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在旅途

静之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用大约20多天时间,从北京出发南下西安、转西入天水,再向西北,进入河西走廊。</p> <p class="ql-block">退休后赴河西走廊一带旅游,初衷之一,是冲着那几句边塞诗,寻游诗词所指的地点方位、遗迹遗址,看看城堡城邑、遗存旧址等。</p> <p class="ql-block">天水南郭寺</p><p class="ql-block">杜甫在天水(古秦州)寓居三个多月,有近百首诗词在此写就。如今,天水市保留了秦州区这个传承下来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天水城边的一处半山坡上,南郭寺坐落在此。杜甫在那里写下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传世名诗。</p><p class="ql-block">带着对诗圣的崇敬,拜谒他生活过的南郭寺,有点小兴奋。</p> <p class="ql-block">寺内庭院格局似中原古典园林的风格,柔柔的、小精致。也许是时值黄昏,没有摩肩接踵的游人,略显冷落幽静。</p> <p class="ql-block">一棵三叉“唐槐汉柏”,高大斑驳、歪斜着顽强生长,十分显眼。走近一看,种植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这颗树已有2500多岁。活到今天,树顶枝叶依然茂盛,实在太不可思议,以至于怀疑树龄是否真实。</p> <p class="ql-block">一口不起眼的水井北流泉,仍有清泉活水。因保护古迹的需要,已经封管起来。</p> <p class="ql-block">这一寺、一树、一井,因杜甫为南郭寺专作一诗而得名,“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在“古寺幽林里”,文人吟咏而出“禅房岁月深”的平淡与生动,很触动内心。</p> <p class="ql-block">庭院风景幽丽,古柏参天,远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杜甫脍炙人口的诗词,又让庭院满目生机。因为安静,这里似乎可以感知点点的历史回音。</p><p class="ql-block">自认为:南郭寺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的“地理标志”,何其珍贵!来天水,可以不去吃“炒作”很热的“麻辣烫”,一定要到南郭寺走一趟!</p> <p class="ql-block">天水李广墓</p><p class="ql-block">西汉“飞将军”李广,天水人,抗击匈奴保卫中原的名将,其墓在天水城内。</p> <p class="ql-block">“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这首悲壮浑成的边塞诗,让“飞将军”的形象和他的故事被渲染、捧红至今。</p><p class="ql-block">李广,西汉时期‌骁勇善战的名将‌,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战场上,他如同飞鹰一般迅猛,常常以少胜多,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李广虽未获封侯,但其身先士卒、忠诚爱士‌,赢得士卒爱戴。</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亲自手书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为飞将军亲笔题写碑文。</p> <p class="ql-block">前两次到天水是出差,来去匆匆。听朋友说,天水李广墓寺值得一看。于是,冲着王昌龄的《出塞二首》,特地去“打卡”墓寺,探访这位英雄传奇人物。</p> <p class="ql-block">出了天水城,向西就进入到茫茫戈壁的河西走廊。戈壁旷野地广人稀,古迹城池残垣断壁,烽燧关隘远山苍劲…。初秋时节,沿途的风景,完全没有中原内地那样青山绿水的多彩变化。</p> <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一棵树或是一块土墩,也成了一景儿。看到它,路过的人可能会多一点想像。远处的山壮阔但不显高耸,在阳光照射下,光影与山的层理色泽相交错,或明或暗地移动着。天,毫无遮挡,与地衔接得笔直而阔广,犹如面向大海,心情暂时会“留白”、心事会“归零”。</p> <p class="ql-block">一直在浩瀚荒漠中行径,百十公里没有人烟。用车速丈量距离的旅游,时间一长,视觉疲倦和舟车劳顿会一股脑地出现。不过,但凡见到可以关联边塞诗句“秦月汉关”“羌笛孤城”“黄河远上”“万里长征”等的风景遗址时,便涌出不一样的旅游感觉。