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知夏

春华秋实

<p class="ql-block">  夏季是昆虫的天堂。蟋蟀、纺织娘等昆虫踏着夏日的热烈粉墨登场,大鸣高唱,而善于歌唱的昆虫音乐家却非蝉(知了)莫属。夏日蝉鸣,喧嚣着夏天的蓬勃,装饰着人们的午梦,那无疑是一种季节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酷热时树枝上蝉鸣声声,似乎是天越热叫得越欢,抑扬顿挫,不知疲倦,像是在预告高温天气似的。夏季天气多变,遇到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时,蝉鸣也会有短暂的停息。但当阳光照射出来,它又会一如既往地鸣唱,应验农谚那句: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p> <p class="ql-block">  夏日的蝉鸣,伴随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童年时生活在乡村和机关大院,那里都有不少柳树、槐树、法梧等树木,不仅有能飞的知了,还有未脱壳的知了猴和它蜕下的壳。知了最初并不生活在树上,而是在地下生活几年后再爬出来的。法布尔在《昆虫记》的《蝉》中写道:“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幼蝉又称知了猴,它经过几年的大地蛰伏,在某个夏夜从泥土里爬出,攀上离洞口较近的树木,去完成它一生最重要的蜕变。日头西下,知了猴开始在地下蠢蠢欲出。它先挖出一个接近地面的竖井,用前爪扒开一个以窥视天气的小孔窥窗,遇到天气晴好,就会趁着夜幕掩护爬出竖井,攀上树梢迎风蜕壳,晾干双翼后展翅飞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振翅高歌</span></p> <p class="ql-block">  知了猴的窥窗很小,如蚁穴大小,不易察觉。但我和小伙伴们已练成见多识广的“专家”,可以辨别出是不是知了窝。知了猴的竖穴只有拇指那么深,容身而已。挖开薄土就能看见金黄色的知了猴蜷缩在洞里,小心地将土扒开,把食指伸进洞里,知了猴爪子抓住你的手,手往上一提就被拉上来。夜捉知了猴最有趣,最好玩。有的小伙伴拿来家里的手电筒,仔细寻觅。有时候,我还把逮来的知了猴拿回家放到蚊帐里,观察它如何去金蝉脱壳。</p><p class="ql-block"> 寻找知了猴不仅需要经验,还得靠运气,更多时候找到的只是空空的知了壳。夏日早晨,我常从家里扛一根长竹竿,到树林里去找知了壳,迟了可能就被别的小伙伴收走了。知了壳在中药的名字叫蝉衣,具有散风除热、清咽利喉、消肿止痛的功效。有一年,我收集到好几百只知了壳,等到秋季拿到废品收购店去卖,虽然知了壳重量轻,价格也不高,但还是得到了两块钱,换了好几本连环画,心里美滋滋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金蝉脱壳</span></p> <p class="ql-block">  听到知了在高高的树上鸣叫,小伙伴们总想着要捉下它们,一是玩,二是吃。起初,直接而愚笨的办法就是上树去逮。但树高不易爬,还要防着毒虫叮咬。有一次,我在小伙伴们的怂恿下,经不住诱惑攀爬树干,结果知了没抓到,还被树上的马蜂锥了几个包,差点从树上摔下来。</p><p class="ql-block">  回家后母亲好好地教训我一顿,呵斥以后不许再爬树。再以后捕蝉用上了长竹竿,在竹梢系个尼龙绳子,做个带活结的圈套,举起竹竿悄悄地移向知了,突然磕住知了头,然后用劲一拉,知了就被套住。但有的知了很机灵,还没等到尼龙套靠近它,就被它发现,呜的一声飞走了,还撒你一头尿,直叫倒霉。后期我们对捕蝉工具做了改良,梢头直接绑了个塑料袋,直接用袋子套住它,让其难以逃脱。</p> <p class="ql-block">  我童年的时候也是物质匮乏时代。总是感觉吃不饱的我们,也经不住知了的诱惑。有一次,哥哥捉来几只知了,并将知了扔进烧火的锅洞,待到烤焦掏出后掰开,一股香气袭来,馋得我直流口水,尝后感觉味道挺美的。如今在街头不少烧烤店里,有竹签串的油炸知了猴,据说它富含蛋白质,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吃货们爱吃。今年在平台上看到一些地方大肆滥捕知了猴,真担心生态环境由此遭到破坏。</p> <p class="ql-block">  每当夏日来临,赤日炎炎,蝉鸣阵阵时,总让我在感到一种返老还童的感觉。夏日的蝉鸣,带来的不仅使世界增添生机,也同样让人发出光阴似箭、韶华不再的感悟,更激发人们要珍惜时光。</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