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防川口岸

晴空

<p class="ql-block">  珲春防川景区,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处于中朝和朝俄界河图们江的日本海入海口,即中朝俄交界的鼎足地带,东与俄罗斯的哈桑镇接壤,西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豆满江里隔江相望。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最东端的景区,素有“雁鸣闻三国,虎啸惊三疆,花开香三邻,笑语传三邦”之美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防川口岸景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东与俄罗斯的哈桑镇接壤。</p> <p class="ql-block">  西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豆满江里隔江相望。</p> <p class="ql-block">  我在祖国前哨,祖国在我心中!守边战士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  龙虎阁</p><p class="ql-block">‌ 防川龙虎阁‌是中国吉林省珲春市防川景区的地标性建筑,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处,以'一眼望三国'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深厚历史内涵闻名。</p><p class="ql-block"> 龙虎阁总高64.8米,共有13层,采用底部堡垒式设计与顶部仿古建筑相结合的结构,象征边关堡垒不可撼动的国防意义。其名称取自清代爱国将领吴大澂所书'龙虎'石刻,入口处设有纪念其功绩的龙虎碑。‌‌</p><p class="ql-block"> 在观景平台除了可以看到一眼望三国的景观,在龙虎阁的九楼、八楼等楼层,都有关于防川的历史介绍,个人感觉,这比观景平台的景色更让人感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龙虎石刻于1981年11月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虎”二字为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澂所书。</p><p class="ql-block"> 龙虎石刻历经百年沧桑,曾有过四次迁移。</p><p class="ql-block"> 最初,龙虎石刻立于凉水河东孤山子东侧,中朝交界的图们江边;</p><p class="ql-block"> 1941年,修筑图们至珲春公路时,龙虎石刻被迁移至公路北侧山脚下;</p><p class="ql-block"> 1986年5月,重建图们至珲春公路时,龙虎石刻迁移至市区车大人沟河北岸,河南桥东侧;</p><p class="ql-block"> 1998年10月,龙虎石刻迁移至车大人沟河南测的龙源公园;</p><p class="ql-block"> 2013年4月,龙虎石刻迁移至防川景区“龙虎阁”一楼西门厅,作为“镇阁之宝”。</p> <p class="ql-block">  龙虎阁 设立的防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丹心寸土、家国蒙难、红色沃土、开放前沿”为主题,用大量的史料展示这个边陲之地的过往和今生,以此激发国民的爱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防川景区是我国最东边的国境线,远眺朝鲜和俄罗斯,让人感受的不仅仅是景色,还有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国强则民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不仅我们这一代人要懂,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都要牢记于心。</p><p class="ql-block"> 参观中,我对民族英雄吴大<span style="font-size:18px;">澂的事迹感触颇深,有对清朝末年国弱被欺卖国的痛恨,更有对吴大澂据理力争夺回疆土的民族气节的深深敬意,在此想着重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 回望历史了解到,防川风景区的在古代可是富甲一方,经济极为繁荣的地方。在隋唐时期,这里有着大型码头,是举世著名“日本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中国向日本运送貂皮、虎皮、熊皮和人参等土特产,从日本运回日本生产的绢绵、黄金等手工业和矿产品。慕名而来的各国人在这里进行货物贸易,纺织业、造船业等手工业在这个小村落发展了起来,那时防川可谓是商贾云集,繁荣至极。