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简称“三孔”。三孔面积最大、房屋最多的是孔庙,参观完最少需一天,走马观花也需多半天,照片后为曲阜孔庙。出孔庙不远走一段路才能到孔府。孔庙、孔府都在曲阜城里,孔林是孔家的坟茔地在曲阜城外。<br> 曲阜孔庙始建于孔子逝世次年(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改建为庙。后历经汉、唐、宋、元、明、清各代修缮扩建,现存主体建筑主要明清时期遗存。历代帝王通过加封谥号、扩建庙宇等方式强化其象征意义,至清代形成占地327亩、九进院落的宏大格局。<br> 曲阜孔庙的最佳楹联<br> 上联:游三孔孔府孔林孔庙 <br> 下联:仰至圣圣人圣迹圣观 </h3> <h3> 孔庙与文庙的区别<br> 孔庙广义指所有祭祀孔子的庙宇,包括家庙(如曲阜孔庙),国庙(如北京孔庙)及地方学庙等类型。<br> 文庙特指与地方官学结合的庙宇(如南京、天津的文庙),强调“庙学合一”功能,侧重教育属性。后孔庙与文庙混同的称谓,始于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之后。<br> 曲阜孔庙又称“阙里至圣庙”,以孔子故居为庙,岁时奉祀。</h3> <h3> “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位于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景区的南面,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正对孔庙。<br> “万仞宫墙”原为明嘉靖时山东巡抚胡缵宗所题。清乾隆皇帝亲临曲阜祭孔时,乾隆皇帝亲书“万仞宫墙”四字,并将胡缵宗原刻书凿去,易以御笔。现在看到的曲阜明故城城门上的“万仞宫墙”石额即为其御笔。</h3> <h3> 万仞宫墙典故源自《论语·子张》,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堂上称子贡比孔子更有才能,子贡回应道:“我的学问如同及肩矮墙,外人可视其全貌;而孔子的学问如同数仞高墙,若不入门则难窥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此比喻旨在强调孔子思想的深邃与广博。<br> 子贡的辩护彰显尊师传统,后世通过建筑题刻强化了这一价值观,如曲阜祭孔大典以“万仞宫墙”为起点。<br> 明嘉靖时山东巡抚胡缵宗认为数仞宫墙仍不能表达他对孔子的赞扬,于是将其改为“万仞宫墙”,“万仞宫墙”太夸张了。<br> 王之涣《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同样用“万仞”夸张玉门关外山的高度。<br> 据《礼记》《汉书》等古籍记载,“仞”作为度量单位存在多种标准,周制八尺为仞,汉制改为七尺。<br> 周制一仞约为八尺(约23厘米/尺),万仞约为184万厘米。<br> 汉制一仞约为七尺,(24厘米/尺),万仞约为即168万厘米。<br> 唐代一仞约为七尺(约30.3厘米/尺),万仞约为212万厘米。<br> “泰山”高1545米,即15.45万厘米。“万仞山”高最少是泰山高的十倍。孔庙墙的实际高度与“万仞宫墙”的高度,相差更远了。</h3> <h3> “棂(Líng)星”繁体写作“櫺星”。汉高祖命祭天先祀棂星,棂星即天田星。至宋仁宗天圣六年,筑郊台外垣,置棂星门,象天之体。旋又移用于孔庙,寓意孔子可与主掌教化的天田星相类比,体现“尊孔如尊天”的文化内涵,盖以尊天者尊圣。棂星门旧社会时是学宫孔庙的外门,现在是孔庙里的一牌楼门,全国的孔庙都有一道“櫺星门”。<br> </h3> <h3> 櫺星门(又称乌头门)形制演变可溯至唐代乌头门,经宋明礼制改革后定型,多采用木石材质,以三间四柱或三间六柱为基本形制,部分配栅栏门或连接墙垣。<br> 现存典型实例有,曲阜孔庙石质櫺星门(见照片),高10.34米,原为木质,乾隆年间改建,四柱三间配铁梁雕龙及天将像。太原文庙三间六柱冲天式琉璃櫺星门,檐下悬蓝底金字匾,柱顶立琉璃朝天吼。北京天坛园设二十四座石质櫺星门,柱头饰石榴形,门框为云板华表式。部分建筑如天津文庙仍保留乌头门形制。(可以去天津文庙看看原始的乌头门形制)<br> “欞星门”由乾隆题写,因为孔子不信鬼神,所以欞字下方的“巫”,乾隆给去掉了。</h3> <h3> 孔庙中“太和元气”明代石质牌坊共有二处,一处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另一处位于陕西西安孔庙。曲阜石坊建于明嘉靖(朱厚熜)二十三年(1544年),位于欞星门与“至圣庙”坊之间,坊额“太和元气”由山东巡抚曾铣题写,其名源自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张载对阴阳和谐状态的描述,张载提出“太和元气”象征孔子思想如天地元气般化育万物。<br> 曲阜孔庙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存,“太和元气”坊处于中轴线序列的金声玉振坊与圣时门之间,柱头装饰“朝天吼”石雕。<br> 西安孔庙中的“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万历(朱翊钧)二十年(1592年),是当时的皇族朱惟柪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的,取“合会大利,利贞万物”之意。<br> 张载是个务实的思想教育家,在其所著《横渠语录》中,曾提出流芳百世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北大教授冯友兰老先生,将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诤言,命为“横渠四句”。毛主席非常推崇“横渠四句”和“横渠四句”的提法。这四句话听起来挺高大上,其实特别接地气,毛主席一生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这四句话提出的要求。