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我拿什么献给你

宦民

美 篇 号:5879152 <p class="ql-block">  在常州老年大学学习国画已经两年多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有深度又有意义的话题,且用议论文的写作格式不吐不快。</p><p class="ql-block"> 当鬓发如雪的退休老人在老年大学学习国画艺术,最终的深层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为消遣光阴、充实余年?还是应该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新生血液,让自身与时代脉搏共振,焕发新光?总之,无论哪种,这都充分反映出当代老年人丰富的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 我不喜欢“零和博弈”,非此即彼,更愿意包容一切。有人是美式快乐教育的受益者,正如常州老年大学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校训:</span>“我快乐、我健康、我时尚,我们永远年轻”。而有人更喜欢中式应试教育,接受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挑战,享受一种从零基础的重重包围圈中杀出一条血路的快感。这恰恰体现了老年群体对文化传承的深刻认知:​​艺术学习不应被简化为消遣工具或文化符号并应破除此固有刻板观念,而应视为生命价值的再生产(第二次生命)以及它的社会意义​​。</p> <p class="ql-block">  诚然,纯粹研习技法本身已是生命丰盈的见证。在笔与墨的交织中,在山水花鸟的意象世界里,我们不仅让时间有了诗意的栖居,更在专注中重新感受着自我的价值。这宁静的沉浸,足以让晚年熠熠生辉,技法学习本身,何尝不是一曲生命充实优美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然而,若仅止步于此,则可能忽略了国画艺术中那潜藏不灭的生机。我试着解析其中的核心矛盾,学习国画表面看是个人兴趣与文化传承的二元选择,实则暗含三层关系,老年学习者与艺术的关系、传统艺术与时代的关系、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或许可以提炼出“老年学画的三重境界”这个立意?</p><p class="ql-block"> 试看齐白石大师,六十岁后方才勇于“衰年变法”,将民间趣味融入文人画中,最终成就了浓墨重彩、雅俗共赏的崭新面貌。再观徐悲鸿先生,以奔马之姿为水墨注入时代刚健风骨,让传统焕发磅礴生机。这些先贤启示我们,国画的灵魂,不在临摹古人画稿,而在于那不断新陈代谢的永恒活力。</p><p class="ql-block"> 由此思之,老年学画者恰立于一方独特天地中。我们既有岁月沉淀的厚重,又得以卸下功利之负,以纯净之心亲近艺术。老年人学画,自带岁月沉淀的人生阅历,这份独特的视角恰恰能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经历过时代的变迁,见过田间地头的烟火,听过市井街巷的喧嚣,这些生活印记落在画纸上,便有了不一样的温度。有人画记忆中的老胡同,青砖灰瓦里藏着浓浓的乡愁。如此,我们不仅是学习者,更是传统与未来间一座珍贵桥梁。当我们将对生命沧桑的体悟、对新时代气象的感知融入笔端,便是在为千年水墨注入当下温度与呼吸。</p> <p class="ql-block">  技法为根,时代为源,创新为花。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守正创新”。技法如参天古树扎向深处的根须,时代则如阳光雨露赋予其生命养料;而创新,则是根系与养分共同催生的新枝繁花。我们临习古人的皴擦点染,不只为复制古意,更要让这“古意”与时代精神碰撞、交融,在宣纸上生长出新的肌理与意境。一位山水班的老年学员曾以水墨山水国画的技法,描绘山峦叠嶂之下,一列“基建狂魔”的车队缓缓驶过,这不正是墨脱水电站建设者们与水墨光影的奇妙共生,不正是根植传统又拥抱时代的最美注脚?</p><p class="ql-block"> 此双重使命,正是时代赋予我们银发学艺者的珍贵馈赠。当技法磨砺与时代感知融为一体,那水墨之河便得以不息奔流。我们笔下每一笔皴擦点染,不仅为个人生命添彩,亦是为千年艺术古树催生新枝,这古树,正因每一代人的“新枝”而愈发葱茏参天。</p> <p class="ql-block">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暮色中自有壮美可期。在银发之年执笔,我们不仅是古老丹青的承袭者,更可成为时代新意的播种人。当生命阅历的厚重与时代脉搏的新鲜血液交汇于笔端,水墨山河必将迎来又一度青春焕发。</p><p class="ql-block"> 努力学习国画艺术,不仅是我们银发老者“拥抱新事物,拒绝暮年思维”的诠释,更是献给常州老年大学的最好礼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