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田苗

田超

<p class="ql-block"> 我的姐姐田苗</p><p class="ql-block"> 姐姐田苗,大我四岁,小时候大四岁是比较大的。待我挣脱襁褓,姐姐就成了我保姆兼老师了。</p><p class="ql-block"> 姐姐小时性格活泼,天不怕地不怕,爱讲故事、唱歌,应该是孩子王的那种,小时候在我眼里,姐姐就是我的主心骨兼精神导师。</p><p class="ql-block"> 语录的魔力</p><p class="ql-block"> 母亲从刘河架子沟调到南周村教书了,我们也都跟着母亲,母亲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们的家。</p><p class="ql-block"> 老家雷洞距南周村也就六七里光景,夏天的一个星期天和姐姐从雷洞回南周村,刚出发就下起雨来,雨水洒在坚硬炽热的土地上,和着土气升腾起水雾,雨越下愈大,雾气雨水遮蔽了前面泥泞的小路,小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绿油油的庄稼,路上不见一个人,只有我和姐姐两人在大雨中蹒跚挣扎。我害怕起来,姐姐看出了我的心理,说,咱们背毛主席语录吧!在我心里毛主席就是神,毛主席语录具有神奇的力量。姐姐郑重说了起来:“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于是在泥泞的小路上,在迷蒙的天地间,一大一小的姐弟俩稚嫩的童声和着庄稼地唰唰声,裹挟着天地间的风雷响彻在迤逦田间小路的上空。雨越大,路愈滑,我们的声音就越高亢,也许是语录的神奇力量,越背诵,我们内心越明亮,我们就感觉到自己有无穷的力量,恐惧感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到了南周村,雨没了,天晴了,太阳露出了往日亲切温暖的笑脸。若不是对伟大领袖的崇拜,若不是我们记着伟大领袖的语录,这一段雨程我们该在怎样恐惧绝望中挣扎啊。我们需要崇拜,崇拜是一种信仰,人一旦有了信仰,就可以转化为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那是任何艰难困苦困顿挫折失意沮丧都必须低头的精神武器。</p><p class="ql-block"> 面条奖励</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星期天妈妈常常不着家,忙大人们的事。哥哥是回老家寻奶奶,只剩下我和姐姐。姐姐大我四岁,站得高看得远,在不怎么重视学习成绩的时代,过早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所以星期天常常给我布置额外的作业,或做语文、数学,或背英语单词,我对英语极恐惧,中文是这样读,英语偏偏生出那么多奇怪的毫无章法的读音,这边读,那边忘,到最后连自己也不知道读的是什么。一次偶然发现哥哥学英语的窍门,把英语读音标上中国汉字,用中国汉字的读音去读,比如“英语”,哥哥就在后面标上“英国律师”,“早上好”就在后面标上“姑的猫宁”,这种英语学习“秘笈”,哥哥并没有告诉我,还是我偷看哥哥的英语书后方才发现的,原来英语学习还有这等高效便捷实用的方法,哥哥也真是太小气了。所以姐姐再逼我学英语,我就让姐姐给我读一遍,把汉字写上去,然后自己读,可是这样学英语还是死记硬背,少了可以,单词多了还是记不住。姐姐却不管我学习的难处,反正不记住规定的单词就是不给我做饭。姐姐的权威是无法撼动的,我得俯首屈就,只能硬着头皮读记,读是读了,背也背了,还是记不住。我当时很是怀念造反英雄黄帅:我是中国人,何必学英文,不学ABC,照样干革命。每次经历姐姐严历的打击刁难后,不管怎么样,姐姐还是给我做饭了。那时最伟高的理想是吃上一顿捞面条,把擀好的面条放在开水锅里煮,两滚后面条就煮熟了,待面条熟时把从外面摘的洗净的野玉米菜再放进锅里,迅速捞进碗里,用捣好的蒜汁浇在上面,一顿美味佳肴就做好了。可姐姐总是擀的少,我还想吃时就没有了,于是姐姐就再放些玉米菜,把剩余的蒜汁全倒进去,这就是姐姐要吃的午饭,我当然还是要再吃一碗的。我惊异姐姐总说她能吃饱,没有几根面条几乎全是野菜汤的午饭怎么会吃饱呢?我竟压根没想到把姐姐给我的一碗分给姐姐吃,是幼稚还是自私?我现在还是不理解那时的自己。人们说,现世可以修来世,现世的见面就是往世的修炼,若有来世,我定当姐姐的哥哥,去还她今生今世的关爱。</p><p class="ql-block"> 历史词典</p><p class="ql-block"> 待我上高中,姐姐已经参加工作了,但对我的关心丝毫没有减少。夏天的一个下午,第三节已经下课,第四节是自由活动,我正在座位上发呆,突然一位同学对我说,你姐在楼下找你呢。我欣喜若狂地奔到楼下,姐姐笑盈盈地迎了上来,今天来看你,没啥给你买的,在郑州新华书店给你买了一本《历史词典》,说完从包里掏出一本暗红色的大厚词典交给我,我不知道我说什么,姐姐怎样走的,我送了没有,激动,感动,高兴,自豪,让我乐陶陶醉醺醺。要知道那时高中生活,一顿饭三分钱就一份素菜,五分钱一份肉菜,二两粮票一角钱就一份一星期才能吃上一两次的肉丝面条,而姐买的这本《历史词典》整整五元钱。