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虎头要塞(2025年8月11日)

王素琴

<p class="ql-block"><b>  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是日本关东军于1934年至1939年间在中国东北修建的大型军事要塞,</b><b style="font-size:18px;">占地约360平方公里,包含地上和地下工事,被日军称为“东方的马奇诺防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日本关东军修建虎头要塞的目的在于以此作为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因为虎头的军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位于伯力和海参崴的中心点,扼制苏联远东乌苏里铁路的咽喉,同时它又是远东苏军进入东北腹地的捷径通道。</b><b>作为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其修建过程中强迫十余万中国劳工参与,造成大量死亡,最终在1945年8月15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地。</b></p> <p class="ql-block"><b>  在东北这块土地上,中华儿女与小日本展开了殊死较量,抗日战争持续13年,终于打败日本。有多少抗日英雄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我们铭记他们(她们)!</b></p> <p class="ql-block"><b>  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里陈列着无数日军侵华罪证,以及数十万同胞被日本人抓来修筑虎头要塞,最后惨死在这里,件件震撼心灵。同时也记录了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抗日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记录了虎头要塞最终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抗日战争由东北满洲铁路被炸,到虎头要塞成为二战终结地,整整13年的抗日之战,最后以我们的胜利而结束!</b></p> <p class="ql-block"><b>  进入博物馆瞬间让人肃穆,博物馆的地上两层介绍了历史。70多年前,这里是日军进攻苏联而秘密修筑的边境军事要塞,也是残害我国劳工的“魔窟”。这个要塞被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b></p> <p class="ql-block"><b> 虎头地下军事要塞是日本关东军于1934年至1939年间在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修筑的边境防御工事,动用了十余万中国劳工和战俘。该要塞由7座山体组合而成,地下工事包含指挥所、弹药库、浴室、厨房、医疗室、仓库等设施,被日军称为“东方的马奇诺防线”。1945年8月26日,苏联红军经过17天激战全歼负隅顽抗的日军守备队,该战役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地。</b></p><p class="ql-block"><b> 1991年中国对要塞遗址进行系统性清理修复,现开放3800米地下通道并设立专题博物馆,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虎头要塞地下工事入口</b></p> <p class="ql-block"><b>虎头要塞地下工事出口</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是乌苏里江的起点,也是二战的终结地。漫步江畔,望着对岸的俄罗斯,仿佛能听见历史回音。她不仅是一条界河,更是历史的见证。因为这里有着尘封的硝烟—虎头要塞。</b></p> <p class="ql-block"><b>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b></p> <p class="ql-block"><b>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中猛虎山山顶,于2004年8月15日正式落成。该碑是为纪念1945年8月26日苏联红军攻克虎头要塞的战役而建,此战役被认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场战斗。</b></p><p class="ql-block"><b> 纪念碑通高21米,基座占地324平方米,碑体分四部分象征1945年,基座后方的车轮雕塑代表二战战车在此止步。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碑名,碑顶锻铜塑像托鸽少女与四只飞鸽象征和平愿景。</b></p> <p class="ql-block"><b>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然而,在中国东北的虎头塞等多个阵地,战争并未停止,日本关东军仍凭借坚固工事进行顽抗。苏军在东北抗日联军战士配合下,于8月26日攻克虎头要塞。不久后,东宁要塞残余的日军在苏军强大攻势下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终于熄灭。因此,侵华日军东北虎头要塞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和“二战最后战场”。</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让我们永远记住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华战争的终结日,永远记住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永远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砥砺前行!</b></p><p class="ql-block"><b> 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