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青草狗子脑,不愧闽西第一峰

周隆和

8月10日,周日,早起,是一个台风天气刚过的初秋日子,是一个晴热的初秋日子,背包里塞满了运动饮料和矿泉水,匆匆吃完早饭,匆匆赶往龙岩人民广场,参加龙岩环健户外组织的“徒步闽西第一高峰——狗子脑”活动。说起攀登狗子脑,那是2017年10月21日,参加了公司“徒步兴趣小组”组织的首次徒步活动,记得两部中巴,一行五十多人,队伍浩浩荡荡,目标直达顶峰。当时不懂路线,还没有两步路,请了村里的女村干部亲自带我们上山,现在想来真是难为人家。第二次攀登狗子脑,虽然没有第一次好奇,但想着第一次为了登顶而登山,走马观花,这一次可就要多看看、多拍拍。<br>7:46许,大巴车从人民广场启程,向目的地进发。因为山区道路比较小狭窄,近五十二人的队伍,外加了两部私家车。<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黄的笋干</h3> 9:36许,大巴抵达上杭县古田镇桂和村,大家迅速下车,沿着村道走向“古田镇桂和村护林防火劝导站”,走着走着,小洋房似的村居门前的水泥地上,晾晒在细竹枝条上的金黄色笋干,散发出发酵中产生的一种怪怪的味道,似臭非臭。 大家在劝道站稍作休整,9:48许,开启了徒步旅程。我们进入道闸,沿着水泥路面的机耕道向深山进发。走着走着,路边一排排黑色大棚闯入眼帘,大棚里的竹架上空荡荡的,应该是兰花培植季节尚未来到;路边的高山农作物——细长型辣椒,一丘一丘、一垄一垄,绿油油的辣椒长势喜人,一串串翠绿的辣椒中间点缀着星星点点红彤彤的小辣椒,非常艳丽、非常热烈,恨不得顺手摘下一棵,品尝一下千米高山辣椒的原汁原味,到底是不是辣味十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知难而上</h3> 9:52许,左手边山坡上竹林里一棵高大挺拔,顶部枝繁叶茂、婀娜多姿的古朴水杉引入眼帘,仰望的同时啧啧称赞。紧接着,接二连三的高达水杉站立在山坡的竹林里,如鹤立鸡群,引人注目,我们就在三五成群的水杉坎下,经过一番抉择,除了走在前面的几位徒友沿着水泥机耕道继续上行,我们便跟谁领队操近路,从水杉边山直接拔高,进入毛竹林,知难而上。 进入没有路坡度陡峭的竹林,大家便四处散开,各自择“路”而上,一时间一片竹林,都是埋头向上、穿着五颜六色的徒友,压根就没有秩序而言。身后是从众的徒友,不断向竹林高出挺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到泥土机耕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短暂走在泥土机耕道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三岔路口,第一次稍息</h3> 10:10许,从铁丝网外围上到泥土机耕道上,很多徒友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本以为可以沿着机耕道向上,没想到走了几步,要从左手边再次进入竹林。为了等待后面的大部徒友,走在前头的我们在三岔路口进行了第一次稍息。 10:16许,我们从机耕道的左手边,沿着老百姓砍伐竹子的山路平缓向上。走着走着,走在后面的领队向走在前面的我们高喊:先就地稍息一下,等等后边的徒友。 10:24许,我们按照领队的安排,在黑色围网的外围进行了第二次有组织的稍息。 <p class="ql-block">然后继续向上,10:30许,上到挡住黄牛进出横卧在路上的毛竹障碍,大家便挨在了一起,一个一个手脚并用小心翻越。</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到三岔路口,走回到大路上</h3> <p class="ql-block">翻过毛竹障碍,便走在了泥石机耕道上,然后下到通往狗子脑的泥石机耕道三岔路口,算是走回到了大路上。回到三岔路口的大路上,才明白刚刚我们超过了三岔路口的海拔高度,本以为抄近路会更快,路程会更短,结果出人意料,走机耕道的徒友,早就走在前面无影无踪了。看来从众心理、挑战心里在徒步中,有时候会增加拔高难度和里程。</p> 走着走着,机耕道靠山水沟里哗哗的“溪流”声,顿时给我们送来了一泓清凉,整个山林感觉凉爽了许多。走着走着,右手边路坎下的毛竹丛中,三五成群的高耸马尾松闯入眼帘,笔直笔直的,要不是树顶一撮茂密的枝叶,还以为是一根高高的电杆,其中一棵已经老死,但依旧英姿飒爽、昂首挺拔。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入铁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次稍息</h3> 10:57许,上到管控黄牛进出的建议铁门处,进入铁门,是一个三岔路口的小平地,从竹林里走上来的我们进行了第三次稍息,稍等后面的徒友。