</h3> <h3> 张载说“为天地立心”,我们知道天地本没心,为天地立心,就是为社会立“心”,为人民大众立“心”。毛主席领导人民闹革命,推翻旧政府前,毛主席领导的人民军队浴血奋战时,为这支队伍在百姓中立下为人民利益打仗,遵纪守法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心”。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权,一切权利归“人民代表大会”,从制度上决定了人民当家做主。毛主席又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给政府要员们立了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心”。毛主席做了国家领导人,重视“人民当家作主”,这不就是“为天地立心”吗!<br> 张载的“为生民立命”,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读书人知书达理,要为老百姓谋幸福,要让老百姓活得有尊严,读的书才有用。毛主席搞土地革命,把田地分给农民,让穷人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后来又搞土地合作化、搞政企合一的人民公社化,目的就是让农民吃饱饭、有盼头。这不就是“为生民立命”吗!<br> 张载的“为往圣继绝学”,告诉人们要把祖先好的“东西”捡起来,传下去,用到社会进步上来。毛主席对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崇拜,他熟读经史子集,《二十四史》,且对儒家、道家、佛家有独到的认识与看法。他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发扬光大祖国的文化提出了许多办法,毛主席不仅提倡“古为今用”,还提倡“洋为中用”,提倡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br>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不能只为少数人服务。这与张载“为往圣继绝学”的提法是一致的。毛主席看不贯那些“言必称希腊”的腐儒、洋奴们,看不惯他们脱离实际、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一事无成的样子。<br> “为万世开太平”好大的题目!不是“一世”,不是“十世”,也不是“百世”,而是“万世”,能达到吗?这不是一个人,一个国家能实现的目标。毛主席为新中国能打破封建王朝的周期率,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提出一些亘古未有的治国之策。<br> 1976年,毛主席回顾自己一生时,概括自己主要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并推翻了蒋介石的统治。第二件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一件事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可其他人认为毛主席干的二件大事,①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②带领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转型,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br> 薄一波感慨道,“普通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件对人民有益的事就相当难得了,但毛主席至少完成了两件大事,不仅改变了中国,还影响了全球历史的发展。他的伟大程度由此可见一斑。”<br> 毛主席一生有二件大事难决。一件是46年与蒋介石的国民党决裂,这关乎国家长久和平与繁荣富强的走向。另一件是“抗美援朝”的决定,这关乎民族存亡的问题。<br> 第一件事,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重庆谈判达成的国共两党“和平协议”,密令蒋军全面围剿共产党的解放军,重点进攻山东、陕北,毛主席被迫接受内战。这是“祸国殃民”的战争,这是让人民与国家都陷入“苦难岁月”的战争,这是不得人心的内战。<br> 第二件事,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和以“联合国”名义组成的18国联军打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毛主席深思熟虑,分析了很多形势,最终决定一定要打这一仗,因为这是一场关系民族生存的战争,是一场关系能否立国的战争。<br> 这两件事毛主席都做到了,为“开太平”开了一个好头,能否“为万世”的问题只能交于后人,交于历史了。中国的“万世之家”只有孔府一家,哪一位皇家也没达到。外国更没有这样的家庭。毛主席要“为万家万世开太平”。历史定会给毛主席一个公正的评价,因为人民始终不忘《东方红》,始终会唱《东方红》。</h3> <h3> “孔庙”在不同的地方称谓不同,北京称“孔庙”,南京、天津称“文庙”,孔子的家乡曲阜称“至圣庙”。“至圣庙”的称谓全国仅曲阜一处,“孔庙”或“文庙”,两称谓原来是有区别的,后来意义等同了,我在前面已说过。<br> 孔庙“至圣庙”的字形寓意主要体现在“至”字上,此字因是小篆,所以许多人都不认识。<br> 在曲阜孔庙的“至圣庙”坊上,“至”字通常少写一横(篆书形式),或将其顶端一横移至下方,形成“未封顶”的视觉效果。这种设计寓意孔子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超越凡人,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象征其圣贤地位无可企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至”字倒写(或变形)表达后人对孔子学问的崇敬,暗喻其思想成就后人无法超越。