</p> <p class="ql-block">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此时的清政府外有强敌,内有腐败,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沙俄趁机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掠夺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片领土,并截断了中国的领海。自此,吉林成为一个离海最近却没有海域的省份,而防川也成为了一块“飞地”。</p><p class="ql-block"> 图们江‌特殊景观‌:俄朝铁路大桥横跨图们江入海口,桥高仅7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铁路桥过低,仅允许渔船出入,事实上货船无法从此进入日本海,锁住了吉林海上运输的咽喉。</span>为制约中国东北出海通道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说到防川,那么一个人就不能不提,他就是清代官员,时任迁官左副都御史的吴大澂。光绪六年也就是1880年,清廷授吴大澂三品卿衔,负责宁古塔、三姓和珲春的边防守护。他在这里不仅广招兵卒,还为了防止沙俄从水上入侵,建立了图们江和松花江的水师营。</p><p class="ql-block"> 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英雄,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会忘记英雄。说起民族英雄,人们很快想到的大概是邱少云、张自忠等抗日英雄,但是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这位人物,却很少为人所熟知,说他是民族英雄,一点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吴大澂(chéng),清朝光绪年间苏州人,时任督察院左副都御使(相当于今天的监察委副主任),他对清朝乃至今天的中国所做的贡献都不可谓不大。</p><p class="ql-block"> 1885年(光绪十一年),50岁的吴大澂,拖着瘦弱的身体,来到东部边疆和宁古塔副都统容山、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重勘边界。</p><p class="ql-block"> 在图们江入海口中俄朝边界他发现:图们江(位于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东南边境)出海口根本看不到“乌”字牌的影子,“土”字牌也距海达44公里,远远大于25年前中俄之间议定距离,并且,由于边疆的风吹雪打和俄方肆意挪动,我方的木质界桩早就腐朽毁损了,而俄国的石制界碑则依旧屹立,被当地群众称作“马驮界碑”,在25年间不知道悄悄地向中国境内移动了多少次。从珲春河到图们江500多里,竟然一根界桩也没有,黑顶子山一带早已变成俄国兵营。</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样领土丢失,丧权辱国的奇耻大辱,清政府似乎早就习以为常,并不打算有何作为,但是,此时,吴大澂却决心要同俄国困兽之斗。此时的清朝,早已积贫积弱,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同外国的每一次战争、谈判,无不以割地赔款告终,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的情况下,吴大澂据理力争。面对俄方代表的强词夺理,吴大澂也是实力回怼:</p><p class="ql-block"> 俄:海潮涨到哪里,哪里就是大海,现在这个位置就正合适。</p><p class="ql-block"> 吴大澂:按照你们的道理,哪天海水涨到了长白山,岂不是长白山也得是你俄国人的?</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俄的正式条约,吴大澂言之有理,俄方只好作罢,极不情愿的做了退步。于是,“土”字碑大幅向外延伸,大约10平方公里的领土回归祖国,从谈判桌上拿回土地,这是第一次,直到清朝灭亡都是第一次。</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吴大澂的并未就此结束。吴大澂进而向俄国提出,要求中俄两国共享图们江出海权,遭到俄方果断拒绝,但吴大澂坚持不懈,不依不饶,双方谈判几经暂停。最终,俄方不得不作出妥协:出海权不可共享,但中国船只可借由图们江入海口进入日本海。从此中国便获得了实际出海权,可以顺流而下,进入日本海,大大缩短了航程,其战略意义可谓非凡。</p><p class="ql-block"> 此后不久,更令俄国瞠目结舌的是,吴大澂向俄国索要黑顶子山地区。到嘴的鸭子,岂能轻易飞掉?俄国人不干!双方争执不下之时,俄方不料,吴大澂早有谋划,北洋舰队及时赶来,吴大澂趁机邀俄方代表上舰参观,深夜,吴大澂命令,整个舰队打开所有灯光,直照俄方海参崴军港,海参崴军港彻夜无眠。俄方思忖许久,只好作罢,到嘴的鸭子也只好让他飞掉。</p><p class="ql-block"> 1886年10月12日正式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重立“土”字牌,添立“啦”、“萨”、“玛”字界牌和一至十八记号;收回黑顶子;争得图们江口通航权等。