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麦积山石窟位于秦岭西端北侧,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b></p> <p class="ql-block">6月2日,我们从天水古城直奔麦积山,这是入口石,没标多少个A,其实是2011年1月正式获批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景区入口处门楼,感觉不相宜哈</p> <p class="ql-block">踏入麦积山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形似麦垛的孤峰,它高140余米,静静地矗立在小陇山之中,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默默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看看,这就是杜甫描绘麦积山:“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p> <p class="ql-block">东崖大佛(第13窟),为石胎泥塑,正中主尊系阿弥陀佛,左、右分别为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大佛高15.7米,气势宏伟,也是麦积山第一大佛。造像风格上,体态丰腴,神情雍容大度,服饰繁缛华贵,充分展现出隋唐王朝的盛世风貌。但由于地震、战乱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盛唐以后的麦积山走向了衰败。</p> <p class="ql-block">佛面形圆润饱满,弯眉细长目,两眼下视,眼角上挑,仿佛在注视着世间芸芸众生。佛像表情肃穆庄严中,又带着一丝慈祥。</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它陡峭的崖壁上凿满了佛龛和雕像,从山脚仰望,密密麻麻的栈道像是悬空的蛛网,超级震撼。窟龛多开凿在高20—80米、宽约200米的悬崖峭壁上,洞窟间依靠悬空栈道相连,最高有十二层,形成洞窟绝壁开凿、栈道凌空的奇绝景观。</p> <p class="ql-block">看到了与唐末五代诗人王仁裕以“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面对麦积山的险峻与登临豪情,这山势人文惊鸿一瞥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最早的皇家石窟,历经后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余个王朝1600多年的营建,现存221个窟龛,壁画约1000平方米,造像3938件、10632身,远超敦煌2400多身彩塑。</p> <p class="ql-block">第37窟开凿于隋代(581-618年),距今约1400余年。洞窟形制为平面马蹄形,穹窿顶,因自然灾害前部略有残损。主佛:低平螺髻,面形丰圆,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于方形座上,神情庄重慈祥。</p> <p class="ql-block">第9窟开凿于北周时期(公元557-581年),后经宋、明、清多次重修,是麦积山石窟中典型的崖阁式建筑。其前部原有木构栈阁七间,后壁并列七个平面马蹄形圆拱龛,形成“中七佛阁”的布局,因七龛供奉七佛而得名。原塑一佛二菩萨或二弟子,现存造像19身,包括7尊佛、10尊菩萨及2尊弟子,多为宋代补塑,明清重妆。正中龛为一佛二弟子,其余为一佛二菩萨。</p> <p class="ql-block">4窟(俗称“散花楼”)是北周时期(公元557-581年)开凿的代表性洞窟,由当时富商李允信为亡父祈福而建,共七层佛龛,采用“梯云凿道”技法建造,窟内刻有《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碑文,由文学家庾信撰写。其建筑结构融合了自然山势与人工雕刻,形成了“崖阁栈道”的独特景观。 </p> <p class="ql-block">北周时期创作的第4窟“薄肉塑”伎乐飞天,人物面部、手、足等以浅浮塑形式表现,衣裙、飘带、乐器、香花等则绘制而成,将绘、塑技法结合在一起,使整幅壁画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效果,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5窟(俗称“牛儿堂”)位于4号崖阁(上七佛阁)西侧,开凿于隋末唐初,是麦积山现存能登临洞窟中位置最高的。其形制为三间四柱仿宫殿式建筑,进深6.5米,高9米,宽15米。 窟内绘有天马图和西方净土变壁画。天马图纵0.8米、横1.4米,描绘骏马奔腾场景;西方净土变纵3.2米、横4.9米,展现宝池、七宝莲池及供养人场景。 </p> <p class="ql-block">这第5窟建于隋代、初唐,经宋、明重修。中窟外两侧各开一圆拱形大龛,每龛内各塑一佛二菩萨。菩萨花萝高冠,面目端庄秀丽,胸部半袒、双臂外露、肌肤丰腴,体形微呈型扭动曲线,婀娜多姿。因其“丰满圆润”的艺术风格,后人形象地称之如“宫娃”。</p> <p class="ql-block">060窟的佛像身躯丰腴圆润,衣纹流畅自然,具有鲜明的韵律感。菩萨造像体态柔美,神情愉悦,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这种风格反映了西魏时期对北周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同时融入了本土审美情趣。 </p> <p class="ql-block">148窟作为密教形象石窟,现存画卷中呈现了四臂观音、八臂观音、三面四臂观音及千手千眼观音等不同形象,反映了密教艺术在麦积山的传播与融合。 </p> <p class="ql-block">早期窟龛有第74、78、90、100、128、165等窟,主要集中在西崖中下部。</p> <p class="ql-block">第 78窟(北魏早期)正壁主尊为坐佛,两侧现存左胁侍菩萨(北魏原作,残高1.10米)和右胁侍菩萨(隋代补塑,残高1.85米)</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的关键词就是“东方微笑”。被称为“东方微笑”的这座佛像,是44窟的西魏时期造像,学界普遍认为,这尊像的面容是仿照西魏文帝的皇后乙弗氏塑造的。这种造像高1.6米,头上有着右水涡纹高肉髻,内穿僧祗支,胸前系结,外披通肩袈裟,半结跏趺坐,面形方圆适中,眉宇间透露出睿智而深沉的灵气,鼻梁高且修直,与额头相连,在秀骨清相之中又透出些许丰腴。