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根的联想</b></p><p class="ql-block"> 高玉柱\文图</p><p class="ql-block"> 走遍天涯,洪洞是家。在一年一度大槐树寻根祭祖节上,我不为被震天动地威风锣鼓所动,也不会为被小吃街上那口味独特的地方美食所惑,但每每抚摸大槐树影壁上这红底金黄色的大大的“根”字,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 站在“根”的旁边,我心里情不自禁浮想起两位伟人对根的理解。
</p><p class="ql-block"> 1991年4月5日(清明节),洪洞县在大槐树举办首届寻根祭祖节,来自国内及台湾、香港地区参加寻根祭祖的数万人共祭“大槐树”,在华人世界里引起很大的轰动。这年9月,原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华国锋也驱车来到这里。</p><p class="ql-block"> 华主席和夫人韩芝俊在二代古槐旁一齐合影,兴致勃勃参观了大槐树公园。</p><p class="ql-block"> 华主席问陪同人员,大槐树是怎样保护和发展的,陪同人告诉华主席,得益于有远见卓识保护文物意识的陈赓将军保护了它。</p> <p class="ql-block"> 1946年的8月4日,陈赓将军率领人民解放军包围了洪洞县城,在发起总攻时,将军对攻打县城的李成芳旅长下达死命令,一定要保护好县城北的“古大槐树处和县城内的明代监狱”两处古迹;并严格要求部队攻城时尽可能不用大炮和炸药,保护它,不然,我们就对不起先祖。
</p><p class="ql-block"> 华主席听后点头称赞。华国锋主席一行参观大槐树,瞻仰明代迁民遗址。来到古槐纪念碑亭瞻仰,品读碑文的文字。在茶亭,一幅“饮水思源”匾额,华主席停下了脚步,并让我在“古大槐树处”给他单独留照。在寻根门,华主席看得仔细,听得认真。来到民国建筑“荫庇群生”木牌坊的东侧,华主席仔细观赏琉璃烧制的鸿篇巨幅壁画迁民图。在看完迁民壁画后,华主席感慨地留下一句沉甸甸的话:“先祖不易啊”。 </p><p class="ql-block"> 华主席是山西人,他的槐乡之旅,寻根问祖,多少有着家乡情结。</p> <p class="ql-block"> 但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根”的理解更是高瞻远瞩,意味深长:《毛泽东与交往》一书记述毛主席和华国锋一段对话。1966年6月毛主席,华国锋乘坐轮船回韶山。乡间的清晨格外安静,只有鸡鸣和远处村童的读书声飘来。毛主席一行循声前往学校,那所学校早已翻新,但操场仍然狭小,课桌略显破旧,正值课间。一群孩子见到陌生人来,眼神里带着好奇,纷纷驻足。一位老师认出了毛主席,惊得几乎说不出话来。毛主席笑着摆手,别惊慌,我们只是来看看孩子的。</p><p class="ql-block"> 在毛泽东眼里,这些孩子们就是新中国的根。他老人家经常告诫: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每一个地方,都要和哪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们再走远,走多久都不能偏离人民,忘了根本。我们要经常回来看看,看看我们从哪里来,也看看人民还需要什么。这就是两位伟人对根的理解和诠释。</p><p class="ql-block"> 华主席是毛主席亲自选定的接班人,两位伟人对根的理解一脉相承:他们理解的根就是自己脚下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就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勤劳勇敢的人民。</p> <p class="ql-block"> 和领袖远大目光相比,普通人的家庭对根的理解,就是家庭,就是家里的妻儿老小。</p><p class="ql-block"> 君不见每年清明节时,每个家庭都带儿携女到祖先墓前来寻根祭祖。</p><p class="ql-block"> 对根的追念,不仅人类有,动物世界里也是如此。每年大量候鸟,跨过高山,飞越大海,千里迢迢迁徙;成群成群的鲑鱼从大海里游到河里,游回湖里,历尽艰难,逆流而上,这是动物对根的诠释。他们要回到自己出生地产卵生子,繁衍后代。</p><p class="ql-block"> 说到底,根就是一种生命存在,根的哲学意义就是本源与归属。根是生命深处的沉默智慧;根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但它却是大地最谦卑的倾听者,也是生命最坚韧的守护者。它深藏于黑暗,却托起整片森林的繁华;它不言不语却诠释着生命存在的本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