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遇青海湖

琰珺

<p class="ql-block">  2009年10月7日,我第一次踏足青海湖,高原的秋风带着凛冽,却掩不住内心的雀跃。</p> 照片定格了那个阴云密布的午后:我穿着明黄色的防寒服,头戴红帽,在灰白色的鹅卵石滩上与一匹棕白相间的马并肩立于湖畔,缰绳轻握间定格了人与自然的默契瞬间。马儿温顺地嚼着草料,缰绳握在手中,背后是泛着青灰色波纹的青海湖,远处山脉如黛,天地苍茫。<br> 戴豹纹围巾的向导指向远方,我注意到岸边堆叠的玛尼堆,藏地风情扑面而来。亮绿腰带与灰蓝湖水形成奇妙碰撞。 经幡在身后翻飞,蓝、白、红、绿、黄的布条与我的围巾交织,仿佛与这片土地达成了某种默契。 阴沉的天空下,湖水拍打石岸的声响格外清晰。 草原已染上秋色,黄褐色的草甸与蜿蜒的河流构成油画般的背景。<br> 蜿蜒的河流如银色丝带,在黄绿色草原上静静流淌,厚重的云层为这片苍茫大地蒙上忧郁的面纱。尽管没有晴空下的"天空之镜",但这份粗犷与宁静,恰是青海湖最真实的模样。 秋日的枯黄草原上,河流的曲线温柔舒展,灰白云层低垂,仿佛天地间只剩这静谧的荒凉之美。归程时,衣服上还沾着湖水的寒气,而记忆里已装满高原的风。 <p class="ql-block">  2020年8月14日,我再次踏上青海湖畔的土地。站在湖边的礁石上,深蓝色的湖水在脚下轻轻荡漾。米色宽檐帽的阴影遮住了半张脸,但嘴角的笑意藏不住。黑色上衣的领口被湖风吹得微微颤动,红色开衫随风飘扬。这一刻,青海湖的辽阔让我忘记了所有烦恼,只想把眼前这片蓝永远记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找了一块平坦的岩石坐下,远处的山影淡淡地浮现在湖面上,仿佛一幅水墨画。这一刻的宁静,是青海湖给我的最好礼物。</p> 坐在灰褐色的岩石群中央,草帽搁在膝头,湖水蓝得像是把整个天空都溶了进去,而我的红衣成了这幅水彩画里最浓烈的一笔。 插在口袋里的手摸到了一颗小石子,那是刚才在岸边捡到的,带着青海湖的温度。 <p class="ql-block">转过身去,给青海湖留下一个背影。红色上衣在湖风的吹拂下紧贴着后背,能清晰地感受到阳光的温度。帽檐下的发丝不停飞舞,像是在和湖水说着悄悄话。这一刻,我不再是游客,而是青海湖的知己,我们在沉默中交换着心事。</p> 四位穿橙色救生衣的游客立于黄色浮板,如同五线谱上跃动的音符。浮板在蔚蓝湖面划出金色反光带,与右下角棕褐礁石的粗粝质感形成质感对撞。远处海天交界线处的丝状云,为这幅活力画面添了丝慵懒笔触。 两艘明黄色脚踏船在深蓝水面上划出欢快轨迹,橙色救生衣像跳动的火焰。近处船上的情侣身体前倾奋力蹬车,远处那艘却悠闲地漂着——同样的装备,不同的游玩哲学。 那棵孤独立在湖中的树,成了我最意外的旅伴。它倔强的倒影让我想起第一次来时,在秋风中飞扬的那条旧围巾——原来青海湖记得每一个过客的模样。 插在裙袋里的手攥紧了一颗湖岸的卵石,这是2020年夏天,青海湖给我的秘密纪念。 <p class="ql-block">我站在木质栈道上,双手轻扶栏杆。红色开衫在湖风中微微飘动,黑色内搭与印花长裙上的红色花朵相映成趣。远处的雪山若隐若现,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神秘。</p> 漫步在栈道上,我时而驻足远眺。 临别前,我再次凝望这片湖水。红顶建筑点缀在翠绿的草地上,远处的雪山云雾缭绕。 