最为动人的便是那薄唇小口,笑靥微绽,那神秘的微笑,是一种无念无挂的大自由状态。整个面部慈悲而庄严,娴静而宽容。</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微笑造像,是121窟中的窃窃私语二人组。121窟为北魏晚期造像,窟内正、左、右三壁各凿一圆拱形神龛,正壁龛外两侧各胁侍一螺髻像和弟子像,左右壁后部各一胁侍菩萨像。正壁左侧的螺髻梵王与菩萨像,两人头部紧贴,低首下视,面带微笑,似乎在交头接耳,给人一种亲和力十足的感觉。其服装尽显中原传统服饰风范,更添一份独特的韵味。站在栈桥上,触摸着斑驳的石壁,仿佛能听到千年前凿刻的叮咚声。那些佛像的微笑,历经风雨依然温柔,突然就懂了什么叫“一眼千年”。</p> <p class="ql-block">石窟的开凿是佛教传播的政治推力与信仰需求的共同作用。</p><p class="ql-block">十六国后秦时期(384-417年):君主姚兴笃信佛教,迎请高僧鸠摩罗什至长安译经。在皇室支持下,秦州刺史姚嵩主持麦积山早期开窟,成为“皇家石窟”的雏形。高僧玄高率百余名僧人在此禅修,推动麦积山成为陇右佛教中心。</p><p class="ql-block">北朝时期(北魏至北周):战乱频繁,民众饱受苦难,佛教的“轮回”“净土”思想成为精神寄托。统治者借佛教巩固政权,加速石窟开凿,麦积山因此迎来营建高峰。</p><p class="ql-block">隋代: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建舍利塔,并开凿东崖13窟摩崖大佛(高15.8米),采用石胎泥塑工艺。</p><p class="ql-block">唐代:734年秦州大地震导致山体中部塌毁,窟群分裂为东、西崖,隋唐洞窟多被毁,仅存少量作品如牛儿堂(005窟),菩萨造像丰满如“宫娃”。安史之乱后石窟荒凉,杜甫曾叹“野寺残僧少”。</p><p class="ql-block">宋代:成为修复高峰,165窟虽为前朝开凿,但塑像均为宋代重作,风格写实求真,供养人地位显著提升(身高接近菩萨)。南宋绍兴年间(1145—1157年)重塑东崖大佛。</p><p class="ql-block">元明清:开窟极少,以修缮为主。因地处偏远,未被近代西方探险队破坏,泥塑与壁画得以系统保存。</p> <p class="ql-block">听人介绍一定要去看看第133窟——释迦会子。这个石窟是不允许拍照的,而且需要单独付费。释迦会子也被称为罗睺罗授记。罗睺罗是释迦牟尼的儿子,当时只有6岁。这组雕像位于133佛窟的中央,高达3.1米的佛祖释迦牟尼,轻轻抬起的右手,似乎要抚摸位于下方一尊高1.44米的儿子罗睺罗,但那只手,却恰到好处的停在了半空,因为在这里,释迦牟尼即是佛祖也是父亲。</p> <p class="ql-block">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p> <p class="ql-block">北魏晚期第133窟是大型窟,高5.80、宽12.20、进深10.83米。窟内结构复杂,佛龛密布,造像内容丰富,题材组合多样,形成了“无处不佛影,四壁皆飞天”的奇景,令人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133窟9号龛沙弥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拾级千阶叩禅门,烟雨半山藏佛国</p> <p class="ql-block">偏居一隅,一方面使它多少有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遗憾,但也让它成功地躲过了千百年来外部世界战乱的破坏和现代社会过度商业化的侵蚀,其原始韵味与艺术纯粹性得以相对完好地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栈道云中走,佛颜壁上生,悬空石窟的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据说是1978年修缮时,在主佛胸部发现由292枚汉、唐、宋钱币串联而成的钱币璎珞,长1.23米,宽0.28米,呈等腰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图案,为石窟中罕见文物。</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毕,放大拍麦积山石窟的西崖大佛(第98窟),也是由一佛二菩萨组成,通高14米,其中主佛高12.2米。主佛螺发肉髻,面部敷红彩,呈现悲悯凝重之态,衣纹刚劲流畅,外披双领下垂式袈裟。右侧菩萨头戴高花冠,身着华丽璎珞,左臂执桃形玉环,右臂托莲蕾,造型秀骨清像。左侧菩萨仅存石胎,推测原为褒衣博带式装束,目前正在修缮中。立在菩萨脚下,感知古代。</p> <p class="ql-block">感叹在140米多米高的孤峰之上,工匠们在几乎垂直的崖面上开凿出了大大小小共200多座洞窟。这样的工程量和技术难度在古代堪称顶级。游人需小心翼翼地沿栈道攀爬,但每一转角处都可能遇见令人们叹为观止的雕像和壁画,也是给予他们的回报。这种空间上的紧凑与惊险,给予了参观者更加直观且强烈的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回头再望麦积山,被誉为麦积崖,其命名源于五代天水人王仁裕在《玉堂闲话》中的描述:“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这段文字生动描绘了麦积山的地理位置和独特形状,解释了其得名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后记</b></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历代连续不断,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发展演变的过程。如北魏前期的魁伟雄健、北魏后期的秀骨清像、西魏的俊秀清朗、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饱满圆润、两宋的写实求变等。是研究雕塑史、美术史的重要资料,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造像体量高大者有十余米,如第13、98窟摩崖大佛;体量小者仅十多厘米,如窟内壁面上的影塑造像。这些造像形神兼备,有极高审美价值,如第78窟主尊坐佛魁梧强健,第44窟坐佛慈悲宽悯,第133窟9号龛弟子笑意盈盈,第121窟菩萨与弟子“窃窃私语”,第123窟“童男”“童女”纯真稚嫩等,充分体现了麦积山石窟造像浓厚的地域特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