</h3> <h3> “至圣”称号的由来,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最早提出“至圣”概念,称孔子为“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意指孔子是道德最高尚的圣人。<br> “至圣庙”坊的篆书字体采用秦代统一文字后的“小篆”,呼应秦始皇“书同文”政策,暗示孔子思想与秦代政治体制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内核。<br> 清代雍正皇帝将孔庙正门匾额改为“至圣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尊称。<br> 全国孔庙中,唯有曲阜孔庙被称为“至圣庙”,因其是孔子故里祖庙,建筑规格最高,且承载历代帝王祭孔的核心功能。</h3> <h3> 圣时门是曲阜孔庙的礼制正门,是孔庙建筑群的第二道大门,此门为孔庙唯一拱券式大门,依清代礼制仅皇帝祭祀与衍圣公出生时开启。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初始3间,明弘治(朱佑樘)年间扩为5间中设拱门3券,碧瓦歇山顶,四周是深红的墙皮,券内是杏黄的墙里,前后石阶上各有石刻龙陛。由拱门内望,令人有深邃莫测之感。<br> 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桥纵跨,一水横穿,碧波涣涣,荷叶田田,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门前壁水桥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得名“壁水桥”。桥南东西二门,甬道相连,东匾“快睹门”,取李渤“如景星凤凰,争先睹之”语,即“先睹为快”之意;西匾“仰高门”取自《论语》“仰之弥高”语,赞颂孔子学问十分高深。圣时门原称宣圣门,清雍正年间重建后奠定孔庙九进院落核心格局。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雍正(胤禛)钦定现名。门匾“圣时门”三字为乾隆御笔。<br> 圣时门源自。《孟子》记载:“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识时务之圣人。<br> 建筑主体立于1.15米高台基上,采用灰瓦绿边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高12.09米,长23.03米,宽11米2-4。门券内杏黄墙面与深红墙体形成对比,前后石阶各设明代云龙戏珠石陛浮雕。<br><br></h3> <h3> 弘道门是孔庙的大门,始建于明洪武(朱元璋)十年(1377年)。清初时名为“天阶门”,清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 <br> “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语。门下有元碑两块,东四棱碑为“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的变迁沿革,史料价值很高。西碑为“处士王处先生墓表”颇有书法价值,是1966年移入孔庙保管的。<br>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原意为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能总结阐发前人之道而成为圣人。此处借“弘道”二字,赞扬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集先圣先王之大成,成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另有一层意思是说人们要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弘道”之门,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才可前途无量。<br> </h3> <h3> 弘道门初始为三间,是孔庙的正门,明永乐(朱棣)十三年(1415年)后成为二门。明弘治(朱佑樘)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石柱木构。门高9.92米,长17.28米,宽8.96米;阔五间,深2间,3门;单檐歇山顶,灰瓦绿边,七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拱。梁枋肥宽,平板枋高狭,均呈清代特点。只有外檐八角石柱侧角升起,还是明代遗物。</h3> <h3> 大中门始建于宋代,是宋代孔庙的正门,是曲阜孔庙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金代开始作为孔庙主门使用。明代弘治(朱佑樘)十二年(1499年)扩建时改称“大中门”,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的三门五间制式,门楣悬挂“大中门”三字为清乾隆帝御书匾额。<br> 该建筑两侧建有元代至顺(元明宗 孛儿只斤和世瑓)二年(1331年)建造的绿瓦拐角楼,平面呈曲尺形,具有防御功能。<br> “大中门”作为孔庙九进院落的分界点,其所在的第四进院落连接弘道门与奎文阁,构成纵轴线的空间序列。<br> “大中门”的寓意集中体现儒家“中庸之道”思想,“大”与“中”的诠释,源自《尚书·大禹谟》“允执厥中”一词。明代定名时赋予新意为,“大”指孔子集先贤思想之大成,“中”代表儒家倡导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哲学。