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容溪村一日游必去景点以丰乐湖为核心,涵盖自然景观与人文体验,推荐重点游览丰乐湖景区、千年古树观景台、容溪码头及罗家寨等标志性景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核心景点推荐</p><p class="ql-block">丰乐湖景区。</p><p class="ql-block">湖光山色与徽派建筑相映成趣,可乘坐游船(约10-30元/人)近距离感受湖面如镜、水雾缭绕的仙境氛围。建议选择秋季游览,天气晴朗时湖景更为通透。</p><p class="ql-block">徒步建议:从码头沿湖边小路步行3公里至网红打卡点,途中可欣赏浮桥、栈道等景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年古树观景台。</p><p class="ql-block">一棵枯而不朽的千年古树矗立湖边,被称作“网红树”,其沧桑形态与湖光形成强烈对比,是摄影爱好者的必拍点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容溪码头与罗家寨。</p><p class="ql-block">码头提供游船服务,可体验泛舟湖上的悠闲,同时俯瞰徽派民宿群。</p><p class="ql-block">罗家寨民宿区保留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内部亭台水榭错落有致,适合短暂休憩或拍照打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永乐湖</p> <p class="ql-block">一棵树(红豆杉)</p> <p class="ql-block">容溪码头</p> <p class="ql-block">视频</p> <p class="ql-block">潜口民居</p> <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紫霞峰南麓。潜口民宅是徽州明代传统民居的徽派建筑群。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潜口民宅从建筑类型划分有洞社、宅第、小桥、路亭、牌坊。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清初名流黄宗羲、施闰章、梅庚、靳治荆等均涉足此地,并有题记于此。</p><p class="ql-block">1982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建立“明代民居建筑群”,并列入全国文物保护计划。按照“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将散落于歙县境内民间且不宜就地保护的明清古建筑进行集中保护,明清建筑民居群别于1990年和200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建成潜口民宅一座古建筑专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潜口民宅徽派建筑群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屯溪老街</p><p class="ql-block">屯溪老街位于黄山市内新安江北侧,全长1272米,精华部分853米,宽5至8米。街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呈鱼骨架状分布。屯溪老街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屯溪老街始建于南宋。明清时期,茶叶兴盛,徽商开始扩建店铺,屯聚货物,屯溪街市也由此初具规模。清末,屯溪茶商崛起,屯溪老街日益繁盛。屯溪老街由1条直街、3条横街和18条小巷组成,老街两侧有武兴趣巷、珠塘巷、祁红巷、渔池巷、海底巷、李洪巷、劳动巷、新河巷、立新巷、榆林巷、还淳巷、永新巷、风林巷、梧岗巷、德仁巷、地盘巷、枫树巷、青春巷共18条巷弄。屯溪老街保护范围内,共有12幢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幢不可移动文物、88幢历史建筑、261余幢传统风貌建筑。老街建筑保持着传统的徽州古建筑风格,沿街共有280家店铺,大都为二层,属典型的下店上房,前店后坊形制建筑体量有10多万平方米。因屯溪老街坐落在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汇流之处,所以又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也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2009年,屯溪老街与北京国子监街、苏州平江路一同当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5年4月3日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是安徽省唯一一个入选的。</p><p class="ql-block">仙女弹琴</p><p class="ql-block">仙女弹琴,俗称“仙女打琴”。黄山山峰上的一块巨石,当太阳穿透云层,照射在它的上面,这时就像一位身穿拖地长裙、婀娜多姿的美丽仙女,她伸出秀美的双手,优雅地抚弄着琴弦,于是闭上眼倾听,似乎美妙动听的乐曲就在耳边响起。</p><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p><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紫霞峰南麓。潜口民宅是徽州明代传统民居的徽派建筑群。