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胡氏民居——南宅子

乡间小道

<p class="ql-block">天水胡氏古民居(俗称南北宅子),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属明代民居古建筑,现为天水民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南宅子由胡来缙(父)始建于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由胡忻(子)建于万历43年。也就是说,南宅子、北宅子是父子关系,父子都是明代的名臣,邑人誉为“父子乡贤”。胡氏民居形制基本按四合院形式构建。中国四合院以北京清代和民国初年四合院为代表,而胡氏民居虽为四合院,但其西北地区特有的构建方式又不同于北京四合院。它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其规模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被誉为“甘肃第一豪宅”。甘肃省文物局对其评价是:“天水古民居是保存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南宅子是明朝嘉靖十九年(1558年)秦州举人、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私宅。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一直由胡氏家族世代居住。该宅第坐南朝北,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古朴典雅。因门外临街有百年古槐,所以当地人又把南宅子叫做“大槐树下”。</p> <p class="ql-block">南宅子完整地保存了从明到清民居建筑的格局和风貌,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古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实例。2003年,建成天水民俗博物馆,展出了以天水为主,包括陇右地区的上千件民俗文物。</p> <p class="ql-block">南宅子整体形制与建筑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组合,由天井、前院、中院、后院、书房院、后花园等组成,现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国保古建筑面积为860平方米,民居保护面积24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南宅子是标准的四合院形式,东西为厢房,坐南朝北的主房为明代过厅。前、后院是南宅子建筑群的主院,是主要活动区;东院为副院,是生产区;仆院和杂院是服务区。这种布局功能明确、动静分明,表现了封建等级制度。整体东区是民居保护所在地,由大小14个院落组成,古民居建筑60多座,该区民居建筑种类繁多,有古秦州大家小姐居住的绣楼、地方特色的云罗厅,也有名噪国内外的“天水古楼”等民居古建筑,目不暇接。</p> 大 门 <p class="ql-block">大门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公元 1589年),是南宅子最早的建筑之一,面阔三间,五檩中柱悬山顶架构,采用单、双步梁架,梁架绘有彩画。大门位于坐南朝北院落组群的东北角,以独立建筑物出现,这种形式在天水古民居中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大门上书明代榜书“副宪第”,上款:“赐进士第分巡陇右道右参政李国士为”,下款“中宪大夫整饬雁平道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立”。檐下雕饰繁缛,浅浮雕有海云、牡丹、凤凰等吉祥图案。 明间立枋刻“太学生胡松秀之妻蒲氏”,在清乾隆年间曾作胡松秀之妻蒲氏节孝牌坊。</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首先是一个小天井,南设照壁,东西各设一垂花门。</p> <p class="ql-block">西垂花门上康熙己酉年书“桂馥”二字依稀可辨。</p> 桂馥院 <p class="ql-block">桂馥院</p><p class="ql-block">因垂花门额题“桂馥”二字而得名。由正厅、倒座、东西厢房围合而成四合院。现存建筑建于明清时期。院内种植连翘、丁香等珍贵树木,表达了主人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现分别陈列官宦人家主会客、祝寿、祭祖场景和胡氏家族谱系。</p> <p class="ql-block">桂馥院正厅为明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室内横梁和檩上均有明代彩绘。五间中的东梢间原来是存放胡氏祖先牌位的地方,现在布置为家庙,西梢间则布置为卧室。明间和两次间在布局上有通道和会客的作用,后墙明间开门,穿堂可直达后院。