如此看来“中庸之道”应该是治国之道(宝)。</h3> <h3> “同文门”位于大中门之后、奎文阁之前,始建于北宋初期,原为孔庙正门。金代降为二门,明代随孔庙南扩退居次要地位,形成独立院落格局。<br> 现存结构保留宋代木构特征,斗拱布局疏朗建筑形制为五开间独立门屋,两侧设有回廊,采用单檐黄瓦歇山顶与七檩三柱分式木架结构,通高10.62米,面阔16.96米,进深9.34米。<br> 其门初名为“参同门”,取“与天地参同”之意,清初沿用此称,后因呼应孔子“书同文”的文化贡献,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更名为“同文门”,门匾由清高宗(乾隆)手书。<br> 2022年修缮时重点修复了西山山花板,采用原尺寸、原工艺进行整体替换。同文门作为奎文阁前的屏障建筑,与欞星门、圣时门等共同构成孔庙前导序列五门规制。<br></h3> <h3> 曲阜孔庙“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赵恒)二年。初始名“藏书楼”,金章宗(完颜璟)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是孔庙三大主体建筑之一。<br> 古代“奎”(奎木狼)星为二十八星宿之一,《孝经》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魁)星演化为文官之首。古人把孔子比作天上奎星,故此得名。“奎文阁”为历代帝王赐书、墨迹收藏之处。<br> 奎文阁不仅是儒家经典的保存地,更象征中华文脉传承。其命名与建筑均彰显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尊崇,<br> <br><br><br></h3> <h3> “奎文阁”独特的建筑结构,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著名楼阁之一。“奎文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栱。内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栱,斗栱上再立上层木柱。明代李东阳《奎文阁赋》赞其“工既就绪,殿庑闳丽”。<br> “奎文阁”结构合理,坚固异常,自明弘治(朱佑樘)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耸立如初,屹立不倒,不愧为中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梁思成称其为中国古建筑“孤例”。</h3> <h3> 十三碑亭<br> 过了“奎文阁”庭院里是一片碑亭,称为“十三碑亭”。“十三碑亭”处于孔庙的第六院落。碑亭里存放的碑,都是经不同朝代皇帝批准所立,所以碑都在亭子里存放,且每个碑都十分高大。<br> 十三碑亭始建于唐代,元代添建二座,清代添建九座,亭内存有唐至民国碑刻50余块,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br> 整个碑亭布局南八、北五,所以称“十三碑亭”,因为都是经皇帝批准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其中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的一块石碑是最大的,碑重约35吨。</h3> <h3> 成化碑<br> 照片中的碑名为“成化碑”,明成化四年(1468年)立,明宪宗朱见深御制碑文,极力赞颂孔子及其思想,是曲阜诸碑中对孔子推崇最高的一幢碑。其书法浑厚庄严,收放得体,多为楷书临摹之范本。<br>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类》卷九十三中提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从字面上可理解为,如果上天没有让孔子降生,人类历史将如同漫长的黑夜,缺乏光明与方向。朱熹借此强调孔子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成化碑”推崇朱熹的思想。<br> 对孔子盲目的崇拜,自古就有人反对,鉴于社会自上而下的尊孔思潮,是没有办法直接提出反对意见的。<br> 如: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宗师李贽(zhì),(1527年~1602年)以反对封建礼教和倡导“童心说”著称。旁敲侧击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一说提出不同看法。<br> 李贽在所著《赞刘谐》一文中指出,有一位道学先生,穿着高大的鞋子,衣袖很长,腰带很宽,头戴三纲五常的帽子,身穿人伦的衣裳,从儒家的故纸堆里拣来了只言片语,又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迎面碰到刘谐,刘谐是个聪明的读书人,见到了这位道学先生便讥笑他说:“你这是不了解我的仲尼兄呀。”这位先生脸色大变,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老天爷如果不生孔子,世界便永远处于黑暗之中。你是什么人,竟敢称仲尼为兄弟!”刘谐说:“怪不得远古的圣人,整天都点着灯笼走路啊!”这位道学先生被驳斥得再也说不出话来了。然而他哪里懂得这句话说得多么精辟透彻啊!李生(暗喻李贽本人)听了以后,认为这句话说得好,便说:“这句话,简明而得当,概括性很强而又耐人寻味,可以驱散道学先生们散布的尊孔迷雾,使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刘谐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了。虽然这句话出于一时的玩笑,但是它的精辟透彻就是再过千百年也不能改变。”<br> “成化碑”文革中被红卫兵用拖拉机拽倒砸断,这是修复后的碑体。