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潜口民宅从建筑类型划分有洞社、宅第、小桥、路亭、牌坊。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清初名流黄宗羲、施闰章、梅庚、靳治荆等均涉足此地,并有题记于此。1982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建立“明代民居建筑群”,并列入全国文物保护计划。按照“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将散落于歙县境内民间且不宜就地保护的明清古建筑进行集中保护,明清建筑民居群别于1990年和200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建成潜口民宅一座古建筑专题博物馆。1988年1月13日,潜口民宅徽派建筑群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2月,潜口民宅对全国医护工作者实行门票免费优惠政策。</p><p class="ql-block">罗东舒祠</p><p class="ql-block">罗东舒祠,全称贞靖罗东舒先生祠,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原属歙县)呈坎镇呈坎村内,系明代中后期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达3300平方米,罗东舒祠是罗氏族人为供奉其先祖罗东舒先生而建造。是黄山罗氏其中一支的祠堂,属于宗族祠堂的一类。祠堂规模宏大,营造精细,其建筑融“古、雅、美、伟”于一体,是徽州古建筑的典范之作,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祠”。1996年11月,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屋阁及绿绕亭</p><p class="ql-block">老屋阁及绿绕亭,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乡,是西溪南吴氏私家住宅,绿绕亭是老屋阁附属建筑,位于老屋阁东南侧。老屋阁及绿绕亭由老屋阁、绿绕亭两座建筑组成,老屋阁为砖木结构的2层楼房,一层低,二层高。坐东北朝西南,5间3进,口字形四合院。侧立面山墙为三个人字形,区别于徽州建筑中的马头墙,与院墙采用不对称方式,与水平高墙相结合,形成参差错落的外观。绿绕亭位于老屋阁东南,单开间,深四椽,分心三柱,平面近方形。柱有收分、侧脚,柱头铺作用插栱。梁架用料虽不大,但卷杀还保存着宋法式做法,形制颇为罕见。老屋阁及绿绕亭是典型的明代徽式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96年11月20日,老屋阁及绿绕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查看更多</p><p class="ql-block">建设沿革</p><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原为清代曾为汪沅家别业,名“水香园”,咸丰年间毁于兵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大门)</p><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建筑群占地约70 余亩,地形高差25 米。拆迁集中保护了民居、祠堂、牌坊、路亭、石桥等不同类型的明代建筑十三幢、清代建筑十一幢。按照徽州明、清时期山庄形式总体布局。每幢建筑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中间铺筑石板路,房前屋后铺有石板,周围栽植传统花卉、树木加以点缀。</p><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山庄门厅为3开间门廊,高檐如盖,8根梭往拔地而起。入门有一不大的院落,中间立有3间五楼茶园石牌坊,不远处,有小溪自西向东环山而过,溪上横跨有单孔石拱小桥,名"荫秀桥",过桥循道登山,路有一亭,四角高翘,名"善化亭",顺山势北转,即见"乐善堂",二进3开间,无楼。北面毗连着"曹门厅",9开间的门庭一字形展开,8根献柱整齐划列。入门有四廊,与明堂正厅连接。穿过门前石坪顺势而下,有"司谏第",二进明厅式,中间天并设池,四周绕以石柱,中架单孔石拱小桥。山庄北侧为一组宅第分别为吴建化宅、方观田宅、方文泰宅、苏雪痕宅。</p><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p><p class="ql-block">文物遗存</p><p class="ql-block">居住建筑</p><p class="ql-block">司谏第</p><p class="ql-block">司谏第为明中叶早期砖木结构厅堂,是徽派建筑明代遗构中较早的建筑之一。系明永乐初进士、吏科给事汪善的五位孙子为祭祖所建之家祠。明弘治十二年《奉政大夫汪公祠堂记》记述了司谏第建造的缘由与年代,“此非汪氏通族之祠也。一家之祠也。”现享堂中仍有永乐四年明成祖敕谕匾额一方,上有“特命尔荣归故乡,以成德业,副朕所期”等文字,对汪善颇有褒勉之词。该建筑面阔3间12.32米,进深18.26米。木构架用材宏大,梭柱、月梁、荷花墩、叉手、单步果和斗拱都有精美的雕刻。尤其枫拱宛如流云飞卷,显示出有代营建风尚。上昂铺作在江南明代大木作中为罕见,是研究宁波元以后斗拱演化的形贵实物。</p><p class="ql-block">8</p><p class="ql-block">司谏第</p><p class="ql-block">曹门厅</p><p class="ql-block">曹门厅为明嘉靖年间的厅堂建筑。原属潜口街上的汪氏支祠。大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毁坏,仅剩门厅和两廊部分。