</p> <p class="ql-block">桂馥院正厅匾额为:“淑恬令教”‌,胡氏十二代孙胡镐题,体现了家族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强调以温和、谦逊的态度对待长辈教诲,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中的“诗礼传家”理念。门柱楹联:“宠锡枫宸引年典重荣鸠杖,仁施梓里颂德声齐祝鹤龄”。 ‌廊柱楹联:“前光有征,论名群服言藻鉴,祖武原量,阴功永宜世簪缨”。</p> <p class="ql-block">室内陈列明清家具和清乾隆年书法祝寿挂屏,并布置四尊人像,人像身着官服,以此来表现主人会客、祝寿和祭祖场景。匾额:“立言堂”,楹联:“立德立功教之以敬,言忠言孝呈其所闻”‌‌‌楹由明书法家胡应麟题写。强调儒家伦理中的“立德立功”与“言忠言孝”。</p> <p class="ql-block">桂馥院西厢房</p><p class="ql-block">清代建筑。面阔三间,三檩前出廊 单坡硬山顶架构,屋面椽采用内横外顺 式,系地方做法。现陈列为待客室。</p> <p class="ql-block">桂馥院东厢房</p><p class="ql-block">清代建筑。面阔三间,四檩前出廊单坡硬山顶架构,采用单、双步梁和抱头梁。北次间后墙辟为垂花 门,檐下饰透雕横栱,额枋阴刻缠枝牡丹。横披题“桂馥”二字,上款题“康熙己西仲春”,下款题“柏 严”。明间和南次间陈列胡氏家族谱系。</p> <p class="ql-block">胡氏家族主要人物介绍</p> <p class="ql-block">圣旨</p><p class="ql-block">上:明万历八年(1580年)五彩勅命(复制品)</p><p class="ql-block">下:明万历十年(1582年)七彩诰命(复制品)</p><p class="ql-block">长320厘米、宽33厘米</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馆藏</p> <p class="ql-block">梨木拐子纹长条桌</p><p class="ql-block">清代</p><p class="ql-block">长226厘米,宽47厘米,高85厘米</p> <p class="ql-block">桂馥院倒座</p> <p class="ql-block">桂馥院侧门,通往书房院。</p> 书房院 <p class="ql-block">书房院</p><p class="ql-block">清代建筑。由正厅、倒座、过门和佛堂组成。院落天井用各色卵石铺设图案,茂林修竹,清静幽雅。此院为胡氏 主人接待友人、研读佛经、教育子女之处。</p> <p class="ql-block">佛堂 </p><p class="ql-block">清代建筑。面阔三间,两檩单坡悬 山顶架构,单步梁架。佛堂为胡家主人礼佛、课诵、禅修和研读佛经之处。现供奉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书 房</p><p class="ql-block">清代末期复建。面阔三间,三檩前出廊单坡硬山顶架构,屋面椽采用内横外顺式, 系地方做法。明间置四扇槅扇门。檐下悬 “楹书有传”匾。此处原为胡氏主人接待友 人之处。现陈列为书房场景。</p> <p class="ql-block">私塾</p><p class="ql-block">清代建筑。面阔三间,四檩前出廊悬山顶,明间开四门槅扇,两次间支摘窗。东山墙外补有一通道,可通前后院。胡家私塾原址位于芝兰堂。学童主要是胡家族人子弟,私塾先生也是本族人。此处原为胡家书房,现陈列为私垫场景。门额上方悬挂“棫朴英材”匾额,棫和朴是古书上的两种神树,枝叶茂盛,枝干挺拔,多寓意贤才众多。古人多将类似匾额悬挂于书房门额,激励后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正堂上悬挂“宁静致远”匾。</p> <p class="ql-block">书房院私塾设后门,可通后面棋院。</p> 棋 院 <p class="ql-block">棋院</p><p class="ql-block">棋院是家中主人下棋、休憩的场所。院内有约300年树龄腊梅一株,每当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之时,黄色的腊梅花傲迎风雪,成为天水隆冬时节的一大景致。</p> 槐荫院 <p class="ql-block">此院因正厅前檐下悬挂“槐荫蔽芾”匾额而得名,是一处保存较好的明代建筑。由正厅、东西厢房组成。正厅原为主人的寝房,东西厢房为家中晚辈居所。正厅东南侧设厨房。现分别陈列家居生活及婚庆场景。</p> <p class="ql-block">槐荫院正厅</p><p class="ql-block">明代建筑,面阔三间,六檩中柱前出廊悬山顶架构。后正厅原是胡家主人的卧室,现布展为主卧室情景。</p><p class="ql-block">明间采用三、五架梁和抱头梁,两梢间山面采用单、双步和抱头梁 架,梁架绘有彩画。明间开四扇六抹直棂条槅扇门,两次间开 四扇四抹槅扇窗,下槛落膛砖槛墙。室内明间正面设“” 形槅扇屏风,正中横披楷书“谦受益”,中间楷书朱柏庐治家格言,两侧有绘画。屏风后明间开门,可通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室内由屏风将房屋分为两个空间。