于是,在溪流涓涓的树荫下,坐的坐、站的站,喝喝水、吃吃点心。 11:10许,继续沿着泥石机耕道上行,这时机耕道左手边竖起了一排“严禁擅自移动或者破坏自然保护区界桩、标牌!”、“未经批准,严禁一切野外用火!”等告示牌,看来就要进入山路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岔路口</h3> 11:21许,终于上到进入山路的四岔路口。四岔路口是一个大坪,左边上行的机耕道是通往庙金山的,中间往下的古道是通往狗子脑的,右边上行的机耕道是通往油婆髻的。为了等待后面的徒友,走在前面的我们,进行了有组织的第四次稍息,聆听着自动广播的森林防火等提醒。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钻进绿色孔洞</h3> <p class="ql-block">11:25许,大家先后钻进茂密的山林,犹如钻进了一个绿色的孔洞,随后豁然开朗,走在了光影陆离的古道上,平缓向下,然后拾级而下。</p> 11:32许,过小溪木桥,经沼泽草地,便下到清澈的溪流。 11:39许,跨过潺潺溪流,继续沿着古道平缓向上。走着走着,倒塌的树木横卧、横跨在古道上,有的架成门,有的横成槛,于是时而弯弯腰、时而抬抬腿。 12:00许,再次从沼泽草地旁边经过,告别平缓路段,沿着山洪水路,向上拔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五次稍息</h3> 12:11许,在路边上的一棵大树底下,走在前面的我们第五次有组织稍息,有的在路边席地而坐,有的就在路边站着,喝喝水、吃吃点心、聊聊天,说是即将进入乔木丛,前面找不到更好的乘凉地方,同时为了等等后面的徒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庙金山</h3> 稍作休息,我们便继续沿着山洪冲刷成高高低低、坑坑洼洼的山路继续向上,不一会从一个树缝中看见了高耸连绵的庙金山,似乎尽在咫尺、就在对面。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到坳口</h3> 继续向上便上到一个坳口,走在了平坦的枯叶满地的平缓向上的山路上。走着走着,一不小心看见了左手边的路边有一小堆白色的菌菇,便惊奇地说:这里有一小堆白色的菌菇,不知能不能吃?身边的徒友马上凑过来说:应该能吃,是前面的徒友采摘存放的,回程的时候再带回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装回程的两位徒友</h3> 12:22许,碰到了两位背着重装回程的徒友,说是狗子脑露营来着,问他俩有没有看到日出?说看到黄连盂方向的云海,没有看到日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蟾石</h3> 向上走着走着,渐渐地走出了灌木丛,进入了乔木丛,在炙热的阳光照射下,我们一个个满头大汗、汗流浃背,终于开始品味没有树阴的滋味,心想要是多云天气那该多好。走着走着,相邻苍翠峰顶两块突兀的石头吸引着我的眼睛,于是仔细打量,左边的石头分明是一只蟾蜍,身下紧紧地压着两块厚厚的“铜钱”,姑且称它为“金蟾石”。右边的一块圆形石头,被绿树遮挡,隐隐约约,看不清像什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边是油婆髻,右边是庙金山</h3> 12:37许,小块的草地映入眼帘,随即上到山脊,再上到坳口。上到坳口,展现在眼前的是低矮的草地、盆景般的松树、形状各异的石头等等;上到坳口,一股浓烈的牛骚味直冲鼻孔,原来山坳上到处都是牛粪,告诉我们牛就在这高高的山上;上到坳口,视野顿时开阔起来,向南望去,左手边是高耸的油婆髻,右手边是高耸的庙金山,瞧着石槽似的石头、石堆,一起到达的我们,便一字排开,朝着庙金山高喊:庙金山,我们看到你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象石</h3> 继而沿着山坡山路绕山平缓而上,便上到路边第一块大石头,敦实的身躯,长长的鼻子,就像一头年轻的大象,姑且称它为“大象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上角老君石</h3> 12:47许,右手边的石头山坡徐徐展现在眼前,有的从土中“长出”,有的散落其中,有的紧紧相连,有的彼此相拥,有的像蜡笔画成的小朋友,有的像太上老君……总之,在小草、小小平顶松及其它小乔木的围裹和装点下,不但有石头的刚强,还有青山的柔美。