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关于“十三棍僧救唐王”这个故事,讲了将近一千年了,可是到底是不是事实,大家都没真正查过究竟。</p><p class="ql-block">不少人把这个故事当成了历史,甚至还有人把它搬上荧幕拍成电视剧或者电影,展现出英雄气概、家国情怀和忠肝义胆的精神。</p><p class="ql-block">你看那碑文上写的,到底是哪个被救出了呢?李世民又藏在哪儿?王世充又都干了些什么?王仁则又是个啥人物?</p> <p class="ql-block">一、救李世民?碑文里找不到他名字</p><p class="ql-block">故事得从少林寺开始说起。嵩山上的少林,早在北魏那会儿就建起来了,不仅有寺庙,还有和尚,而香火也一直没断过。</p><p class="ql-block">唐武德年间,天下大乱,局势很乱哄哄的。李渊起兵造反,自立为帝,可李世民那会儿还只是个皇族成员,还在外面打仗。王世充占了洛阳,自封郑王,实际上成了东部地区的割据势力中的大头目。</p><p class="ql-block">少林寺就夹在两股势力的夹缝里,一边是李唐,一边是郑军。</p><p class="ql-block">后来有个说法是王世充派兵去追击李世民,唐军败了,十三个少林僧人下山,用棍法帮忙救出了李世民,挫败了郑军,从此获得了封赏。听着挺热血挺振奋的,不过问题在于,这个说法根本没有在唐代的史书里找到记载。</p><p class="ql-block">要知道,《旧唐书》里没提过这事,《资治通鉴》也没有记载,唯有在唐代官方碑刻里,才有一处提到“十三僧助战”,那是在《嵩岳少林寺碑》上写的。</p><p class="ql-block">那块碑上明确写着:十三位僧众助战剿灭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立了功之后,唐朝朝廷给予嘉奖,赐予他们四十顷的田地。</p><p class="ql-block">没有提到救驾,也没提到李世民,更没有提到棍法。</p><p class="ql-block">这块碑只记载战绩,不提英雄故事。它是唐朝官方设立的功绩碑,采用的是正统官文体,而不是民间的传说。</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份文书叫《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由朝廷大员李安远签发,里面明确提到那十三位僧人因剿灭贼寇立了功,被赏赐了禄田。</p><p class="ql-block">里面记录的僧人名单,全都是他们的真名和实际称谓、职位,甚至连户口簿上的信息都写得明明白白。</p><p class="ql-block">哪儿有唐王?哪儿有救驾?</p><p class="ql-block">看完这两篇资料,我心里就有个疑问:一个皇帝曾被少林寺救过一命,难不成朝廷就不立碑不记载史料?</p><p class="ql-block">要是真把李世民被十三僧救过的事给正史写上了,那就等于把忠臣的事给抹掉;要是不写,就说明根本没这回事,从未记载过。</p><p class="ql-block">戏里演得热火朝天,但碑文上只提到一个人——王仁则。</p><p class="ql-block">他是王世充的侄子,在郑军里可是个大将。十三僧帮唐军抓住王仁则,才拿到封赏。这才是所有故事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二、唐王李渊,还是“唐王”王仁则?</p><p class="ql-block">有人提说,碑文里出错了,漏掉了李世民的名字。其实问题不在这里,关键是在“唐王”这三个字上,被误解成别的意思了。</p><p class="ql-block">在少林寺流传的传说中,“十三棍僧救唐王”这句话里的“唐王”其实指的就是李世民。</p><p class="ql-block">在唐朝刚刚成立的时候,李世民也就只是个秦王,而真正被尊为唐王的,还是李渊。</p><p class="ql-block">李渊那会儿掌管太原,算是家父级别,没亲临战场。李世民作战时,始终用的是“秦王”这个头衔,从没用过“唐王”。</p><p class="ql-block">那“唐王”到底是谁?偏偏就在对岸那边呗。</p><p class="ql-block">王世充占领洛阳之后,自封为“郑王”,对外又叫李唐“伪朝”。</p><p class="ql-block">他手底下有个关键的将领,叫王仁则,曾带兵守在管城,被称作“唐州总管”,当地人都叫他“唐王仁则”。</p><p class="ql-block">我查了河南的地方志,有记载说,在唐朝刚开始的时候,很多百姓搞不太懂朝代的更替,把王仁则叫作“唐王”。不是说他姓唐,而是因为他管着唐州,身份地位非常高。</p><p class="ql-block">这就闹笑话了。</p><p class="ql-block">后人一看碑文上写着“擒唐王仁则”,就以为是救了“唐王李世民”。人名和尊号一搞错,整个历史的样子就跑偏了。</p><p class="ql-block">原本是一场抓贼的战斗,偏偏被写成了救驾的英雄故事。</p><p class="ql-block">而且有个不能忽视的小细节,唐朝封赏十三僧之后,完全没有把他们归入军功大将的行列,只有土地奖励,并没有授予军职。</p><p class="ql-block">要是真把皇帝救了,连卫国公都该封上了,又怎么会轮到一个只有四十顷田地封赏呢?</p><p class="ql-block">这些琐碎的细节没人提,影视剧只讲故事走向,观众只记英雄模样,真正的史料不讲感情,只看文字记载。</p><p class="ql-block">总结一句话,就是“十三僧擒王仁则”这事儿是真的,而所谓“救李世民”那是后人编的,碑文不可能说谎,误解的,是后来的人那会儿弄错了。</p> <p class="ql-block">三、从“擒贼”到“救驾”,谁在制造误读?</p><p class="ql-block">十三僧擒王仁则这事儿,是真实的。不过关于“救李世民”的说法,虽然被很多人接受,但在唐代的文献里根本找不到记载。