明间室内屏风上方悬挂有匾额“辟雍有声”,就是赞扬受匾人由于品行和才学都很好,在国家一级的学府中有良好的声誉,产生好的影响。下方屏风上有榜书“谦受益”三字,意为希望后代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下方楷书是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左右隔扇绘明代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槐荫院东厢房</p><p class="ql-block">明代建筑。面阔三间,四檩前出廊单坡悬山顶架构,采用单、双步和抱头梁架,后檐部出椽作檐,这是天水古民居中特有的建筑作法,俗称云罗厅。明间四扇六抹槅扇门,两次间双喜锦支摘窗。现陈列为婚庆情景。</p> <p class="ql-block">槐荫院西厢房</p><p class="ql-block">明代建筑,形制同东厢房。现陈列为家庭晚辈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厨 房</p><p class="ql-block">2005年复建。面阔三间,三檩单坡悬山顶架构,采用单、双步梁架。</p> 后花园 <p class="ql-block">槐荫院南门,匾额:“秀拔成均”,其核心含义是赞颂宅院主人胡来缙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并在国家最高学府(成均)取得卓越成就。</p> 绣 楼 <p class="ql-block">绣楼</p><p class="ql-block">清代建筑。面阔一间,四檩前出廊单坡硬山顶二层阁楼式。</p><p class="ql-block">古代女子待嫁阶段居住的场所,天水当地的习俗一般是小姐十三岁入绣楼,十四岁盘头,十五岁出阁。闺中小姐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能在这狭小的空间,赋诗弹琴,梳妆、绣花打发时光。或许那会儿的小姐心中也会略有惆怅,企盼自由吧。后墙开窗户,平时小姐只能通过这扇窗户观看外面的世界,也被称之为心灵之窗。</p> <p class="ql-block">一楼是丫环的卧房,屋顶西北角做一“传话筒”,下方悬竹篮,可通往二楼,为小姐传递物品之用。左角有木制的楼梯可上二楼的闺房,室内面积很小,但空间很大,这是胡氏民居中很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二楼为闺房,廊檐栏板透雕梅兰竹菊,现为小姐闺房场景。</p> 杨家楼院 <p class="ql-block">杨家楼院</p><p class="ql-block">因主房原为一杨姓人家所有而命名,2004年天水市博物馆从秦州区澄源巷一建筑工地搬迁至此。现分别为寿幛、天水刺绣、天水香包专题陈列,同时播放《老天水》三维动画影片。</p><p class="ql-block">杨家楼,清代建筑,面阔四间。檐下悬张三丰手迹“迹驻黄鹤”匾,上款:道光甲申,下款:三丰书,迹同“跡”,是脚印的意思。驻取停留、歇脚之意。黄鹤是传说中仙人所乘的鹤。原指传说中仙人乘着黄鹤飞去,从此不再回来。</p> <p class="ql-block">“海屋添筹”寿幛制作于清雍正十年(公元 1732年),由秦州官员及儒生为王老先生八十大寿精心绣制。纵4.8米,横2.72米,为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一幅刺绣寿幛。 面料为墨绿色缎子,寿序泥金楷书,共1200余字, 用笔精到,结体严谨。周边由七彩丝线和金线手工 刺绣而成。天头绣“天官赐福”、“麻姑献寿”等图 案;地头绣“海屋添筹”典故图案。整幅寿幛刺绣 物众多,形神兼备,花鸟草木生动自然,图案寓意吉祥如意,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天水市博物馆2005年征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西厢房内的天水香包展。</p> <p class="ql-block">天水香包历史悠久,历经数千年发展变化,明清时期臻于成熟。采用彩色丝线,以彩绸为底,缝制成形 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绣囊,填充雄黄、艾草、丁香、冰片、藿香、苍术等中草药,绣制古代神话、经典故事、 花草鸟兽等图案纹饰,其功能主要用以节令志庆、观赏品玩以及预防蚊虫侵扰。</p> <p class="ql-block">大长尾虎</p> <p class="ql-block">庆阳虎</p> <p class="ql-block">天水香包的艺术特点</p><p class="ql-block">天水香包是天水重要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之一。构图简洁,寓意吉祥,色彩绚丽,形态传神,绣工精细,针法多变,造型千姿百态。</p> <p class="ql-block">倒座内为天水刺绣展</p> <p class="ql-block">倒座匾额:“文魁”,楹联:“狼戾无悭乡闾千秋垂仁厚,鸟巢著爱门庭百世领徽音”,出自黄胜保题咏晚清善士黄广标的楹联,全联高度概括了黄广标一生行善积德、惠及乡邻的德行。</p> <p class="ql-block">天水刺绣以绣工精细而著称,讲究画、绣结合与针法、绣线的运用。