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到大坪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对海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脸委屈的孩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饱经沧桑的智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顽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仰面哈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憨态可掬的嬷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帮雨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雪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鲨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金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元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各种面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动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盆景</h3> 13:00许,之前抄近路走在前面的我们已经上到大坪顶,乘坐私家车先行一步的徒友已经站在大石头上拍照打卡。进入大坪顶,右手边是一个两块似连非连的圆弧型大石头,其实就在一棵高出石头一些的松树背后,两石之间有一条上宽下窄的小狭缝,还真弄不懂是如何劈成?紧接着左手边也是一堆大石头,最前面的两块分明就是一对相互簇拥的海狮。爬上海狮石旁边的大石上,朝着狗子脑最高峰方向望去,草地上长出了一堆又一堆的石头,成了石头的海洋,在石堆中转悠,简直就是一场奇石展览,有的石头像一脸委屈的孩童,有的石头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有的石头像小顽童,有的干脆仰面哈哈大笑,有的像憨态可掬的嬷嬷;有的像一只中帮的雨鞋,有的像一只回头雪豹,有的像一头大鲨鱼,有的像一尾金鱼;有的像一个金元宝,有的像馒头,有的像长条面包……还有大大小小的风动石,还有长出小草、小树的盆景石,反正尽可发挥你的想象,每一堆石头、每一块石头,都能成为你想象中的雕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吃饭啦</h3> 13:17许,已经饥肠辘辘了,同行的徒友一致同意就在石堆旁的草地上、小松树下,吃食午饭。我和身边的几位徒友,借助于紧靠一大石的盆景松树,弯腰落座树阴下,开始吃食午餐。反正,三五成群找个有树阴的地方,席地而坐,分进午餐。 13:41许,走在山脊上,朝着前方的最高峰进发。13:50许,我们走进了黄牛领地,数十头大大小小的黄牛出现在坡顶的草地上,有的正在卧地休息,有的悠闲地站着,有的漫不经心地走着,应该是在午休,对我们的到来似乎视而不见,或者已经司空见惯,依然我行我素、漠不关心,看来我们走进了黄牛的根据地。有一徒友靠近小黄牛,想亲近合影,但小黄牛不太配合,我想应该是没有表示表示的缘故。瞧着一大群大大小小的黄牛,特别是几头出生不久的黄牛,整个山头充满了勃勃生机,顿时让我们充满了牛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树下乘凉的聪明小牛</h3> 继续往前走,一头出生数月的黄牛,显得特别聪明,独自躲在一棵松树下,静静的靠树站着,躲避着一天中最热烈的阳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怀孕的母牛</h3> 告别树下乘凉的小黄牛,沿着坡顶向下,一头大肚子的黄牛出现在眼前,肚子大得非常离奇,应该是怀有小牛的原因,很快就要当牛妈妈了。<br>看着一大群壮实的黄牛,心想牛也懂得高山上空气更加清新,高山上的青草更加甜美,高山上的泉水更加甘甜。看着一大群壮实的黄牛,相比于菜市场出售的牛肉,肉质肯定非同寻常,才真正具有地道的牛肉味道。