</p> <p class="ql-block">凭借回荡在偌大世界里的几首古诗词,即便是远远看着坍塌了的城楼土墩,目光中也会涌出点诗境、有些色彩,想像力也会丰富起来。远行疲惫的情绪、身体的倦怠不适,顿时全无。</p> <p class="ql-block">武威市辖天祝藏族自治县,是周恩来总理命名的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处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石门镇,因境内有两山狭窄对峙的石崖呈门状而得名。车行天祝县石门镇景区,迎面所见秃秃的两山对峙,虽不见青山,也如同“两岸青山相对出”,峭壁相对,势如一座天然门户。</p> <p class="ql-block">石门水库面积不算大,蓄水量足以滋养那一带的生命。峡谷之间,遇见山谷岩缝间涌出股股清泉,很显眼。水库周围蜿蜒的溪水,曲曲弯弯、悠悠缓缓地流向远处。试想,春季有青草依依、有野花相衬,西域的风不再是沙尘,而是花草的味道。那时,一派荒山之中,秀美青青的景色一定很迷人。</p> <p class="ql-block">乌鞘岭长城是万里长城中海拔最高的一段,处在天柱县境中部,横亘东西,也是河西走廊的东起点。它西至星星峡,在祁连山北麓绵延1200余公里。西汉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张骞凿通这条向西的通路,从此它就成了古丝绸之路天然关隘、军事要地和商贸通关口。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西征、唐玄奘西行取经、左宗棠收复新疆,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征战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这一带,从地理位置上讲,是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分界线,也是多种地貌和气候的交汇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片看上去不起眼的山岭, 以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西域征战的历史事件,吸引游人前来驻足体验。</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俯瞰四野的制高点。秋季里,西北风直扑而来,耳边响着呼呼的风声。刚下车踉跄几步,脚才站稳。</p><p class="ql-block">看这类军事要塞,要懂得它的地形,我就不懂了。只能遥想千百年来,猎猎于朔风中的旌旗和一阵阵烟尘,华夏疆域的凌厉战事…。这一切虽然都已飘散远去,但是当双脚踩在实地上,历史的张力仍然会触动内心。</p> <p class="ql-block">向南望去,在马牙雪山的映衬下,整个山岭身披云霞,霜雪风花。明代杨惟昶《乌岭参天》一诗如此描述它,“回首更疑天路近,恍然身在白云中”。</p> <p class="ql-block">到武威市(古时称凉州)时,天色已晚。晚饭后,城里散步闲逛。夜幕低垂,华灯初上,马路宽敞,人车不多。市政打造的古街上,仿古街道和仿古建筑,孤零零冷清清。</p> <p class="ql-block">抬头一望,明月高悬。“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此时边关冷月的感触,从心头一丝略过。如果耳边有点琵琶声和羌笛声,心得就复杂了。</p><p class="ql-block">不知道岑参写"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的心情,但是可以肯定,当时这座丝路枢纽城市是繁华多元的,人们生活是闲达舒适的。‌‌</p> <p class="ql-block">初唐诗人陈子昂一首边塞诗句“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描写的是张掖山丹县峡口古城的大致地形地貌。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即将消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城内现存的过街楼等建筑,建于明代。</p> <p class="ql-block">城外汉明长城和军事设施,残垣断壁,规模很大,格局也清晰可见。这一带的长城始建于西汉,明代加固成厚而高的墙体。</p> <p class="ql-block">自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这里有一条沙石和泥土混合而成的千年古道,峡口古道。向西通向西域,向东直达长安。西域的使者和商贾途经河西走廊,峡口古道是必经要道,是河西走廊上浓墨重彩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央视“山丹峡口看长城”、电影《牧马人》等影视片,曾在这里拍摄。