<br><br></h3> <h3> 龙柏<br> 传说中,清乾隆皇帝在曲阜祭拜孔子时,曾在这棵树下休息。因为沾染了皇帝的“龙气”,树干上出现了龙型纹路,因此得名“龙柏”。<br></h3> <h3> 龙柏的名恰如其分,此树沿树干长了凸凹连续的树瘤,弯弯曲曲像龙的鳞,连续起来看就像龙盘绕在树身上。<br> </h3> <h3> 曲阜孔庙“大成门”是孔庙建筑群的核心门户之一,原名“仪门”。<br> 大成门与大成殿的命名均源自《孟子·万章下》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强调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宋代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赵佶)下诏将孔庙主体建筑命名为“大成”,此后大成门、大成殿等建筑沿用此名。 因火灾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建。<br> “大成门”采用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檐下施五踩斗栱,前后各四根石柱擎檐,中央四根为深雕云龙蟠柱,其余为浅雕花纹。</h3> <h3> 每组朱红门扇饰108颗门钉(九的倍数,阳数之极),体现皇家礼制最高等级。门槛较高,寓意谒圣者需举止端正。<br> 门前龙柱为整石徽雕,皇帝祭孔时以红布包裹,大成门匾额由雍正题写,两侧分设金声门、玉振门,取自《孟子》“金声玉振”。</h3> <h3> 孔庙大成门作为祭祀孔子的核心建筑之一,其楹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br> 上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br> 下联: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br> 据记载,清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亲笔题写并悬挂于大成门两侧。该联以行书木刻形式呈现,体现了清代帝王对儒家文化的推崇。<br> 雍正皇帝曾于康熙年间参与曲阜祭孔大典,即位后通过追封孔子先祖等方式强化儒家正统地位,此联正是其尊孔思想的集中表达。</h3> <h3> 上联强调孔子在伦理体系构建中的开创性,“先觉先知”指其超越时代的洞察力,“立极”意为确立最高准则;<br> 下联赞颂孔子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两间”指天地之间,“功化同流”喻其教化影响与自然规律相融相生。</h3> <h3> 曲阜孔庙内的大成殿,始建于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78年),现存建筑为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建,是孔庙核心建筑。殿高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坐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采用重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面阔九间,前檐十根深浮雕云龙石柱雕刻工艺精湛。大成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br> 当天参观大成殿时,正值“孔庙”祭孔典礼活动,游历孔庙的人蜂拥至大成殿。虽然有幸观看了祭孔过程,但却失去了仔细参观大成殿的机会。</h3> <h3> 大成殿祭孔活动<br> “天地君亲师”中的师,指的是传授知识与道德的老师,中国历史上这样的老师众多,如老子、庄子、荀子,王阳明、朱熹,毛泽东、孙中山、周恩来。……。特别是中国古代先贤、先圣的代表人物孔老夫子。<br> 祭孔快结束时,祭祀官面向大成殿殿门(内有孔子穿帝王服像)跪下,三叩九拜。在前面观看祭孔活动,游孔庙的游客也跟着磕头行礼。<br> 有些上学的学生或家长,在孔子“帝像”前的香炉里,插香磕头跪拜,祈求高考“高中”,一鸣惊人。<br></h3> <h3> “大成殿”是曲阜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共有五间。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1年)真宗赵恒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br> 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殿高 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坐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h3> <h3> “大成殿”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规格与皇家等同。<br> 前檐10根深浮雕龙柱为明代弘治年间徽州工匠作品,每柱双龙戏珠,形态各异。另18根八棱云龙浅雕石柱,分布于两山及后檐。<br> 殿内供奉孔子塑像(穿帝王服饰),两侧为颜回、曾子、孔伋(孔伋就是子思,孔子之孙)、孟子“四配”及十二哲像,悬挂康熙、雍正等清代九位皇帝的御匾。</h3> <h3> 下面这帧照片讲述了法国社会党领袖费朗索瓦·密特朗访问孔庙的故事。<br> 1981年2月13日至14日,法国社会党领袖费朗索瓦·密特朗率领法国社会党代表团一行4人、随行记者28人,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冯铉、山东省副省长刘众前陪同下到曲阜参观访问。<br> 密特朗一进入孔庙,好像进入了“龙”的世界。