</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珲春市区伫立着的龙虎石刻、与极具清代建筑风格的五角碑亭,就是珲春人民为纪念爱国大臣吴大澂谈判胜利而建立的。石刻正面篆书阴刻“龙虎”二字,左下竖刻“吴大澂书”,字体流畅,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  吴大澂与俄勘界谈判</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十年(1860年)沙俄通过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占我乌苏里江以东约4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后,又偷移界碑,继续蚕食黑顶子(今珲春敬信镇)等中国领土。</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派会办北洋事宜大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澂与沙俄进行勘界谈判。吴大澂坚持爱国立场,据理力争,最后签订了《中俄重勘珲春东界约》和《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改立土字牌并增设了“萨”、“啦”等界碑和边界记号,争回了黑顶子领土和图们江至日本海航行的出海权,为阻止沙俄继续入侵做出了积极贡献。</p> <p class="ql-block">  历史意义:吴大澂以文臣之身行武备之事,其外交与勘界成果至今被视为中国近代边疆治理的典范。珲春现存“龙虎石刻”及“土字牌”遗址,均为其功绩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  光绪七年(1881年),吴大澂来到吉林督办边务,为进一步加强与沙俄边界当局交涉,奏请朝廷,提升珲春协领为副都统。依克唐阿首任珲春副都统,直隶吉林将军管辖,至宣统元年(1909年)裁撤,共存在28年,管辖哈尔巴岭以东的今延边大部分地区。</p><p class="ql-block"> 光绪七年(1881年),吴大澂奏请朝廷创办了吉林机器局,这是东北地区最早的近代工业,成为洋务运动中较有成效的军工厂局之一。</p><p class="ql-block"> 清廷针对沙俄不断蚕食吉林东部边疆,采取防御措施。吴大澂会同吉林将军铭安,奏请朝廷改制八旗建制,废除世袭制,改为招募制,编练新式防军,统称靖边军,经过严格训练,靖边军的战斗力得到增强。</p> <p class="ql-block">  吴大澂、依克唐阿与俄勘界谈判</p><p class="ql-block"> 提到依克唐阿则必说其与甲午战争——</p><p class="ql-block">‌ 辽阳保卫战‌: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依克唐阿与长顺协守辽阳,组建猎户兵部队阻击日军,成功守住辽阳门户。‌‌</p><p class="ql-block">‌ 战术创新‌:采用山地骑兵运动战策略,在摩天岭、草河口等战役中多次挫败日军攻势。‌‌</p><p class="ql-block">‌ 战略意义‌:其防守使日军未能实现“取奉天度岁”目标,为清廷保住东北重要据点。‌‌</p><p class="ql-block"> 军事成就细节鸭绿江防线‌:1894年10月与宋庆共同指挥3万清军布防,但因兵力分散遭日军突破。‌‌伤亡数据‌:甲午战争清军总伤亡约3.5万人,日军官方记载死亡1.3万人(含疫病),但依克唐阿所部具体歼敌数无明确记载。‌‌国际影响‌:其山地战术被日军将领立见尚文研究,直接促成后续八甲田山冬季训练。‌‌</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依克唐阿</span>其满语姓名‌:穆麟德转写为“iktangga”,汉字音译为“依克唐阿”,现代汉语标准读音为‌yī kè táng ā‌。‌‌</p><p class="ql-block"> 出身背景‌:满洲镶黄旗人,祖籍吉林伊通,6岁父母双亡由伯父抚养,早年以狩猎练就骑射本领。‌‌</p><p class="ql-block">‌ 官职晋升‌:从马甲兵起步,历任墨尔根副都统、黑龙江将军,最终任镇守盛京将军(正一品)。‌‌</p> <p class="ql-block">  托伦托呼</p><p class="ql-block"> 托伦托呼(1834-1888年)字静轩,男,满洲正白旗,姓瓜勒佳氏,生于宁古塔。幼时入私塾读书,成年后在宁古塔副都统衙门当差,后升任佐领、协领。</p><p class="ql-block"> 光绪七年(1881年),设招垦局招民垦荒。吉林边务督办吴大澂巡视珲春,命托伦托呼承办珲春地方招垦事宜,安置应招垦民,划定垦地荒场,修整各方面道路等。</p><p class="ql-block"> 托伦托呼在勘定中俄边界过程中,发现沙俄士兵偷挪“怕”字界牌,托伦托呼赶到现场,当面制止沙俄士兵,沙俄士兵不听劝阻,继续挖坑埋牌,托伦托呼跳到坑中抱住界牌高喊:“我身可埋 界不可移”,沙俄士兵无奈停止埋牌。托伦托呼在勘界中表现出不顾艰险,不畏强暴,坚决捍卫领土主权,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依克唐阿</p><p class="ql-block"> 依克唐阿,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出生于伊通马家屯,扎拉里氏,字尧山,满洲镶黄旗人,清朝晚期将领。