9开间,通面阔21.03,进深13.50米,高6.30米。平面呈凹字形,中间为天井水池。砖木结构,悬山屋项,山面饰博风墙。阑额上加用补间铺作,以栌斗出双抄五铺作,一跳头并出45度,斜拱承檐,以代令拱。拱头卷杀分瓣苍劲有力,丁字拱雕尾。从形制上看,该厅不但在复盆础、梭柱、斗拱、雀替等构件式样 上体现了明中期的特点,而且在一些物体上沿袭了宋、元以来的“禅宗样”古法,如把大斗凹入的海棠瓣,宋称“讹角斗”。有的大斗下加垫板,古称“照板”等等,保留着宋元营造方法的韵味,有重要的研究价值。10</p><p class="ql-block">曹门厅</p><p class="ql-block">方文泰宅</p><p class="ql-block">方文泰宅为明代中后期砖木结构民居,原坐落在潜口乡绅沙村。口字形四合院,2进3间楼房。通面阔9.33米,进深15.9米,高8.8米。楼下前进明间为门厅,两旁是厢房,后进明间为客厅,次间为卧室。两进之间为狭长天井,两侧为廊屋,右廊内设楼梯。楼上明间设祀祖座,楼梯口安装盖板。该房内装修比较讲究,窗外栏杆两旁望柱头雕有莲瓣,栏身上部有雕刻极佳的云拱3个,下部四周嵌有雕镂精巧的镂空花板,中央用镂空方格,楼面弧栏杆是该 宅最突出部分,在明间缝檐柱之间置有座板,栏杆身向外弯曲,超出檐柱外侧,形状略似靠背,人称飞来椅或美人靠。楼上栏杆下部裙板全部用框格式壹门装饰,雕 工精美。弧形栏杆的处理方式,与宁波“天一阁”所藏明鲁班正式图残本中所绘栏杆相类似,足以证明方文泰宅的营造方式是明代江南所通告的做法。柱础形状特别,底部为正文形,上部为八角形,再收为圆形,线条手法简练,形体优美。楼板之上铺楼面砖,房间四壁皮门装修。楼上房间除有望砖外,尚装有天花板。楼厅全部油漆,属当时上等富有人家住宅。11</p><p class="ql-block">方文泰宅</p><p class="ql-block">苏雪痕宅</p><p class="ql-block">苏雪痕宅系明代中期砖木结构民居,原坐落在歙县郑村。此宅始为郑姓所有,清未太平苏姓适来郑村买下此宅,开“苏德和烟店”,建国后为苏雪痕居住。该宅平面凹字形,三合院,面阔3间,里外两进,有楼。通面阔10.86米周日深13.3米,高7.7米。正层前面为天井,左右为廊屋,左窄右宽,楼梯设在左廊内。楼上、楼下高差明显,楼下高2.4米,楼上高4.7米。楼下明间为客厅,次间为住房,楼上明间设有香火座,次间为卧室。楼面梁上栉栅断面为方形,间隔0.3米。楼层隔音用芦苇墙,开井设飞来椅。梁架皆穿斗式,用断面狭长的木材斧斫成略带弓月形,穿插于柱子之间,表面虽素净无华,但剖面如琴形。梁身有稍带曲线,为一般居民典型式样,檐口与栏杆的做法独特,出檐部分是由直立在弧木栏杆上的八角柱所承托,外檐斗拱插在八角柱上。这种做法与“天一阁”所藏明鲁班正式图木所载楼阁正式图完全相符。12</p><p class="ql-block">苏雪痕宅</p><p class="ql-block">乐善堂</p><p class="ql-block">乐善堂又称“耄耋厅”,2进3间砖木结构堂建筑,建于明代中期,是旧时祭祖和供老人娱乐和议事的场所,既有厅堂建筑的庄严感,又有家族融和聚合时所要求的条件。该堂为一式平房建筑,通面阔12.57米,进深19.5米,高7.6米。抬梁式木结构,青砖小瓦,马头墙,厅内木构架用材宏大,梭柱、月梁断面较大,覆盆式柱础,明间缝采用减柱造,金柱与金柱之间之间置5架梁,以扩大厅堂空间,瓜柱下有莲瓣平盘斗,檐柱与金柱之间用月梁,梁上设驼峰,瓜柱承单步梁,梁外端雕饰云纹图案。大方砖铺地,小厅水池。13</p><p class="ql-block">乐善堂</p><p class="ql-block">方观田宅</p><p class="ql-block">方观田宅为明代中期普通住宅,3开间砖木结构楼层,通面冰8.7米,进深7.95米,高6.65米。小砖瓦、马头墙,青砖铺地。尤其是屋柱与柱磉之间加一个木,具有防震、防潮、防腐功能。隔间均采用板壁装修,芦苇墙,方格窗,合角式安榫。楼面突出檐柱额枋约1尺,承八角柱装斗拱托檐枋。大门用内外门罩保护,内门罩饰有霸王拳。该宅结构紧凑、朴实。14</p><p class="ql-block">方观田宅</p><p class="ql-block">吴建华宅</p><p class="ql-block">吴建华宅为明代中期民居,与司谏第毗邻,是汪善后代的住宅,近代卖给吴姓为业。该房初建时为3层楼房,明清间汪姓后人改为2层。该宅为砖木结构楼房,小青瓦,马头墙。面阔3间10.1米,进深10.22米,通高8米。楼层虽有改动,但底层的梭柱、月梁、斗拱,芦苇墙、裙板及壁装修等,仍保留典型徽州明代建筑风格。正屋前面天井四周檐口装有砖制水枧槽、陶瓷落水管。由于受当时其它房屋前后左右不同条件的限制,该宅后排柱架和墙休呈斜形,不成直角,大门不在正面,而开在右廊,左廊设楼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小明宅</p><p class="ql-block">罗小明宅原们于呈坎术中街,为明代砖木结构民居。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相传为嘉靖年间的刑部尚书罗应鹤家族的厅舍。是潜口民宅中唯一的3层民居建筑。该宅平面空间的布局灵活,垂直水平通道安排合理,底层5开间,2、3层3开间,有主、次楼梯五乘(底层至2乘,2层至3层3乘)。3层置有神座,以供祖宗牌位,张挂戎像。神座下设有木裙板,木须弥,上边覆有平。正屋以硬山贴砖博风板,蓑衣瓦进行山墙封护,往东西厢及由其所围合的开井上口做屏风墙,竖砌小青瓦,脊头用传统的雀尾及混水金花板。罗小明宅自承重木构到内部装修,细部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典型明构建筑特点。但如3层楼的建筑形式,民宅中的神座设置、房间内添设辅助楼梯,木楼梯下开设小便门,全部由方棂格子组成的木槛窗等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屯溪老街</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