题材多以山水、花草、树木、 戏剧人物、民间故事为主。作品以枕顶、香包、披肩、绣花鞋、百家衣、肚兜为主,表达人们纳福求 财,驱邪安康的美好寓意。</p><p class="ql-block">这里展出的刺绣作品都是天水市博物馆近年来征集。</p> 凌霄院 <p class="ql-block">清代建筑。因院内一棵凌霄树而得名。每年夏季,满树橙黄,花香四溢,景观优美。原为胡家佣人休息场所。现分别陈列大管家居室场景及天水民居建筑木雕、天水鸿盛社秦腔戏剧脸谱、银饰。</p> <p class="ql-block">正厅匾额:“慈竹芳兰”,陈列大管家居室场景。</p> <p class="ql-block">匾额“天赐纯嘏”,陈列银饰展。</p> <p class="ql-block">天水鸿盛社秦腔戏剧脸谱展</p> <p class="ql-block">匾额:“东国风祯”,天水民居建筑木雕展</p> <p class="ql-block">天水古民居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天水现存古民居院落143处, 多数是建于明清两朝的官宦、富豪、名人、学士的故居。天水民居兼具南、北方民居的特点,每院普遍有垂花门,平面多为二至四进院落。正厅、倒座及两厢房以中轴线对称布局,建筑以前出廊、土木结构为主。正厅一般为抬梁式硬山或悬山建筑,两厢房为单坡水建筑。是我国民居的重 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天水民居建筑木雕艺术</p><p class="ql-block">天水民居建筑木雕多集中在门窗、垂柱、 雀替、斗栱、栏额等构件上,雕刻工艺有浮雕、 透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选取缠枝牡丹、喜鹊闹梅、瓜酷绵绵、琴棋书画、梅兰 竹菊、博古图、“明八仙”和“暗八仙”等传统吉祥图案,也有“龙凤呈祥”、“太极八卦” 等。表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智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p> 芝兰堂 <p class="ql-block">正厅为清代建筑,倒座和东西厢房为2005年复建建筑。原为胡家私垫。2006年在院子的东南角修建一洞口可进入藏宝洞。现为祖宗堂、祖宗影像图专题陈列。</p> <p class="ql-block">天水祖宗堂,又称“祖先堂”、“先人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的木龛。天 水地区祖宗堂多仿民居和庙宇建筑式样。每逢大年三十、家庭有重大事情或家人出门远行时,开启祖宗堂拜祖,求得先祖保佑。</p><p class="ql-block">这里展出的祖宗堂,是天水市博物馆近年来征集的藏品。造型各异、大小有别,是研究天水民俗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祖宗堂多为竖长方形,以“房屋”、“柜形”造型为主。“房屋形”主要有庙宇式、民居式,一般正面设四门槅扇,“柜形”有插屏式、槅扇式两种。</p> <p class="ql-block">清双福捧寿纹祖宗堂</p> <p class="ql-block">清透雕五福捧寿纹抽拉式祖宗堂</p> <p class="ql-block">清四艺纹祖宗堂</p> <p class="ql-block">清双夔庆寿纹粗宗堂</p> <p class="ql-block">透雕四季花卉纹祖宗堂</p><p class="ql-block">清代(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长55厘米宽22厘米高52厘米</p><p class="ql-block">2005年甘肃省天水市征集</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馆藏</p> <p class="ql-block">工艺题材</p><p class="ql-block">多数祖宗堂采用透雕和浮雕技法,构思巧妙,雕工精湛,题材丰富,形式多样。除了常见的龙纹外,还有佛教“八宝”图案及其它传统纹饰,如大象、蝙蝠、蟠桃、灵芝、葫芦、 博古、卷云、琴棋书画、 四季花卉等。</p> <p class="ql-block">牡丹纹祖宗堂</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透雕人物故事纹 “藏仁显义” 祖宗堂</p><p class="ql-block">民国</p> <p class="ql-block">芝兰堂院门</p> <p class="ql-block">舒心阁(厕所)</p> <p class="ql-block">离开芝兰堂,结束南宅子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游览时间: 2025年5月6日,12:00,60分钟</p><p class="ql-block">天气:​多云•11——28℃</p><p class="ql-block">摄影:乡间小道</p><p class="ql-block">编辑:乡间小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