依克唐阿在抗击日、俄侵略,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立下了卓著的功绩,受到朝廷器重,先后历任珲春副都统、黑龙江将军、盛京将军、兵部尚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托伦托呼和依克唐阿都是吴大澂在</span>吉林督办边务,与沙俄边界当局交涉斗争期间的战友,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国近代边疆治理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决定与俄国会勘中俄珲春东界。为提供谈判所需的证据,同年四月托伦托呼带领部下从珲春南境图们江口左岸起程,沿中俄珲春东界山脊北上,行经卧峰、张鼓峰、沙草峰、水流峰、五家山、黑顶子、长岭子、神仙顶子、阿济密路口、蒙古街路口、直到瑚布图河源下岭沿河西行到兴凯湖,北至伊玛河、饶河、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历时半年多,跋涉两千余华里。查明咸丰十一年(1861年)立的中俄国界木界牌因年久已成朽木,字迹不清;有的被俄方擅自移入中方境内,有的下落不明,不知去向;自“怕”字界牌至图们江口一段长达数百华里的中俄边界竟无一个界牌。</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四年(1888年),托伦托呼病危时还提醒人们说:“边防事关重要,国土寸尺不让!”同年六月病故,享年五十四岁。</p> <p class="ql-block">  依克唐阿功德碑</p><p class="ql-block"> 石碑由花岗岩凿制,高161厘米,宽60厘米,厚25.5厘米。碑座长78厘米,宽62厘米,中间刻有长方形凹槽,碑底凸起部分嵌入凹槽中。</p><p class="ql-block"> 正面上书“德政碑”三字,中间碑文“名垂千古”,右侧书“欽差幫辦吉林邊務鎮守琿春副都統尧山公依老大人德政”,左侧书“大清光緒十四年冬月二十二日敬立”,下方署名立碑的商号。石碑背面刻有颂扬依公功德的碑文,碑文共455字。</p><p class="ql-block"> 功德碑是依克唐阿1889年擢升黑龙江将军,调离珲春时,乡绅自发组织为纪念依公,颂扬他的恩德而立。</p><p class="ql-block"> 该碑2017年10月出土于西郊村道口,现存于珲春市文物管理所。</p> <p class="ql-block">  吴大澂的三大核心功绩</p><p class="ql-block">‌ 重立“土字牌”‌:1886年,吴大澂在中俄岩杵河勘界谈判中,据理力争纠正被沙俄私移的界碑位置,迫使俄方重立“土字牌”,使中国边界向图们江口延伸10余公里,恢复了对珲春部分领土的实际控制。‌‌</p><p class="ql-block">‌ 收回黑顶子地区‌:通过外交谈判,吴大澂成功索还被沙俄侵占的黑顶子(今吉林珲春市敬信镇)约100平方公里土地,巩固了东北边疆安全。‌‌</p><p class="ql-block">‌ 争得图们江口航行权‌:尽管未能完全恢复中国在日本海的出海口,但吴大澂迫使俄方承认中国船只在图们江口的自由通行权,为后世保留了重要的战略权益。‌‌</p> <p class="ql-block">  从谈判桌上争回土地、争得权利这还是第一回,直到清末是唯一的一次。清末学者、外交家钱恂在著《中俄界约勘注》中说:“溯自咸丰八年至光绪十年,凡中俄立约勘界,无不削地,惟此一次为展界。”</p><p class="ql-block"> 当时仅从土地面积上看,吴大澂为国家争得的总共不过百十平方千米,似乎面积不大。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的每一次谈判,无不以割地赔款告终。</p><p class="ql-block"> 在与沙俄谈判期间,吴大澂在珲春钦差行台曾多次反复书写“龙”“虎”两个大字,此二字取自“龙盘虎踞”之意,谓保卫疆土之决心,爱国激情力透纸背。</p> <p class="ql-block">  吴大澂提议中方享有图们江出海权。沙俄断然拒绝。吴大澂不屈不挠,屡次跟沙俄谈判,最终达成约定:“由‘土字牌’至图们江口30 里与朝鲜连界之江面海口,中国有船只出入,应与俄国商议,不得拦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吴大澂在吉林市创办吉林机器局过程中克服了调员、建厂、选匠、购器及转运等困难,生产出了以枪弹、炮弹和火药为主的军需物资,满足了吉黑两省的防务需要。</p><p class="ql-block"> 为防止沙俄由海上经图们江入侵,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廷在珲春组建图们江水师营。营盘设在珲春斐优城,船只停泊在斐优城后的西步江码头,春夏秋三季在图们江上巡逻。</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吉林机器局旧址</p> <p class="ql-block">  土字牌简介</p><p class="ql-block"> 土字牌是1886年中俄双方重勘珲春东部边界谈判后所立的界标之一,材质为花岗岩,高1.44米,宽0.5米,厚0.22米。正面竖向镌刻“土字牌”三字,左侧镌刻“光绪十二年四月立”八字,背面镌刻俄文“T”字。