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9至0813合肥骨干教师培训感悟

彼岸花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变与不变间寻找 在取与不取间辨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合肥庐阳高中 徐建英</p><p class="ql-block"> 2025年合肥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会已经落下帷幕,但对于我们学习者来说只是启幕。在四整天的培训里,我听到了专家们在“变”与“不变”间的探索,看到他们在表象和本质间的游刃有余。他们的经验,我可以吸取什么?又能吸取什么?又该吸取什么?又该质疑什么?又能质疑什么?又需质疑什么?我想这些问题,大抵是我现在必须思考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我可以吸取什么?这本来应该是这一串问题后的最后一个,因为如果不理清其他问题,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够准确的。但是,恰恰是这个问题最具有个人性特点,它必须和我自己的专业背景、生活状况、身体状况、思想认识挂钩,类似于我们一线教师上课前必须了解的“学情”。我的“学情”决定了我可以吸取什么。所以剖析自我,反思自我,了解自我需要和自我意愿才是回答后面问题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那么,来分析一下自己吧!你为什么参加这次骨干教师培训?逃离陪读妈妈的琐碎,从专业浸润里获得价值感,从纷繁复杂的教学研究中借一双慧眼。就这么四天能达到这些效果?还别说,这些都达到了。虽然“逃离”是短暂的;虽然,浸润也是短暂的;虽然,慧眼是他人的。但是,这是培训的目的吗?不是。培训是起点,终点当是远方。</p><p class="ql-block"> 你准备好走向远方吗?似乎有点想法,又似乎是啥想法都没有。崔跃松老师说:“没有方向只能是漂泊,有方向才是航行。”是啊,你的方向是什么?我的方向是让语文能陪伴我终身。“我不在乎终点,我只在乎我行走的过程”,这是我在同事交流会上的发言。语文是长情的,只要你长情。你看,杨桦先生退而不休,越活越年轻;你看,顾之川先生精神矍铄;你看,鲍鹏山先生白发满头,仍觉俊朗。当然,这些人都不是我能模仿的。但是,有谁说语文只能滋养名家,不会惠顾无名人?曾经,情感苦闷时,语文是解药;生活纠结时,语文是超脱品;百无聊赖时,语文是兴奋剂。贾建英老师分析农人对田地的执着情感,分析自我对教学的执着追求,深有同感。他喜欢的岂是众星捧月,大抵应该是个人价值感吧。我的教育园地不荒芜,可也没有累累硕果,但不妨碍我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你想怎么走向远方?每天躬耕不辍?不能。我的兴趣决定了我的高度,也决定了我的时间,更直接地决定了我的行动。当我看到羽毛球伙伴的邀约时,我是不怎么犹豫的;当我看到手机上少之又少的步数时,我是要出门的;当我听到同学打给我的聚会电话时,我是不怎么拒绝的;当我看到一些有趣的视频时,我还会手痒要刷一刷的……再有,我能躬耕不辍吗?已经几度出状况的腰椎颈椎,已经视力下降的双眼,已经走在陪读道路上双脚,哪一样也不允许我“不辍”。哈哈,这时候咱们合肥语文的当家人是不是得生气了:白培训了?缓一秒啊,我说的是我不能“不辍”,而不是我不做。教学之外,每天想到去干点语文活,这就是语文老师:某天忙了五分钟,我就是及格语文人;某天忙了半小时,我就是表现良好了;某天忙了两小时,天呀,我多么优秀!某段时间,我持续在忙活,鼓掌,这是最漂亮。这就是我对自己的评价标准。所以,面对朱永新老师在他作品后面记录的完成时间,面对余映潮老师在其专著后的成就记录,我是佩服的,我是崇拜的,但是我知道我是不能的。</p><p class="ql-block"> 伊迪丝.伊娃.埃格尔90岁时写作了《越过内心那座山》,她说:“最糟糕的牢笼并不是奥斯维辛,而是我们自己建造的牢笼。”我是不是在建造自我牢笼?不,我在真实审视自己。她还说:“人们生气往往是因为期待和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总认为一切都是另一个人的错,是对方加重了我们的情绪负担,可是真正让我们陷入牢笼的其实是我们自己不切实际的期待。”看到差距,我不生气——我不做不切实际的期待,但也不会对未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失望,走一步,走一小小步都是我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好了,理清楚了,我就是那个不求多,但也不停步的人;我就是那个想学习,但也不会玩命学习的人;我就是那个对教学感兴趣,但也不会把教学当唯一兴趣的人。</p><p class="ql-block"> 那么下面的问题就简单了。你又能吸取什么?崔跃松老师的方向、心态、情怀,好记忆力已经入耳;贾玲老师的“教——学——评”概念已经萌芽;刘孝峰老师的旁收博引分类梳理无私分享已经入眼;何郁老师的作文教学“诗思并重”正中心怀;厉晓华老师的智能改变教学心有向往;苏莉莉、张荣老师关于心理健康与急救方式的内容也小有收获;贾建英老师将高考化入日常的角度心有戚戚;杨桦老师的动态点拨能力,目标文本问题一致性方式牢记在心。当然还有刘劲凤老师的干练、随手拈来、深度剖析,小伙伴们的热情与朝气蓬勃……</p><p class="ql-block"> 你又该吸取什么?“该”是责任,是义务,本来该好好考虑,但是认清自我之后,这就不需要我来回答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也不能忘记,董毓老师教过我:等一等再做判断——这是批判性思维的日常步骤。在判断前,是不是要质疑一点什么?当然质疑不是否定,是为了对其更有证据地相信或更有证据地反对,或者是无证据地存疑。</p><p class="ql-block"> 所以,你又该质疑什么?你又能质疑什么?你又需质疑什么?理论与实践,历史与未来,专业与非专业,现象与本质,框架与细节,语言与思维……每一个小小的质疑都需要大量的证据。故,这是无法在这篇小文来体现的。</p><p class="ql-block"> 学习,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老师们在高考或人的“变”与“不变”中展示他们的思考,他们给的是“鱼”还是“渔”,哪些是“鱼”,哪些是“渔”,尚需斟酌揣摩。语文与人生是语文老师并行的双脚,踏上瑰丽旅程,我的营养尚需我来辨别与摄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