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林则徐诞辰240周年

半秋TS

<p class="ql-block">“家小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p><p class="ql-block">林则徐少年家贫,却志存高远。他曾自撰对联“一灯在壁”,既描绘了寒窗苦读的清贫生活,也寄托了他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十二岁那年,他眉清目秀、才思敏捷,品学兼优,被选为孔庙佾生,开启了人生崭新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金榜题名》</p><p class="ql-block">1811年,嘉庆十六年,年仅二十七岁的林则徐第三次赴京会试,高中进士,殿试位列二甲第四名。这是他人生中一段意气风发的岁月,也是他走向仕途、实现抱负的起点,青春励志,光芒初现。</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因才学出众,被福建巡抚张师诚延入幕府担任书记。在张师诚的提携与栽培下,他四载历练,不仅深得赏识,更积累了丰富的政务、军事、礼乐等实务经验。张师诚曾赞其“三朝恩荣,一生忠孝,大儒名臣,帷公兼造”,为他日后仕途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一生清贫,“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靠设馆授徒维持生计。母亲陈帙勤俭持家,贤淑端庄。林宾日虽身处清寒,却恬然自守,家中养鹤自娱,陶冶性情,为林则徐树立了淡泊明志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宦海沉浮三十载,林则徐“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官至封疆大吏、钦差大臣,却始终心系百姓,忠于国家。他以民为本,以国为家,用一生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篇章,功绩卓著,名垂青史。</p> <p class="ql-block">“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这位生于1785年、卒于1850年的民族英雄,自1820年出任浙江杭嘉湖道起,正式踏上经世致用、报效国家的仕途之路。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更是禁毒先驱、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闽都福州,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这里孕育了无数影响时代的风云人物,而林则徐,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星辰。他以赤子之心,矢志报国,照亮了中华大地的历史长空。</p> <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林则徐协助伊犁将军布彦泰主持修建阿齐乌苏大渠,引水灌溉,使近二十万亩荒地得以开垦,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伊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林公渠”,以铭记他的恩德。此后,他奉命前往新疆多地履勘垦荒,每至一处,必亲勘水利、严把质量,为新疆水利事业作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告假归乡。他乘舟巡视闽江,于烟台山顶增设炮台,以御外侮。辛亥革命时,起义军在烟台山炮墩鸣放三声礼炮,作为光复福州的信号。这座炮台,见证了林则徐的远见卓识与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2025年,正值林则徐诞辰240周年。我们缅怀这位一生“宦海浮沉,功铭汗青”的民族英雄。他“禁烟抗英、虎门销烟、抗敌御侮”的壮举,是他一生功业的巅峰,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林则徐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