</p> <p class="ql-block">瓜州,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唐代诗人岑参借景用情,把中原汉地折柳送行的清雅风格带到了边塞,赋予了深情。以至于我在旅途中,总想能见到边塞之柳。在西域荒芜之地,行万里路的旅人,怀着“边柳挂乡愁”“折柳送友人”的那样惜别之情远征时,真是何等的动情和动容。</p> <p class="ql-block">岑参 “君从万里使,闻以过瓜州”,写出了使者西行的艰辛不易。如今,天上地上的交通四通八达,无论走到哪里,已再无天堑可言。</p><p class="ql-block">秋季里,进入瓜州市,城边道路两侧,卖瓜摊位不少。北魏时就有的地名“瓜州”,因其“地生美瓜”而得名。下车买瓜,几乎是自驾车来瓜州游客的必选项。这瓜一口咬下去,真是甜啊!</p> <p class="ql-block">离开榆林窟向敦煌行驶,榆林河时不时与我们相伴而行。当公路远离河流时,有瓜州戈壁来陪伴。车行一个多小时后,在广袤戈壁荒漠里,终于见到了大片柳绿。更令人兴奋的是,掩映在其中的一座经历1700多年风霜的锁阳城废墟遗址,影影绰绰。</p> <p class="ql-block">锁阳城</p><p class="ql-block">“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让玉门关与楼兰古城声名远扬,但多数人不会问津诗中“孤城”所指,这“孤城”正是锁阳城。</p> <p class="ql-block">这一带,流传一首民谣:“锁阳锁阳,是药又是粮,病时作药,饥时作粮。”相传,唐代著名将领薛仁贵率兵征西,不料在城里中了埋伏,难以冲出重围。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城内的粮食越来越少。将士们发现遍地生长着一种称为“锁阳”的植物,通体泛红长相极似红萝卜。战马吃了它,日日肥壮,于是将士们也挖来吃。就这样,一直挺到程咬金援兵解围。</p> <p class="ql-block">锁阳城还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空城计的发生地。公元727年,吐蕃大举进犯河西,数万之兵攻打瓜州,锁阳城危在旦夕。唐朝名将张守珪的城墙工事尚未完工,已闻城外杀声震天。张守珪让将士们在未完工的城墙上大摆宴席,并请来乐工吹拉弹唱。吐蕃军担心有埋伏,下令撤兵,张守珪率兵追击,大获全胜。朝廷为此嘉奖战功,瓜州提升为都督府,治所就在锁阳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锁阳城始建于汉朝,丝绸之路开通后,便成为商贾行人的歇脚地,人们也在此繁衍生息。唐朝,东西方商贸往来增加,城池规模扩建。后经数代逐年扩展,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西北边关城池和军事重镇。</p><p class="ql-block">到了明代,由于嘉峪关实行闭关政策,锁阳城没有了商贸往来,人口大量向外迁徙。加之,上游疏勒河水改道,城池渐渐没有水源流经,500多年后彻底荒废。</p> <p class="ql-block">锁阳城城东约1公里处有一片土塔林,当地人称它为塔儿寺。塔尔寺残破的土围墙,大塔台基、小塔群以及房址等祭祀场所,其建筑和规模依稀还有模样。据记载,塔儿寺是唐、五代和宋元时,瓜州地方官员以及百姓进行祭祀的宗教活动场所,能容纳数千人,法事场地宽阔敞亮,气势非凡。</p><p class="ql-block">从少量遗迹的介绍标牌上可以读出,那时的塔尔寺熙熙攘攘,锁阳城人口密集,塔尔寺称得上西域边陲较大规模的精神汇聚地。</p><p class="ql-block">遗址之上,烈日之下,迎风怀想当初的惊奇和悠悠古风,有不虚此行之感。</p> <p class="ql-block">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请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锁阳城遗址被列入申遗名录。</p> <p class="ql-block">历代一些文豪从中原到西域,在跨越大江南北的漫漫征途中,留下的千古诗情,一直浸润影响后世。如今,借助发达便利的交通,人们涌向西域,通过地理游历,了解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所呈现的历史更迭与延伸、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共通,中西方经贸开放的互利与互惠。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向西发展的现实与深远的意义。</p><p class="ql-block">西出阳关不再无故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