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data-doubao-translate-traverse-mark="1">美篇号:17739638 </p><p class="ql-block" data-doubao-translate-traverse-mark="1">人像摄影:明</p><p class="ql-block" data-doubao-translate-traverse-mark="1">摄影、文编:月儿</p> <b>D8~D9自驾路径:建水古城→贝山陶庄→蚁工坊→双龙桥→团山民居→元阳梯田</b> <b>D8(2.7):朱家花园→朱德旧居陈列室→贝山陶庄</b> 昨晚已走遍建水古城,今日再入古城,便直奔被誉为 “建筑艺术瑰宝” 的<b>朱家花园</b>。这座由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耗费近三十年心血营筑的宅邸,以两万余平方米的恢宏体量,集民居、宗祠、园林于一体的精妙格局冠绝滇南,素有 “滇南大观园” 之誉。 从前门进入朱家花园,经过精巧木构透着闺阁温婉的绣楼”含玉楼“,沿着绿影长廊与登科长廊徐行,半个花园的景致随脚步铺展,最终在后门的香榭驻足。 香榭临水而立,如浮水明珠。翘角飞檐灵动欲飞,雕梁画栋绚丽夺目,金龙、花鸟栩栩如生。门窗木雕细如织锦,与碧水相映成趣,恍若画中行走。 花园与房舍之间的湖畔小径处,花园景致尽收眼底。湖水倒映着亭台楼阁的飞檐,假山披满绿装,廊桥蜿蜒,游人穿行,勾勒出一幅清幽雅致的古典园林画卷。 告别精致花园,转身步入房舍区。蓄芳阁的墨香混着宗祠的檀香漫出来,水上戏台的残影在波中摇晃,家训墙的字痕被指尖磨得发亮。 沿着蜿蜒曲径行至深处,便踏入朱家花园的精华所在 —— 怀远厅与古井展厅。怀远厅的木门堪称木雕史诗,雕梁画栋间尽显清末民初建筑的精巧绝伦。门板上人物神态各异,花鸟鱼虫灵动鲜活,亭台楼阁细节精致。 古井展厅两侧立柱斑驳,似在诉说岁月沧桑。门楣之上,翰墨芳沁” 匾额下,花鸟栩栩如生,器物古朴典雅。这些建筑的门窗木雕,皆是朱家花园木雕艺术的精华所在。 竹园宛如隐匿于清幽之境的艺术珍宝,与宁静雅致的氛围相得益彰,尽显古朴典雅之风。 从临安路拐入北边的红井街,来到<b>朱德旧居陈列馆</b>。当年,朱德投身于护国运动,曾居住于此。旧居古朴的建筑风貌依旧,青砖黛瓦间,仿佛能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午饭后,回酒店取车前往贝山陶庄。 建水素有 “中国紫陶之都” 的美誉,而<b>贝山陶庄</b>,便是这片土地上紫陶文化最鲜活的展示窗口。紫陶艺术雕刻大师向炳成倾注 11 年光阴,精心雕琢出这方 80 亩的秘境。踏入陶庄的第一眼,便被那块“迎宾石”攫住目光,它矗立在入口,迎接八方来客。 整个陶庄由废弃的紫陶和石头搭建而成,古朴厚重。墙体之上,形态各异的石头与坛坛罐罐巧妙镶嵌,勾勒出欧式古堡般的独特轮廓。其间,精美绝伦的紫陶作品,或静置于石凳之上,或巧妙镶嵌于墙体之中。 悠然穿梭于陶庄的每一个角落,邂逅用废弃紫陶与石头精心搭建起的独特建筑景观。瞧那造型别致的拱门、古朴厚重的石墙,与欧式古堡般的楼阁相映成趣,异域风情扑面而来。 拾级登上贝山陶庄的古堡顶部,仿若扎进一个由石头与坛子构筑的奇幻世界。四个方向形态各异,每一处细节都是创作者灵感的迸发与匠心的沉淀。 贝山陶庄内,日月造型独树一帜。月亮造型恰似一弯精巧金钩,古朴的金属架构间,藤蔓悄然攀附,点点绿意更添灵动。我惬意倚靠,仿若融入月色诗意。太阳造型与之遥相呼应,为陶庄注入浪漫而梦幻的氛围。 纵观整个陶庄,房屋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空地上、台阶上,乃至砖墙的缝隙间,皆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陶器。它们看似随意散落,实则独具个性与韵味。 <b>D9(2.8):蚁工坊→双龙桥→团山民居→云阳梯田</b> 在彩云之南,有这样一处梦幻乐园 —— 建水<b>蚁工坊</b>。它是艺术家罗旭继昆明土著巢、弥勒东风韵后的又一匠心巨作。2016 年 7 月,罗旭应建水县蚁工坊文化艺术投资有限公司之邀,在一片废弃老窑、垃圾遍布的山坡上,精雕细琢三年,成功打造出一座风格独特、美轮美奂的艺术园区。 整个园区以空心砖为主要建筑材料,运用独具匠心的地中海绚丽配色,将浪漫与童趣揉进每一道砖缝里。 沿着蜿蜒的步道穿行,建筑如蚂蚁巢穴般精巧交错,仿佛置身于时光的回廊,转角便是惊喜。 斜倚在矮墙上抬眼望去,眼前景致宛如一幅绚丽的艺术画卷铺陈开来。梦幻氛围萦绕四周,让人沉醉不已,忍不住想要按下快门,定格这美好的瞬间。 镂空的白色步道桥横卧水面,两侧色彩斑斓的陶艺灯柱,如跳动的艺术音符。 坐在金属质感的长墩上歇脚,背后是宁静的水域与雅致的餐饮楼。远处那座洁白的蚁工塔格外醒目 —— 谁能想到,它的前身竟是一座烧窑炉? 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展厅里的陶艺珍品。云南少数民族的图腾在釉色间流转,每一道纹路都藏着古老的故事。 指尖拂过冰凉的陶面,仿佛能感受到传统图腾与当代艺术在此刻完成了一场温柔的相拥。 第二站<b>双龙桥</b>位于泸江河、塌冲河交汇处,因两水蜿蜒如双龙摆尾而得名。此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初为三孔,后于道光十九年续建十四孔,十七孔如雁齿相衔,将最初的古朴与后来的恢弘熔铸成一体。