<br> 13:53许,暂别牛群,继续向最高峰进发,穿行在奇石之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狗脑石</h3> 不一会,我们便看到了右前方的“狗脑石”石山,听身边的徒友说,一块一块看过去叠在一起的石块像狗脑的形状,狗子脑就因此而得名。原来如此!第一次攀登狗子脑的时候,走的是另一侧的上下山路线,没有看到狗脑石,其实压根就没有人懂得有狗脑石。这之前,总想狗子脑为什么叫做狗子脑?应该有个由来,今日一见,果不其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仙桃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米老鼠</h3> 爬上狗脑石山,一个大仙桃扑面而来,足够我们整个团队成员共享。还有一只米老鼠正在眯眼休息,装着没有看见旁边的仙桃,静待黑夜的到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方印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往铁山罗地的三岔路口</h3> 离开狗脑石继续向上,走着走着,右手边石山上一方印章跃入眼帘。随后上到通往铁山罗地三岔路口。 14:14许,终于登上狗子脑最高峰,只见山石顶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当走近峰顶石的时候,只见一头硕大壮实的黑牛站在峰顶石边上的窄小山路上,挡住了去路。胆子大的徒友从其身旁擦身而过,胆子小的徒友只好绕道或者改道而行。看着似乎温顺的黑牛,心想它是如何独自登顶的?于是查看了一下路线,应该是从刻写“狗子脑”石头背后的山路上来的。看来黑牛喜欢独处,喜欢攀登高峰,喜欢和人一起热闹,喜欢和登顶的徒友一起在最高点打卡。有位徒友犹豫了一下,壮着胆子,摸着牛角来了一张牛气冲天的照片。 走近一看,都在紧张有序地拍照留念。有两位徒友,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正在斟酒举杯,为登上闽西第一高峰举杯相庆,顿时把登顶的氛围推向高潮。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海豚石</h3> 14:25许,在领队的催促下,开启了下山徒程。告别狗子脑峰顶,从峰顶另一边的石缝中穿出,回眸一看,石缝的右边是栩栩如生的海豚石,海豚眯着眼睛从水里跃出,一副不以为然、得意洋洋的样子,十分可爱。 随后转身,跟黑牛告别,只见黑牛安静地坐在地上,开来陪我们拍照已经累了。 我们原路返回,从峰顶下到草地,不时遇上午休后上到更高山峰觅食的黄牛,有时独自一头,有时三三两两,有时一大群,山路狭小,我们主动靠边让着牛哥,可往往是牛哥让着我们,主动离开山路,从乔木草丛另辟蹊径。<br>回程的时候,大家开足了马力,16:11许便下到了进入山路的四岔路口,下到了泥石机耕道上。<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入竹林山路</h3> 16:48许,离开土石机耕道,从右手边进入竹林山路,下到水泥路面机耕道。我们一行四人,看着浪花四溅奔腾向下的溪流,听着清脆悦耳的溪流声,一致认为下到溪边,然后沿溪而下。于是,横穿水泥机耕道,沿着泥石机耕道下到溪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到水泥机耕道</h3> 下到溪边,走了一段,山路已经被阻挡,于是跨过溪流,从竹林里径直向上,17:10许上到水泥机耕道,沿着水泥机耕道直下桂和村。 17:20许,下到桂和村护林防火劝导站,加上我们差不多刚好十人率先回到出发点。全程15.2千米、累计爬升989米、做高海拔1811米(新的海拔高度为1023米)。<br>回到村里,和一位村里的老伯聊了一会,听老伯说,桂和村绝大部分都姓官,过去是姓上官的。老伯问看到牛群了没有,我说看到很多,至少有四五十头。老伯说应该有上百头。我给他看牛群的照片,当看到大肚子黄牛的时候,老伯说应该是他家的黄牛。通过与老伯交流才知道,狗子脑山顶上的黄牛是每家每户共同放养的,是夜不归宿的,黄牛吃住都在山上,有的黄牛已经两年没有回来了,有时候一两头放养在山上,回来的时候变成了三四头。难怪在山上没有看见放牛娃的踪迹。当问到山上黄牛肉要多少钱一斤,说是50元,但要定好一定的量,划得来、卖得完才会杀一头牛;逢年过节,有人订一头牛的。说实在的,狗子脑山头上放养的牛,是吃着高山好草自然生长、长期放养的牛,是地地道道的有机牛。<div>18:45许,尾巴的徒友到达停车点,全队乘车返程。<br>狗子脑最高峰附近的山顶上,除了遍地奇石,绿草茵茵,盆景松点缀其中,更有牛群满山坡,相当不一般,不愧为闽西第一高峰。<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