庙庑台阶嵌有龙陛,碑额镌有龙纹,屋顶装有龙吻,瓦当印有龙饰,挑角镶有龙头;所有门坊、殿堂、桥台等建筑物的梁坊、楣额、栏板、檩柱、藻井、匾饰、楹联等等,或二龙戏珠,或群龙环绕,“龙”无处不在。就连杏坛、大成殿露台周围石栏下的数十个出水口,都是石雕龙头。<br> 密特朗在参观完孔庙大成殿返至大成门下,在一深浮雕盘龙石柱(大成门有4根二龙戏珠浮雕石柱)旁席地而坐,闭目小憩,若有所思。密特朗的这一神态被曲阜市政协委员、著名摄影家、孔子七十五代孙孔祥民先生捕捉到。他迅速端起相机,按动快门,拍下了这一永恒的历史瞬间。<br> 1984年,由孔祥民先生拍照,诗人公刘先生赐题的“倾听龙的心声”的照片,在第十三届全国影展中引起轰动,先后有18种国内报刊转载,此后风靡海内外。1987年,山东省赴法国举办影展,那幅“倾听龙的心声”再次引起轰动效应。这幅照片被放大到长1.2米,赠给法国政府收藏,为密特朗访华朝圣竞选成功留下了永恒的纪念。</h3> <h3> 杏坛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株古桧(柏树),称“先师手植桧”。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br> 孔子晚年讲授《易经》时,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总结其精髓。这八字出自《周易·系辞下》,背景是孔子年过七旬后对弟子们的最后一次《易经》讲解。弟子们期待详细阐释,但孔子仅以此八字点拨,意在引导他们自行体悟。<br> “穷则变”,事物发展到极限时需主动求变,突破困境;<br> “变则通”,通过变革找到新路径,实现通达;<br> “通则久”,唯有持续适应变化,才能长久发展。</h3> <h3> “先师手植桧”,现植在大成殿北,大成门东侧门后杏坛旁。“先师手植桧”是山东曲阜孔庙的一株圆柏,属古树,相传为孔子亲手所植,现存树木为清雍正十年(1732年)从原树桩复生的第五代新枝。<br> 此柏为孔子周游列国归鲁后(约公元前479年)亲手所栽。“先师手植桧”历经两千余年多次枯荣更替,既是孔氏家族兴衰的象征,也是儒家文化传承的活化石。<br></h3> <h3> 清“万世师表”匾,为清代康熙皇帝于二十三年(1684年)到曲阜孔庙祭孔时,听完监生孔尚任讲完《大学》首章后御赐。后来,康熙根据大臣奏请将此题字制成匾额在全国各州府的孔庙大成殿正中悬挂,此匾从此名流天下。<br> 孔庙、孔府的建筑按“地天泰”顺位设计建筑。孔府中虽不存在“乾清宫”、“太和殿”、“坤宁宫”这些建筑,但“地天泰”的美好寓意在“至圣先师衍圣公”家的建筑上不能不体现出来。<br> “万世师表”匾下为孔子着帝服像,孔子面庞有“双眼露白、双鼻露孔、双耳露轮、嘴露齿”的生理特征,此面相称孔子为“七露”。<br> 孔子的“七露”民间传说为“圣人”相貌。但结合历史记载看,孔子相貌双眼露白(眼球突出显眼白),双鼻露孔(鼻孔外翻),双耳露轮(耳廓外翻显耳轮),嘴露齿(牙齿外露,俗称龅牙),实在配不上美男子的称谓。据说圣人们都有奇特的相貌,如: <br> “黄帝龙颜”,即面部轮廓似龙,这是帝王天命的象征。 <br> “颛顼戴干”,一说为头顶生角,或指头骨形态异于常人。 <br> “帝喾骈齿”,即牙齿紧密相连,近乎无牙缝。 <br> “尧眉八采”,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象征其天文历法才能。 <br> “舜目重瞳”,舜的每只眼睛有两个瞳孔,类似记载还见于项羽、李煜等人物。 <br> “禹耳三漏”,禹的耳朵有三个耳孔,被视为非凡体征。<br> “汤臂再肘”,商汤的胳膊有双肘关节,可能形容其臂长或灵活。 <br> “文王四乳”,周文王有四个乳头,文献解释为“恩惠四方”的象征。 <br> “武王望阳”,周武王眼睛位置极高,可直视头顶太阳。 <br> 这样看来孔子的“七露”相貌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孔老夫子也是圣贤之人。“老天爷”为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孔子相貌其“丑”,但学问第一,至今无人可及。“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被历朝历代帝王累累加封推崇,民间百姓都喊其为“孔老夫子”、“孔圣人”。</h3> <h3> “天、地、人、君、亲、师”指的是什么?<br> 天地:天有日月,地生万物;<br> 人:存活于天地之中;<br> 君:指古代有道明君,如尧、舜、禹、汤等;<br> 亲:人的父母;<br> 师:指的是圣贤之士,尤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祭祀圣贤是对他们为人类文明和知识的贡献表示敬意。</h3> <h3> “天地君亲师”如作楹联的上联,对应的下联应为“仁义礼智信”,二者共同构成儒家伦理的核心纲常。<br> “天地君亲师”作为儒家传统祭祀与伦理的核心概念,与其经典“仁义礼智信”,合称“五伦”、“五常”。五伦五常的组合体现了儒家对自然秩序(天地)、社会关系(君亲师)与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的系统化整合。</h3> <h3> 写“天地君亲师”五个字,需要注意<br> “天地”二字要写得很宽,取天宽地阔之意;<br> “君”字下面的“口”必须封严,谓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乱开;<br> “亲(親)”字中的“目”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br> “师(師)”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意思是师不当撇(撇开之意)。</h3> <h3> “鲁壁”是孔子故宅的墙壁,在孔庙宏伟的建筑群中,鲁壁体积小且隐蔽,其位置在孔庙东路,与诗礼堂、故井相邻。参观的人不特意寻找,很难发现。