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盘活现有设施打造兴隆特色文化阵地的建议

吴春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撰写人:吴春光 界别侨界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期,在陵水县知音桥文化活动的启发下,经实地调研发现,兴隆太阳河畔公园下沉广场具备打造特色文化阵地的优越条件。该广场紧邻太阳河,地处兴隆交通枢纽,周边停车位充足、商业配套完善,相较知音桥更具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优势,若加以合理利用,可成为集文化展示、思想宣传、旅游引流于一体的重要平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前,兴隆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一是老归侨群体蕴藏丰富的历史记忆,其参与兴隆华侨农场创业、海外反帝反封建及抗日等经历,是鲜活的红色教育素材;二是旅居兴隆的院校退休教授群体,具备多领域专业知识储备,可提供高质量科普资源;三是本地乐队、艺人等文艺力量,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然而,这些资源尚未形成聚合效应,现有场地的文化功能也未充分激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有效盘活资源、提升阵地效能,建议从以下方面推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低投入完善硬件设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兴隆区统筹小额资金,重点完善下沉广场灯光照明系统,确保夜间活动开展条件;添置简易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满足故事讲述、课程普及、文艺表演等基础需求,以最小成本实现场地功能升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多元化设计活动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开展“归侨口述史”系列活动:每周邀请1-2名老归侨分享历史故事,同步安排专人进行录音、录像,建立口述历史档案,既传承红色记忆,又强化思想宣传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开设“银发讲堂”:邀请退休教授围绕文史、科技、健康等领域开展公益讲座,提升活动知识性与吸引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举办“河畔文艺荟”:组织本地乐队、艺人进行常态化表演,涵盖音乐、舞蹈、民俗展示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建立可持续运营机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坚持“零薪酬、重宣传”的参与原则,对受邀人员通过活动海报、地方媒体专访等形式进行宣传推介,以精神激励替代物质报酬;依托社区、侨联等组织牵头协调活动场次,形成“每周有主题、每月有亮点”的常态化运营模式,降低组织成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上述举措,既能充分激活现有设施价值,又能深度融合兴隆归侨文化、自然生态等特色资源,助力将兴隆打造为“文化+旅游”的示范区域,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与旅游吸引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