问题不在少林寺,而是在后人嘴里散播的传说。</p><p class="ql-block">这故事的最早改编,大概是在明朝时期出来的。</p><p class="ql-block">那会儿,各大武术门派纷纷整理自己过去的故事,少林寺的名气也逐步传扬开来,“武林正统”这个说法也慢慢开始变成大家认同的概念啦。</p><p class="ql-block">传说要想出彩,英雄非得往高处凑。</p><p class="ql-block">结果呢,王仁则那“唐王”的身份,就直接简称成了“唐王本人”。抓贼变成了救驾,军官和士兵合作变成了僧人一对一对决。</p><p class="ql-block">这样的改法挺受喜欢的。</p><p class="ql-block">民间故事总少不了点戏剧性。救驾啊、突围啥的,打起来的场面特别壮观,冲突也很激烈,一听就让人记住心头。</p><p class="ql-block">到了清朝时期,白衣殿墙上的壁画多了一幅“棍僧战阵图”。图里的十三个僧人排成方阵,手持棍棒在那儿奋战。没有画出敌人样子,也没有写明对手是谁,人们就猜这是“护驾图”。</p><p class="ql-block">图上没有文字,后来的人们在上面添了故事情节。</p><p class="ql-block">我见过那个壁画的复制品,里面的人物都挺朴实简单,衣服也差不多,根本看不出是在讲什么战事。那些线条吧,基本没法让人得出“救皇帝”这类结论啦。</p><p class="ql-block">后来,少林寺几次遇上火灾,资料都烧没了,藏书全都没了,关于它的传说倒是被传开了。</p><p class="ql-block">到了清末民初,梁启超、章太炎这些人都在提倡国粹,部分文人也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底蕴”。少林寺被推上了神坛,“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迅速传开,成了爱国主义的象征。</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没人在乎王仁则到底是谁,大家只记住一个词——救唐王。</p><p class="ql-block">到了上世纪,《少林寺》这部电影一上映,十三棍僧就成了标准配置。李连杰的搏斗非常精彩,观众们看得热血沸腾,“少林寺就是唐王的命脉”这话也渐渐传开,越传越广。</p><p class="ql-block">没人去查碑文,没人翻阅《旧唐书》。大家的认知已经成型:救唐王,十三僧,少林寺,李世民。</p><p class="ql-block">媒体的报道也跟着风向转了,少林寺的旅游宣传上写着“忠勇救国、擒敌护主”这句话,甚至把十三僧封为“中华第一护驾团队”。</p><p class="ql-block">越是热闹,人们越容易跑偏,传说变成了大众话题,史料反倒变得冷门没人提。</p><p class="ql-block">少林寺自己倒没特别去推这个说法,可是在市场和文化的热潮中,谁也拦不住这种传播的势头。</p><p class="ql-block">我也不否认少林寺在中国武术里的位置,历史这东西可不是随意涂鸦的空白画布。十三僧擒贼这事是真,但护驾却是假的。那些传说流传了千年,错误的那一笔始终没能改正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少林功勋确有其事,不是影视那套</p><p class="ql-block">当然得给少林僧人的战绩点个赞,不能不认可他们的努力。</p><p class="ql-block">《嵩岳少林寺碑》和《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这两份资料,可谓实打实地记录了那些真刀真枪的战例,还对唐朝皇帝的封赏也留下了印记。碑文里头还刻着十三个人的名字,他们的战果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可不简单。</p><p class="ql-block">史料中尊重他们的贡献,没有加添额外的情节;唐代的文书把事情说明得清清楚楚,但也没有把他们推到传奇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问题全都落在后人身上。影视作品、通俗小说、景区导览,哪一样不是喜欢往里头加剧情、添细节、搞扩展,搞得越说越复杂。</p><p class="ql-block">李世民在整个剿郑的战斗中指挥了不少次作战,没有任何一次提到他被俘或者被包围的事。</p><p class="ql-block">唐军的主力占了优势,少林僧人主要是配合作战,不是扛起逆转局势的关键角色。</p><p class="ql-block">功劳虽然有,但没能达到“扭转战局”的那分子水平。</p><p class="ql-block">许多游客来到少林寺白衣殿,欣赏壁画、听讲解,出来后面带正气地说:“十三棍僧救了李世民。”可要是问他李世民当时在那个地方、战场又在哪、王仁是哪个人,答案一个都说不出。</p><p class="ql-block">这并不怪观众,是因为传播的时间太久、方式太单一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实际上,历史的真实经过加工,变成了文化符号,不能搞反过来用这些符号去界定历史。</p><p class="ql-block">我觉得,搞明白这一点,反倒算是对少林寺的一种尊重。</p><p class="ql-block">十三僧奋勇杀敌,擒贼立了大功,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迹,刻在了正经的碑文上。没必要把他们的事迹炒作到“救驾护国”那种戏剧化的高度。</p><p class="ql-block">要是把历史当成故事说,总免不了踩到那传说的坑里头。</p><p class="ql-block">少林寺的光辉,不是靠传说撑起来的,而是靠真实的证据铺就的。(来自九眼楼谦虚的米老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