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漫记之古寺话僧

吴山客

<p class="ql-block">近日,有关僧人的话题冲上热搜,无聊如我,不妨也来凑个热闹,蹭个热度。</p> <p class="ql-block">这个热搜诸君可能已经知晓,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释永信因涉嫌刑事犯罪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中国佛教协会亦在第一时间发布公告:坚决拥护和支持对释永信的依法处理决定,同意对其戒牒予以注销。实事求是说,释永信的所作所为,几乎颠覆了我的三观,好在这些年行走探访的寺庙较多,见过的僧人也不少,相信如少林寺释永信之类的僧人在佛教界只是个例,还有很多寺庙的僧人,善根尚存,良知未灭,坚守戒律,比如,隋代古刹国清寺的僧人就是最好的例证。</p> <p class="ql-block">在说国清寺僧人之前,先让我们看看商业利益驱动下少林寺的怪象吧!近十年来,寺院门票越涨越高,香火越来越贵,功德箱连上了POS机,“开光”成了明码标价的生意,信徒虔诚供奉的香火钱,变成了财务报表上敛财的数字,传承千年的武术修行,沦为博取眼球和赚取钞票的商业表演,作为该寺的方丈释永信则成了又贪又腐的花和尚。这千年古刹晨钟暮鼓里的禅意,早就在金钱的算盘珠子噼啪声中被消磨殆尽,而这铜钱落袋的脆响,比木鱼声还急还响,听得让人心里发慌!</p> <p class="ql-block">相比之下,作为我国天台宗发源地、国家5A级景区的国清寺,从未被席卷而来的商业利益所驱动,门票不仅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只收5元钱,而且于2017年5月19日,作出了全免门票的决定,成为全国首个实行此举的5A级寺庙景区。为什么要取消门票呢,国清寺的僧人说:“佛门广大,普度众生。当年开当之祖建造寺庙时并未收费,现在的我们怎么还好意思收门票钱呢。”这种对佛教本源初心的坚守,成为了国清寺抵抗商业化冲击的精神支柱。</p> <p class="ql-block">或许是对国清寺情有独钟吧,我与之结缘近40年,先后去过数十次,在寺内院外,从来感受不到丝毫的商业气息。这里既无二维码收款,也无纪念品售卖,更无高价的香火诱惑你买。你可以自带香火,也可以在寺庙的流通处购买香火。你可以在大雄宝殿前,也可以在各个大殿前烧香。无论是三柱清香,还是一大把香,国清寺都以包容的心态接纳每一位游客。香油钱仅以传统的木箱收纳,彰显着古老的禅意。这里的僧人还会告诉我,来寺里烧不烧香,拜不拜佛,都没那么讲究,因为,佛祖知道你已经来过。</p> <p class="ql-block">更难能可贵的是,国清寺的僧人一直践行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祖训,当其他寺庙忙着收取离谱的门票费香火钱时,国清寺的僧人却拿起锄头,走进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寺内拥有 60 亩良田,僧人种植了水稻、蔬菜等农作物。每天清晨,僧人便开始一天的劳作,耕地、播种、浇水、施肥,样样亲力亲为,墙角堆积的农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田园画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僧人秉持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的理念,源于百丈怀海禅师所创立的《百丈清规》。自唐代以来,这一理念在众多寺庙中传承,而国清寺将其践行得淋漓尽致。这种劳作不仅让僧人实现了自给自足,减轻了寺庙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修行,磨炼了意志,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信仰在劳动中得到升华。</p> <p class="ql-block">正因为国清寺僧人秉承“农禅并重”的传统,不仅维持着自给自足的修行生活,而且还用自产的蔬菜,向信众提供自制的2元一份的素斋,信众如要挂单,也仅收25元的住宿费,这与有的寺庙动辄上千元的“禅修营”的价格相比,更是显得格外的亲民与朴素。</p> <p class="ql-block">还须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拥有1400年历史的古老寺庙,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寺内的众多文物,如隋梅、隋塔,以及故宫的石狮和王羲之的“鹅”字碑,都是国宝级的珍品。然而, 国清寺僧人并未利用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源谋取商业利益,中饱私囊,而是坚持免费开放,让这些文物得以在公众的视野中“活”起来,传承着千年的文化与禅意。</p> <p class="ql-block">每次到国清寺,看到穿着灰袍的僧人坚持农禅并重、自给自足的那份纯粹,就会想起《庄子·天地》篇里那个“抱瓮灌畦”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子贡见一老丈人辛苦地用瓦罐一趟趟打水浇菜园子,就好心告诉他有一种叫“桔槔”的机械,省力又高效。</p><p class="ql-block">没想到老丈人听后生气地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一起啊,那点纯白就守不住了。</p><p class="ql-block">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p><p class="ql-block">“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老丈人宁愿费力抱瓮,也不愿用机械,怕的就是这“机心”一起,就污染了内心的纯净,远离了大道。</p> <p class="ql-block">禅心若是染铜臭,千年古刹也蒙羞。少林寺的释永信被带走调查时,留下的不仅是706项商标和18家关联企业构成的商业帝国,更有一座深陷信任危机的千年古刹。</p><p class="ql-block">同样是千年古刹的国清寺,在这纷扰喧嚣的红尘中,却从未被商业利益所驱动,仍始终坚守着1400年前“农禅并重”的祖训,已然成为每个僧人必修的一个"觉悟"法门,融禅于农、以农悟道、农禅一味。 僧众们种植的稻米、蔬菜等农作物可满足寺院70%以上的食物需求,且从不接受任务形式的商业捐赠,从根本上杜绝了商业化对宗教纯粹性的侵蚀,成为国内少有的坚持“非营利”运营的寺庙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诗偈,既是对国清寺僧人农禅生活特色的经典描摹,也是对我国佛教文化简朴本真精神的传承坚守。</p><p class="ql-block">秋风已起,夕阳正好。当我回望国清寺那古朴而庄严的隋塔,它就像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伫立在岁月的风雨中,见证着世间的沧海桑田。蓦然间,一个深刻的感悟如电光石火般在心头闪现:真正的信仰从不在香火鼎盛处,而在青灯黄卷间。</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转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