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符号,“鲁壁”是很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br> 鲁壁的“壁”字上多一点,暗示“壁”中藏有重要物品,突显“墙壁藏书”之意。“壁”字在这里由上、下结构成了左、右结构,“壁”字体现了祖国汉字的特殊性,“壁”字在这里不能说写错了。</h3> <h3> “鲁壁藏书”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孔子九代孙孔鲋,为躲避秦始皇焚书,将《尚书》《礼记》《论语》等典籍,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孔鲋藏书后参加了陈胜、吴广军,任陈胜起义军的博士,公元前208年在陈下(今河南淮阳)去世。<br> “鲁壁出书”发生于西汉景帝年间,是秦始皇焚书后,儒家典籍重见天日的标志性事件。<br>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景帝刘启将儿子刘馀迁至曲阜,封鲁王,史称鲁恭王。刘馀在孔宅附近修建别宫拆除孔子故宅旧墙时,听到墙里有物体滚动之声,接着从断墙里掉出许多用竹片写成、用丝绳穿起的竹简典籍。刘馀打开竹简观看,原来是《尚书》《礼》《论语》《孝经》等儒家典籍,都是孔子及其弟子当年的著作,且都用先秦时期的篆文,即“蝌蚪文”写成,“鲁壁藏书”终见天日。鲁壁中藏匿的儒家经典非常珍贵,保存了先秦文献原貌,为后人研究先秦文化提供了有力佐证。</h3> <h3> 慈禧写的寿字、福字做成的碑拓。<br> 参观完孔庙天已晌午,走出孔庙后需吃午饭,就近找了个小食摊。摊上的小包子小的像煮饺一样,我可一口一个吃下。这么小的包子二元一个,在天津这么小的饺子一两六个,那么这些小包子就是十二元一两,一百二十元一斤。如果吃饱了,想想就知道一顿饭得花多少钱?<br> 84年我曾到过青岛,那时青岛的包子一两粮票五分钱一个,馅里的肉都是肉丁。馒头半斤粮票一角五分一个,一顿饭我吃不了一个馒头。山东的食品之大在全国是有名的,大食品体现了山东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可现在山东经济搞活了,食品变“小”了,小的让人怀疑是不是身处山东?吃着小包子,忽然想起青岛大虾,人应该知足,曲阜的小包子比青岛大虾还是实惠多了。<br> 吃包子时,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字“甏”,问过摊主知道此字读“Bèng”,组成“甏肉”一词,指瓦罐烧制的红烧肉,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呀!</h3> <h3> 孔府大门圣府大门<br> 圣府大门位于山东省曲阜孔府,为三间五檩悬山式建筑,悬挂明代严嵩题写的“圣府”匾额。其门侧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富”字少宝盖头,缺笔寓意“富贵无头”;“章”字竖笔贯通,使曰成了田,象征“文章通天”。<br> 还有另一种解释,“富”字少宝盖头,寓意孔府的财富应少一点,使穷人有活路;“章”字竖笔贯通,曰成了田,告诉孔子子孙要多读书,应为国出力。</h3> <h3> 孔府(衍圣公府)占地240亩,是孔子嫡裔(长子、长孙)世代居住的府邸,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现存建筑融合明代官制与清代风格,内宅门等建筑细节体现了儒家礼仪文化。<br> 历代帝王在推崇孔子的同时,也泽及孔子的后裔,对孔子的嫡长孙一再赐官晋爵。宋仁宗( 赵祯)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四十七代孙孔若蒙、孔若虚为“奉圣公”,宋徽宗(赵佶)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复封四十八代孙孔瑞友“衍圣公”。明代初年,孔子后裔的官品上升为文官之首(正一品)。<br> 民国二十四年 (公元1935年),国民党中央常委通过了《尊崇孔子发扬文化案》的决议,明令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先生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享受特任待遇(民国政府部级以上)。<br> “衍圣公”这一封号经历了宋、金、元、明、清、民国初年(公元1055年至公元1935年),共延续了880年的历史,相传31代。<br> “衍圣公”的职责主要是祭祀孔子,延续圣道,繁衍圣裔。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贵族世家(包括皇家子孙),能与孔子后裔享受尊贵的时长相比。</h3> <h3> 曲阜市政府官方推崇描述“三孔”的楹联,“三孔留圣迹,阙里有遗风”,前五字对应世界文化遗产“三孔”,后五字指向孔子故里阙里街,展现历史遗迹与精神传承的时空联结。</h3> <h3> “瑞应睢(Jǖ)麟”是时任国民党主席林森,为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大婚时题写的书法作品,寓意祥瑞与德才兼备。 <br> 孔德成是孔子七十七代嫡裔,1935年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其婚礼由林森题写“瑞应睢麟”以示祝福。该书法作品融合了传统祥瑞文化与儒家思想,体现了对孔子后裔的尊崇。 <br> “瑞应”指帝王或贤人因品德高尚而引发的祥瑞现象,如帝王即位、太子降生等。“睢麟”出自《诗经》中的《关雎》和《麟之趾》,象征德才兼备的君子与祥瑞之兆。 <br><br></h3> <h3> “宏开慈宇”匾额由乾隆皇帝题写。该匾额悬挂于孔府前上房,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内客厅,主要用于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至曲阜朝圣时,孔子第六十七代孙孔毓圻的夫人黄氏已81岁高龄,其孙孔宪培也已出生,形成六世同堂的景象。