系由中方勘界代表会办北洋事宜大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澂、帮办吉林防务大臣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会同俄国勘界委员会主席滨海省省长兼司令巴拉诺夫共同监立。土字牌作为中俄双方重勘珲春东部边界的历史见证,对于宣示国家领土主权,巩固和稳定边界起到了应有的历史作用。</p> <p class="ql-block">  “龙虎”碑</p><p class="ql-block"> 龙虎石刻为花岗岩,高1.4米、宽1.38米、厚1米,“龙虎”二字系钟鼎文(金文)双沟纂刻法,即此次岩杵河谈判前撰写。当地人为纪念民族英雄吴大澂的贡献,将其“龙虎”二字刻在花岗岩上,龙虎即龙盘虎踞、龙骧虎视的缩写,意在表明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龙虎生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和誓死保卫祖国边疆捍卫祖国领土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作为吴大澂功绩的见证,其手书“龙虎”二字的石碑至今还屹立在失而复得的土地上。他每天写日记,抒发必争必胜的坚定决心,留下了《皇华纪程》这部洋溢着强烈爱国主义激情的珍贵史料。</p> <p class="ql-block">  戏楼望边塞,烽火映残阳。</p><p class="ql-block"> 铁马冰河渡,<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勇卫家国。</span></p><p class="ql-block"> 忠诚照千秋,<span style="font-size:18px;">丹心映边疆。</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戍楼巍巍立,</span>雄鹰展翅翔。</p><p class="ql-block"> 万里边关固,巍巍戍楼坚。</p><p class="ql-block"> 守土屡资志,永固中华边。</p><p class="ql-block"> 民族英雄吴大澂一生忠、勤、贤、勇,爱国忠君、勤政自勉、革故鼎新、心系百姓,又博著善考、工书能画,堪称一代封疆大吏、爱国贤臣之典范。他曾经在郑州治黄,武陟减租、陕襄抚赈等体恤民情中有所作为,在吉林废除封禁、招垦实边、兴军固防中成效显著。在与沙俄勘界时,以“一寸土地尽寸心”“应争者必争、应办者必办”的爱国情怀,不辱使命,争得重立“土字牌”、收回黑顶子地方、图们江口出海权三大功绩,捍卫了国家权益和民族尊严。后世评价他:“公忠勤称天下,其功业在东陲尤著”。在珲春,至今深受人们爱戴。为了纪念吴大澂,珲春还建设了吴大激收复国土纪念广场和雕像,供后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防川口岸的参观,提前回到集合点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姐妹们在纪念吴大澂广场,深情的合唱了《我和我的祖国》,以表达对吴大澂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爱戴与深情。</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赶往下一站珲春市的路上,我们顺道参观了东方第一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防川朝鲜族民俗村。</span></p><p class="ql-block"> 民俗村位于吉林省珲春市防川村,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处,以独特的朝鲜族民俗风情和自然景观吸引大量游客。 ‌</p> <p class="ql-block">  村口<span style="font-size:18px;">福牛雕</span>塑气势非凡,福牛铜像由意大利裔美籍艺术家亚托罗·迪莫迪卡设计,与华尔街金融牛同为他的代表作。该雕塑由美国团队制作,与外滩金融广场的股价显示屏共同构成现代地标。</p><p class="ql-block"> 到此的游客都纷纷与它合影留念,都期待和福牛一样,生活、事业蒸蒸日上,牛气冲天!</p> <p class="ql-block">  走进敬信镇防川民俗村,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秋天水彩画中。飞檐翘角的朝鲜族传统民居,青瓦白墙间透露出古朴韵味,与古老的石磨、泥瓦稻草砌成的墙垣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青瓦白墙、飞檐翘角的民居群,融合传统与现代设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886年《中俄珲春东界约》设立的‘土字碑’界标位于村内,标志着中国距日本海最近的陆地点。‌‌</p> <p class="ql-block">  东方第一村特色朝鲜族传统民宿、石磨、水井墙等民俗建筑清新雅致。</p> <p class="ql-block">  这青山绿水的防川民俗村,不知道的还以为来到了云南的古镇,她又像是一处心中的诗和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