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镇远古镇</p><p class="ql-block">潕阳河岸峙双城,</p><p class="ql-block">禅院仙宫贴壁生,</p><p class="ql-block">六百咽喉成镇远,</p><p class="ql-block">青阶印旧往来声。</p> <p class="ql-block">学习下地理知识,贵州的南部都是少数民族自治州,贵州省又简称“黔”。</p><p class="ql-block">所以南部地区的三个州分别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少数民族集中居住<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区,山清水秀,</span>文化习俗丰富多样,很有特色,很值得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贵州四大古镇包括镇远古镇、青岩古镇、丙安古镇和隆里古镇。</p> <p class="ql-block">镇远古镇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在㵲阳河畔,是黔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素有“滇黔锁钥”“入黔咽喉”之称,历来为“黔东重镇”,被誉为“黔中迷宫”。</p> <p class="ql-block">镇远古镇从春秋时期开始,镇远被归入黔中地区,并受楚国的管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改为武陵郡,隶属于荆州。</p><p class="ql-block">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年),汉高祖设立了无阳县,隶属于武陵郡。</p> <p class="ql-block">隋文帝将无阳县改为梓姜县,隶属于充州。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 744 年),唐玄宗将梓姜县改名为东停县,隶属于龙溪郡。公元770年,唐代宗恢复了梓姜县的名称,隶属于奖州。</p> <p class="ql-block">宋大观元年(公元1104年),先称为安夷县,后改为镇安县。宋宝祐五年(1257年),田氏奉诏筑思州三隘,修城池于屏山之上,六年(公元1258年)赐名“镇远州”,后“镇远”一名一直沿用,流传下来。</p> <p class="ql-block">元代设司府总管,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置镇远府隶贵州布政使司。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置镇远县,隶属镇远府,始在㵲阳河北岸建镇远府城,与卫城隔河相望,格局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清朝年间,镇远县不变,隶属镇远府,此时镇远府辖镇远县。</p> <p class="ql-block">踏入镇远古镇,先在这张导览图看看镇远的山水风光和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之后,就按照地图,沿着古老的青石板路缓步前行,走进这幅生动的画卷里。</p> <p class="ql-block">镇远古镇占地3.1平方千米,来这里你要看什么呢?</p><p class="ql-block">一是,作为镇远古城的标志性景点,青龙洞古建筑群无疑是必访之地。在这里你能看到山地贴崖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二是,镇远古城,㵲阳河如一条碧绿的绸带,以“S”形蜿蜒穿城而过,将古城一分为二,北岸是旧府城,南岸则是旧卫城,构成一幅太极图。</p><p class="ql-block">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p> <p class="ql-block">看河水清澈见底,河岸边的城区是依山而建的传统建筑,飞檐翘角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古朴。</p><p class="ql-block">看镇远古镇作为古代的水陆交通要冲,古码头见证了古城的繁荣与变迁。</p><p class="ql-block">看镇远古城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丰富多彩。这里融合了汉、苗、侗、土家等多个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龙洞古建筑群</span>,它位于镇远古镇东隅,紧邻城市中河山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在明清时期,青龙洞是僧侣传经拜佛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它由祝圣桥、中元洞、紫阳洞、万寿宫、青龙洞和香炉岩六个部分组成,共有36座大小建筑,总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61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这片建筑群依山而立,贴壁凌空,山势挺拔,峭壁悬崖、巨岩和洞穴合为一体。它包括了道教、儒家和佛教的寺庙群,背靠青山,面临绿水。</p><p class="ql-block">这些古建筑利用了山势和洞穴,形成了阁楼洞天的风格,全国独有的中原建筑与苗侗吊脚楼干栏式巧妙结合在一起,号称"南方悬空寺"。</p> <p class="ql-block">青龙洞古建筑群是中国古代三大"悬空古建筑"之一,与甘肃的麦积山和山西的悬空寺齐名。</p><p class="ql-block">整个建筑群与周围的石崖、洞穴、古木和藤萝融为一体,大自然与建筑物赞美的结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1981年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8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青龙洞古建筑群确定为"世界贴崖古建筑园林"。</p><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7日,镇远古镇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祝圣桥又称老大桥、滨溪桥,始建于明代初年。</p><p class="ql-block">它位于镇远古镇东,横跨㵲阳河,是湘黔驿道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在古代,缅甸的使者进贡都要经过这座桥。据传,康熙皇帝的60寿辰庆典时,桥改名为“祝圣桥”。</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长135米,宽8.5米,高17米,是一座七孔拱形大石桥。</p><p class="ql-block">在桥的东侧第3孔和第4孔之间,有一座三层阁楼式建筑,名为“魁星阁”或“状元楼”。在清光绪四年(1878年),镇远知府汪炳璈在阁楼上题写了三副楹联,描述了桥的重要性和历史:</p><p class="ql-block">“扫净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p><p class="ql-block">“人上翠微梯,蓬岛春荫天尺五;客来书画舫,桃花流水月初三。”</p><p class="ql-block">“把笛作龙吟,东去洞庭秋月满;传书随凤使,西来滇海庆云多。”</p> <p class="ql-block">如今,站在古老的石桥上,望着桥下碧绿的河水缓缓流淌,两岸是依山而建的建筑群,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远处的山峦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几朵白云悠闲地飘浮在空中。桥上不时有游客走过,他们或驻足拍照,或静静欣赏这如诗如画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河水清澈透明,碧绿的河面倒映着两岸的古建筑和青山。河岸边的石墙上挂满了红色的灯笼,绿树成荫,几艘小船静静地停泊在岸边。