乾隆帝感念其家族人丁兴旺、生活和谐,遂赐此匾以示嘉奖。<br> “宏开慈宇”是曲阜孔庙内一处重要匾额或题刻,其核心含义是颂扬孔子思想如浩瀚宇宙般包容万物,教化众生,体现儒家“仁爱”“弘道”的精神境界。<br> “宏开”意为宏大开辟,象征孔子学说打破思想界限,为文明奠定根基。<br> “慈宇”中的“慈”指仁爱慈悲,呼应儒家“仁者爱人”的核心伦理。“宇”指宇宙或屋宇,此处双关既形容孔子思想如天地般包容,又暗指孔庙作为传播儒学的神圣殿堂。<br> 整体寓意孔子之道如慈光普照,开启智慧之门,使文化昌明、社会和谐。<br> 正厅中堂之上,挂有一幅“寿”字。为四尺整幅寿字,不知是那位帝王所赐。</h3> <h3> 孔府后花园(又名铁山园),始建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当时的孔子四十六代嫡孙孔宗愿,封号由“文宣公”改为“衍圣公”,扩建孔府,同时开始修建花园。<br> 花园开始规模较小,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特别是明弘治年间的宰相李东阳,明正德及嘉靖年间的权臣、吏部尚书、国史总裁严嵩,以及清乾隆皇帝等,前后三次大修之后,把个孔府花园打扮得焕然一新,古色古香,俨然同皇家御花园可媲美。</h3> <h3> 孔府后花园位于孔府九进大院的最后部分,占地五十余亩。园虽然不大,但假山、池水、竹林、石岛、亭台、水榭、花坞、曲桥、香坛、客厅等一一俱全。<br> 花园假山位于园之东南,皆由各地奇石怪岩构成,依山势而论,有远山近水之分,高峰低峦之别。巉岩幽谷,盘回曲折;洞邃峰奇,若隐若现;羊肠小道,花木扶疏。园林师别具匠心,为使假山喷珠撒玉,特别在山边沿巧布太湖石,平时泉水滴滴,雨天瀑布飞挂,景色之美如同仙境。</h3> <h3> 孔府后花园最著名的三个景观是五柏抱槐、铁矿石假山和贪壁图,分别以奇特的植物共生、独特的造景元素和寓意深刻的壁画闻名。<br> “五柏抱槐”是孔府后花园的标志性景观,由五棵柏树环抱一株槐树共生而成,被称为“五君子柏”。槐树从柏树树干中穿出生长,形成罕见的植物共生奇观,象征孔氏家族的和睦与传承。<br> “铁矿石假山”后花园西北隅的假山由铁矿石堆砌而成,为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扩建时特意引入,园名“铁山园”即源于此。假山融合北方厚重与江南灵秀的造景风格,是明清园林艺术的独特体现。<br> “贪壁图”壁画描绘名为“贪”的怪兽吞日而亡的故事,旨在警示后人戒贪。画中道路设计巧妙,从任何角度观看都似在脚下延伸,寓意“条条大路通罗马”,艺术性与教化意义兼顾。 <br> 记得聊城光岳西街上,也有一幅描述“贪”的壁画。聊城西街上还保留着旧时的衙门,衙门口对面有个影壁,影壁上面有个贪吃的兽,叫“贪兽”。贪兽危害一方,见到什么吃什么,吃人蓄、吃金银财宝,吃下这些还不满足。看见太阳追着也要吃太阳,太阳落到海里,它也掉到海里将自己淹死了。<br> 聊城壁画的贪兽故事,与孔府花园“贪壁画”中“贪”兽的故事是不是很一致,不知是孔府“贪壁画”早于聊城光岳西街的“贪壁画”,还是聊城西街“贪壁画”比孔府花园的“贪壁画”早?</h3> <h3> 孔林,也叫“至圣林”,占地3000余亩。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h3> <h3>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主要安葬孔子直系后裔,包括其子孔鲤、其孙孔伋(子思)等家族成员。<br> 孔鲤孔子儿子,其墓位于孔子墓东侧。孔伋孔子孙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墓位于孔子墓南侧。孔鲤、孔子、孔伋三墓形成“携子抱孙”的布局。<br> 我们到达孔林时正值一孔姓人家安葬去世人。为了防火,检票处的工作人员挨个检查他们,即不准带烟、带打火机进入孔林。这些人如果想带进去,检查人员是不可能查出来的。<br> 因孔林是孔家的坟场,所以对孔子等墓地没有拍摄。</h3> <h3> 距孔林二三百米远的“万古长青”牌坊,是进入孔林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牌坊初建时为“万古长春”,后因避讳改为“万古长青”,但民间仍习惯称其为“万古长春”。<br> 牌坊位于曲阜城北门至孔林的神道中段,是进入孔林的核心门户。 寓意孔子思想万古长青。该牌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修,采用六柱五间五楼庑殿顶形制,是曲阜现存规模最大的石质牌坊。<br> 牌坊长22.71米,宽7.96米,石柱雕刻云龙纹,基座配雄狮石鼓,坊额装饰盘龙、舞凤、麒麟等纹样。两侧各立明代碑亭一座,记载孔林修缮历史。 <br> 孔林的牌楼距孔林门二三百米远,当地村子里的汽车可以开进牌楼里,其他出租车只能把乘客放在牌楼处,让乘客自己走进去。<br> 参观完孔林,我们找了辆能出入牌楼的出租车。司机是位六十多岁的妇女,她边开车边与我们唠,“孔老圣人真好,这么多年了还养着我们村的人。像我这么大岁数的人,其他地方都找孩子们要钱花,可我们村不仅不找孩子们要,还给孩子们钱。这都两千多年了,孔圣人还养着我们,你们说孔圣人好不好?”<br> 听了老人的话意识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太对了。“故宫”水土养着北京人,“避暑山庄”水土养着承德人,“三孔”水土养着曲阜人,“泰山”水土养着泰安人,“滕王阁”水土养着南昌人,“兵马俑”水土养着西安人,“都江堰”水土养着成都人,……。不论你是否意识到,占有这些“水土”资源的人,是实实在在的“啃老族”。唐山没有这些古迹(水土),怎么办?唐山就搞了个“唐山宴”,搞了个“南湖”来养着自己。<br> 再见曲阜!再见孔庙、孔府、孔林!再见孔老夫子至今还养育的曲阜人民!<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