148 米的桥身全由青石砌就,石块间的咬合历经百年风雨仍坚不可摧,如今仍是云南省内最完整的多孔石构连拱桥。 桥中楼阁高耸,层檐重叠,翘角飞举,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尽显雄伟壮丽之姿。南亭檐角轻盈飞翘,玲珑中透着秀丽。 碧水漫过桥墩时,桥影便在波心轻轻摇晃,与河畔草木的新绿、蓝天流动的白云、石栏的青交叠成画。双龙桥—— 它是河流的纽扣,扣住了泸江与塌冲;是时光的琥珀,凝固了清代的营造智慧;更是艺术的载体,让楼阁的雄、亭榭的秀、石桥的朴,在流水声里唱了百年仍不倦。 怀揣着对滇南乡村的向往,前往城西 13 公里处的<b>团山民居</b>。团山是一个典型的家族聚居村落,村里大多是张姓人家。追溯其源头,始祖张福原本是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人,在明洪武年间,因贸易经商踏上临安这片土地,经过几番辗转,最终在团山定居下来。时光流转,到了清光绪年间,张氏后裔们勇敢地走出家门,前往个旧开发矿业,凭借着智慧与勤奋积累了财富后,回乡建起了座座豪宅。 <b>东寨门</b>是团山村主门,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二层三间布局精巧雅致。其独特的牌楼式单孔拱桥大门结构,庄重中透着典雅。楼阁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无阻。楼上楼下的瞭望哨与枪眼,是村东边的防御工事。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成的<b>将军第</b>,房主张和在 “辛亥临安” 起义平匪有功,获云南都督蔡锷授予 “将军第” 匾额。院内雕饰精美,不少书法绘画出自建水名人邱庭栋之手。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成的<b>张家花园</b>,是大型城堡式私家园林,规模仅次于县城大名鼎鼎的朱家花园。建造者张国义、张国明早年赶马,后于个旧开矿致富,回乡先建三进宅院与花园祠堂,再修假山院墙,最后又落成一进院落。园内雕饰精美,书画华丽,艺术与历史价值颇高。 团山晒秋拍照打卡点,满是浓郁的秋日风情。墙面挂着 “来团山晒个秋” 的竹编古朴又吸睛。架上挂着串串红辣椒、黄玉米,地上摆着圆润南瓜,丰收氛围拉满。一旁草垛与粮仓造型别致,贴有 “丰” 字。身着红装立于其间,或持物浅笑,或优雅伫立,与这绚烂秋景相映成趣,随手一拍都是氛围感大片。 <b>北寨门</b>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因此地山青林密、流水潺潺,又名锁翠楼。寨门居高临下,与村内主干道相连。其建筑为三层楼牌式单孔拱形大门结构,楼上楼下皆设瞭望哨与枪眼,易守难攻,曾为团山村北边防御工事。 <b>云上乡愁书院</b>,清代是村民烧香拜佛的寺庙。1905 年上庙变私塾,农家子女免费入学。如今,上庙内的书院除了设有书籍区、免费阅读区,还提供餐饮、茶饮等服务,餐厅与书香氛围相融。路过的游客,能在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闻得到书香,记得住乡愁。 团山深处,有一处建于民国初期(1913 年)的<b>留苑</b>,静谧而雅致。它曾是张姓人家采矿致富后所建住宅,上世纪 40 年代变作村公所。中式传统建筑风格尽显风华:飞檐翘角灵动欲飞、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木质门窗古朴厚重、灯笼对联增添亮色,布局精巧惹人沉醉。 <b>秀才府</b>建于清光绪末期,因屋主张桂金、张桂明兄弟早年投身临安府学考试,分别高中贡生、庠生,获村民尊称为 “大秀才” 与 “二秀才”,院落因此得名。后兄弟二人弃儒从商,涉足矿业,创办 “天吉昌” 商号,获利颇丰,遂回乡建房。步入其间,木、石、砖雕皆精雕细琢,古朴雅致中尽显昔日风华。 <b>司马第</b>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是团山建筑中唯一不属于张氏家族的传统民居。因先祖曾有儒士身份和司马官衔而得名。院内木雕刀工细腻,手艺娴熟,每一处雕刻皆彰显着主人深厚的文化修养。 <b>营长府</b>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原为村民张福来所建,后因举家迁往个旧,卖给曾在革命军中任过要职的张国柱、张国芳两兄弟而得名。 如今这座老宅成为单鹰大师工作室,蜕变为备受瞩目的网红打卡小院 —— 素美庭院。单鹰即姚云华,云南大学硕士,身兼云南省陶瓷研究学者、陶瓷收藏家等多重身份,亦是建水紫陶制壶师与柴火素烧陶艺家。 步入其间,古朴的氛围扑面而来。老旧的木质门窗与斑驳的灰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屋内屋外,摆放着形态各异的陶艺作品,皆是单鹰大师匠心之作。墙上“放开执念 随缘是最好的生活”、“我在等佳人也在等你” 等字句,传递出一种宁静致远又满怀期许的生活态度。绿植点缀其间,与陶制花盆相映成趣,生机盎然。 未完待续…… 感谢雅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