时期的照片,也展示了作家部分字画作品,以及其他人为作家创作的画作。 &nbsp; &nbsp; &nbsp; &nbsp; 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大部分是贾平凹的父母与亲人的照片,几乎所有的照片都是黑白的,只有母亲的照片是彩色的,看到她温暖的笑容就能想象出,她一定是个温柔善良的母亲。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屋里还挂着几副贾平凹的书法作品,他的字朴拙厚实,苍劲有力,独树一帜。 &nbsp;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房间里一幅贾平凹的肖像画令人印象深刻,他风尘仆仆,目光坚定,两侧的对联高度概括了他对家乡的感情,以及他的人生态度。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如今,已经73岁的贾平凹,在文学方面取得文学方面取巨大成就的同时,还担任了众多社会职务:第九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延河》杂志主编、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西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文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nbsp;&nbsp; 这个小小的院子是贾平凹心灵的港湾,给他提供了无尽的动力。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堂屋前这个简易的石桌和石墩儿,不知是否给作家带来创作的灵感。 这种海棠花娇艳动人,却低垂着头,不愿意炫耀自己的美丽,就像大作家本人,著作等身,获奖无数,却低调而朴实。 &nbsp; &nbsp;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从贾平凹家新宅出来,看到了一块大石头,原来这就是作家的散文《丑石》里描述的那块石头。《丑石》多次被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展板上写着《丑石》原文,我站在这里,又认真拜读了一遍,文章短小凝练,却立意深远,不愧是名篇。 &nbsp; &nbsp; &nbsp; &nbsp;2007年,贾平凹出版的《高兴》讲述了农民工刘高兴带着同乡五富在西安城里拾荒求生的故事,高兴的原型就是贾平凹的邻居,也是他小学和中学的同学刘书贞,如今,刘书贞家也成了一个景点,叫“刘高兴家”。他家的屋脊上放了一个牌子,写着“刘高兴家”。 &nbsp; &nbsp; &nbsp; &nbsp;刘书贞家大门紧锁,他家的墙上悬挂“刘高兴家”的牌子,以及他的书法作品和他在书法方面获得的奖项。 刘高兴的故事也已经被改编成电视剧了。 &nbsp; &nbsp; &nbsp; &nbsp;从刘高兴家的小巷子出来,我又回到了宋金街,街上游客络绎不绝,棣花古镇的人气还是挺旺的。柿子树广场有一弯潭水,上面有个小水车,广场旁的农家乐生意不错。 &nbsp; &nbsp; &nbsp; &nbsp;镇上有好几处泉水,这一处叫龙泉, &nbsp; &nbsp; &nbsp; &nbsp;从柿子树广场沿着小路前行,高大的紫薇花热情盛放,为古镇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nbsp; &nbsp; &nbsp; &nbsp;古老的建筑与娇艳的紫薇花互相映衬,构成了一幅古朴典雅的图景。 &nbsp; &nbsp; &nbsp; &nbsp;走进一座小院,看到了两座好像双胞胎的建筑,左边黄色琉璃瓦顶的叫二郎庙,建于金大安三年(1211 年),融合了喇嘛寺造型和汉人建筑艺术风格,整体风格古朴、硬朗,是陕西省现存的唯一一座金代建筑。<div>&nbsp; &nbsp; &nbsp; &nbsp; 右边蓝绿色屋顶的建筑叫关帝庙,是清代人仿照二郎庙的造型建的,建于1753年。<div>&nbsp; &nbsp; &nbsp; &nbsp;经过了七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二郎庙几近坍塌,关帝庙的情况也不乐观。1985年,经文物管理局拨款,对两座古建进行了重修。二郎庙是棣花古镇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了。<br></div></div> &nbsp; &nbsp; &nbsp; &nbsp;一阵热闹音乐声把我们引到了一片荷塘边, 在群山环抱中,超过百亩的荷塘呈现在我们面前,正是盛夏时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再加上一座高大的摩天轮,让夏日的棣花古镇人气更旺。 &nbsp; &nbsp; &nbsp; &nbsp;阳光下,粉色荷花亭亭玉立,有的花瓣舒展如盏,有的半掩似语,花蕊金黄点缀其间,与碧绿的荷叶相映成趣,尽显夏日的生机与雅致。 &nbsp; &nbsp; &nbsp; &nbsp; 人们泛舟荷叶间, 尽情欣赏青山绿水与荷塘之美。 &nbsp; &nbsp; &nbsp; &nbsp;走过这座荷塘上的二龙桥,我们来到了清风街。 &nbsp; &nbsp; &nbsp; &nbsp;清风街前牌坊上的对联是贾平凹书写的,上联为 “清风徐来,犹见商於汉唐柳”,下联为“秦腔乍起,且醉棠棣宋金人”。一幅对联把棣花古镇的千年的历史文化都包含了。 &nbsp; &nbsp; &nbsp; &nbsp;清风街原来叫棣花老街,这条老街是商於古道上的重要节点。 后来,棣花古镇景区开园,沿用了贾平凹小说《秦腔》中清风街的名称,将棣花老街更名为清风街。 &nbsp; &nbsp; &nbsp; 商鞅、李白、孟郊、韩愈、白居易等都曾走过的老街,历史上这里曾是行军之道、商旅之道、贬迁之道,与朝廷命运休戚相关,两千余年里迎送了无数过客,如今却有些冷清了。&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白居易三过棣花,曾为这个棣花驿站写下了 “遥闻旅宿梦兄弟,应为邮亭名棣华” 的名句。 这个小院内是白居易曾经下榻的地方,白居易,字“乐天”,因此这个小院命名为“乐天驻”。 &nbsp; &nbsp; &nbsp; &nbsp;巍峨绵延的秦岭阻隔了往来交通,汉唐以来,人们在秦岭中开辟了多条古道,古道上的驿站对长途跋涉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陕西境内的唐代驿站多达二十余处。 &nbsp; &nbsp; &nbsp; &nbsp;驿站不仅是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地方,也是来往官员暂时休憩的场所 ,保障了政令畅通和军事调度效率,也促进了区域间的物资交流与文化往来。 &nbsp; &nbsp; &nbsp; &nbsp;依靠驿站的驿夫或驿兵的接力传递, 抵万金的家书才能顺利的送达亲人的手中。 &nbsp; &nbsp; &nbsp; &nbsp;结束了一天的游览,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棣花古镇。棣花古街的青石板路,载着商於古道的沧桑,古朴而简陋的老宅,孕育出了享誉世界的大作家, 笔墨书香里,寄托着作家的故土深情!&nbsp;&nbsp;<div>&nbsp; &nbsp; &nbsp;<br><div>&nbsp; &nbsp; &nbsp; &nbsp;谢谢您的赏读!<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