</p><p class="ql-block">沿着石阶缓缓而行,抬头望去,陡峭的山崖上建有层层叠叠的古建筑,绿树环绕,仿佛是古人笔下的仙境。</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一座石桥上,望着桥下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远处是连绵的山峦和古建筑。桥上有传统的建筑风格,几朵白云在湛蓝的天空中缓缓飘动。</p><p class="ql-block">静静地站在桥上,感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站在河边,手扶栏杆,<span style="font-size:18px;">换了个角度,</span>天空晴朗,阳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继续欣赏这如画的景色,河面上有游船缓缓驶过,打破了水面的宁静,却又增添了几分生气。</p> <p class="ql-block">万寿宫,又称江西会馆,建于中河山麓的梯级平台上,位于紫阳书院下方、青龙洞寺与中元禅院之间。这座建筑始建于清代中叶,总共有9栋建筑,包括山门牌楼、戏楼、观戏厢楼、杨泗将军殿、内戏台、客房、许仙真君殿和文公初等。</p> <p class="ql-block">青龙洞是一组位于古建筑群最南端的建筑,主要以传播道教为目的。目前现存的建筑包括山门、正乙宫、吕祖殿、厨房、观音殿、斗姥宫和玉皇阁。</p> <p class="ql-block">香炉岩,又称假幌亭、莲花亭,位于青龙洞石崖前湃阳河畔一个突起的巨石上。</p><p class="ql-block">《镇远府志·山川》载:“在中河山畔,巨石立当水岸,上丰下削,形若香炉。”明代蔡霞山在此建亭,名假幌亭。</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重建,更名莲花亭。</p> <p class="ql-block">通过祝圣桥,在祝圣桥桥头的平台上,是远眺观赏青龙洞建筑群的最佳处。</p><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一组铜制的人物雕像,他们穿着传统的服饰,姿态各异,有的在交谈,有的在观看。</p><p class="ql-block">你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年代,感受着这份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往前沿河就是古城街道,街道北侧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城镇建筑。</p><p class="ql-block">现在仍然店铺林立,行人来往,显得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古城里散落着八大会馆、四洞、八祠、九庙等众多近600年名胜古迹建筑,这是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古巷道是镇远古镇的核心部分。</p><p class="ql-block">由六牌十巷组成,其中七条巷子至今仍然存在,包括石牌坊巷、四方井巷、复兴巷、仁寿巷、冲子口巷、米码头巷和陈家井巷。</p> <p class="ql-block">这些古巷道狭长幽深,结构错综复杂,通往临河的大街,大多与码头相对。</p><p class="ql-block">在古代,货物从各自的码头起岸,直接运往巷道中,然后通过巷口进入江边,进行航运。</p> <p class="ql-block">镇远古镇的码头与巷道相连的布局类似于福建、越南以及江浙地区的“水巷子”。但镇远的古民居也有独特的特色,其中的“歪门斜道”被认为是风水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码头是水陆交通的衔接点,是镇远古镇的一大特征,它是古镇曾经的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卫城有五座码头,主要是供军事用,他们是卫城大码头、吉祥寺码头、上北门码头、杨柳湾码头、老西门码头。</p> <p class="ql-block">府城有七座码头,主要是供商贸用的,它们是大河关码头、府城大码头、城隍庙码头、禹门码头、冲子口码头、米码头、天后宫码头。</p> <p class="ql-block">这里能看到古朴的民居,与商铺、客栈交织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戏台,演绎者传统的文化,京剧及各种地方戏。</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可以看到传统的民俗文化景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镇远会举行盛大的“播种”节聚会,虽然是侗族的节日,但苗族和汉族也会参加。</p> <p class="ql-block">五月五龙舟节是镇远端阳赛龙舟作为民间习俗,历史悠久,并且是各民族热衷参与的喜庆节日。与纪念屈原的起源地相比,它展现了地域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还有六月六苗族的爬坡节,踩鼓师傅会通过㵲蹈动作将生产劳动的过程展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在土家族聚居地,每年农历八月初八举行隆重的唢呐节,唢呐是土家族世代相传的乐器,土家族人民用高超的技巧,演奏着他们民族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镇远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镇远博物观位于古镇中心地段,原为邹姓家族祠堂。</p><p class="ql-block">房子建造的很有特色,三面围墙是封火墙,临街的“大门”建成石牌坊模样;内部布局为两进天井的四合院,分前殿、后殿及两侧厢房。</p> <p class="ql-block">馆内陈列着实物、图片等资料,展示“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的沿革建制和发展,民风民俗及民居撷萃等。</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旁是典型的传统徽派建筑,灰瓦白墙,窗户上雕刻着精美的木雕,体现着当今多民族的融合。</p><p class="ql-block">临街的商铺招牌,琳琅满目的商品,游人走在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显得</span>当代人的生活是何等的幸福美满。</p> <p class="ql-block">这家店铺,店内陈列着各种酒类,青花瓷酒坛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墙上还挂着酒类的宣传海报,似乎告诉你,这里的空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直延续着</span>600多年的酒香。</p> <p class="ql-block">你可以走进这家豆腐店,品尝下他家的“京味豆腐”是否正宗,同时也预示着,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天下各地的美食,证明这里从古到今,一直都是重要的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镇远古镇</span>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粤文化、土著文化与域外文化的融汇地。因而成为多民族、多宗教、多社会的博物馆,被专家称为“世界文化保护圈”。</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镇远正式宣告成立。1958年12月,州机关从镇远迁至凯里办公,而镇远县在这里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镇远县委及县政府的办公场所,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装饰的古朴典雅,完全是淹没在古城中</span>,如果不是门口的牌匾,你很难看出,这是政府机关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