白船如棋子散落蓝绸般的水面,长堤上的人群化作细密的剪影。绿岸、碧水、蓝天构成三色渐变,游船桅杆的倒影在微波中碎成金色光点,这是青海湖最经典的游客视角。 十几只白鹭在湖心浅滩站成省略号,灰蓝山脉的褶皱成为天然背景板。最动人的是左侧那只单腿独立的鸟儿,它的倒影比实体更显修长,仿佛水底藏着另一个对称世界。 海鸥群在镜面般的湖面划出银色水痕,远处蓝色浮台上的橙色人影成为点睛之笔。画面右侧三块礁石呈三角构图,与左侧鸟群形成视觉平衡,云朵倒影让水天界限变得模糊而诗意。 数十只海鸥在浮桥周围盘旋,翅膀掠过水面时激起细小银珠。穿救生衣的观鸟者们静止如雕塑,与动态的鸟群形成奇妙对比,红白游船成了这场即兴演出的最佳观众席。 两棵枯树以交错的枝干书写水中狂草,后方半淹木屋的斜顶打破水平线。蓝灰水面将天空切成碎片,近岸棕土与远山构成天然画框,静默中藏着地质变迁的宏大故事。 蓝白红三色小船被红色浮标环绕,船名"措温布"(藏语"青海湖")在阳光下闪烁。水中枯树如守护者,远处云雾山脉与码头设施,共同构建了人文与自然对话的微缩景观。 在湖边,一座金色飞马雕塑吸引了我的目光。它昂首展翅,仿佛要飞向远方的雪山。底座上色彩斑斓的藏族图案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 离开湖边,我走进一片格桑花海。粉色、紫色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远处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现代科技与自然美景在这里和谐共存。 黄绿相间的山丘肌理如流动的丝绸,两根电线杆在草场上投下细长阴影。云朵在山脊线上方游弋,蓝与绿的纯粹色块,诠释着高原特有的空间美学。 <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6日,第三次站在青海湖畔,高原的秋色以最饱满的姿态迎接我。农田与草场交错,红顶农舍点缀其间,电线杆在苍茫山影下划出生活的痕迹。</p> 油菜花田是这场秋日演出的主舞台。 金黄的花浪从脚下铺展至湖岸。 与远处深蓝的湖水碰撞出油画般的质感。 而最动人的是那座五彩经幡塔。 风每吹动一次,就仿佛把祈愿声传得更远。 环湖公路旁,盛夏的油菜花田已化作金色绒毯,红色风车在花海中转动。 青海湖蓝得不像真实存在,倒映着雪山模糊的轮廓,阳光下的花田则像大地编织的金色绒毯。 牛群在浅滩漫步,它们的影子与云影一同投在湖面,分不清谁更轻盈。 远处灰褐色的山脉像沉默的守护者,山顶的积雪提醒着这里已是海拔3000米的秘境。 紫黄相间的花田被栅栏温柔分割,远处湖面泊着白色游船,像散落的珍珠。 深色骑手与白马在石子路上缓行,倒影在湖面碎成粼粼光斑。 灰衣男子骑马穿过花丛,蓝绿色鞍垫与紫色花海撞色,而背景的雪山始终沉默如诗。 我穿着红色外套,头戴米白宽檐帽,骑着一匹白马缓行于浅滩。湖水刚没过马蹄,泛起细碎涟漪,倒映着远处雪山的轮廓。 我策白马涉水,溅起的水珠在阳光下晶莹剔透。 扬帽欢呼的瞬间,红衣、白马、蓝湖构成高原最热烈动人的三原色。 独坐草地欣赏美景,红衣蓝天相映成辉。 米色宽檐帽下的回眸一笑,将青海湖的静谧定格成永恒。三次重逢,终于读懂这片土地的私语:它既容得下白马踏水的欢腾,也珍视每一刻驻足凝望的温柔。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8月17日编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