前不久我在荥阳新华书店买了一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辛弃疾》才一角六分钱,姐姐也太豪横了吧。姐姐在郑州工作,郑州花销大,尚住在亲戚家,花钱的地方多,可一出手就给我买这么贵的书,让我既感动又惭愧,既骄傲又心疼。姐姐对我这么好,可我的学习在高中阶段并不出色,已经是很努力了,可成绩勉强赶上中等。而遍观其他同学,条件比我好的不如我的或和我差不多的没听说谁的姐姐给弟弟买书的,还这么舍得花大价钱。每当闲来无事,我就不自觉地翻看姐姐为我买的《历史词典》,感觉历史上的事不再是久远的冰冷的,而是切近温暖的。参加工作后我有了自由之配的钱,陆续买了《中国皇帝全传》》《二十五史》,不能不说与这本《历史词典》有关,那是对我历史的最早启蒙,并影响了我一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走向,且把这一爱好传给我的孩子,使她也深深爱上了历史,并始终伴随她的工作和生活。</p> <p class="ql-block"> 爱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们一直是跟着母亲住在乡下,姐姐技校毕业在郑州上班,居无定所。姐姐同学的外婆瘫痪在床,丈夫过世,瘫痪的婆婆便住在丈夫留下的一间半的房管所的房子里。亲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照顾起来确实不太方便。姐姐居无处,婆婆房无人,于是经人介绍沟通,姐姐住在婆婆半间房里,条件是每天照顾婆婆的吃喝拉撒睡。姐姐高兴,婆婆的家人也满意,姐姐在郑州终于有了自己暂时可以栖身的小窝,婆婆的家人也免去了整日奔波的劳累。老婆婆常年瘫痪卧病在床,自然生出常人难以理解的怨恨,姐姐在照顾婆婆时常遭婆婆无理谩骂,姐姐从不计较,我常常为姐姐抱屈,姐姐却说,和一个不正常的病人有什么好计较的,悉心照顾婆婆始终如一,婆婆被照顾得白白胖胖,婆婆所居之室始终无其它异味,婆婆之身无一处褥疮,这对一个吃喝拉撒全在床上,连翻身都靠别人的婆婆来说的确难得了,所以姐姐的照顾得到婆婆家人的认可,也得到了左邻右舍的称赞。婆婆被照顾得白白胖胖,当婆婆家人来看她时,婆婆说姐姐不给她吃不给她喝,有时还打骂她,家人听后也一笑了之。姐姐照顾瘫痪婆婆的事被左邻右舍传扬,《郑州晚报》不知咋知道了这事,专门派人采访姐姐,并把这事写成了通讯发表在《郑州晚报》上。姐姐的事出现在《郑州晚报》上,我知道时早已过去了若干年,还是听别人讲的,我埋怨姐姐,人都登报了还不对我这个最信任的弟弟讲时,姐姐异常平淡地说:这没什么好说的,我其实是很感激婆婆的,没有婆婆,偌大的郑州我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是婆婆让我有了可以安居的小屋,在郑州才有了家的感觉,至于给婆婆做饭喂饭,擦身翻身,端屎端尿,干这些又累不着。</p><p class="ql-block"> 婆婆去世后,婆婆的承租房要收回了,房管局认真做了走访,左邻右舍一致作证婆婆最后的六年时光,一直是姐姐在伺候,最后房管局做出决定,这房让姐姐承租,最后棚户区进行改造,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在姐姐补足一部分房款后姐姐顺利得到两居室的房屋,至此,姐姐在郑州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p><p class="ql-block"> 姐姐的善良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那已是多年前的事了。姐姐家的水管坏了,请了维修工,当时是夏天,当师傅修好后,已是满头大汗,姐问价钱,师傅说,这个简单,给五块钱吧。姐姐看到这个满身油污的农村来的师傅,说,给你十五块吧,于是硬是把三张五块钱塞到维修师傅的手中。这事我是从母亲那里听到的,起初我不信,平时都是讨价还价的,那里听说给人家钱时主动加价的,我常常因买东西不怎么会讨价还价而觉得自己憨笨,谁知世界上竟有非但不讨价还价还主动加价的主,遂亲自向姐姐求证,竟然是真的。问姐姐为啥会这样,姐姐看我一脸坏意,不耐烦地说,“不就是看人家是农村来的生活不易吗!”我们姐弟三人都是从农村走出,并最终在城里安居下来的,姐姐一定看人家在城里做工一定是想起自己刚从农村到城里来时的种种不易了,姐姐从农村到城市,起初也受了很多的苦和难,当自己在城里有了房有了车,有了存款成了真正的城里人时,却对刚到城里来的尚不如自己的农村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极亲切自然而又悲天悯人的尊重吧,这种尊重既有对过去自己身份的认同,又有思想升华后的自觉。</p><p class="ql-block"> 损己利人</p><p class="ql-block"> 姐姐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信条,那就是可以吃亏但决不占别人的便宜,甚至到了损己利人的程度。</p><p class="ql-block"> 工作中发生不愉快是常事,但在单位里打架就不正常了,在单位领导打架就更不可思议了,而这不可思议的事竟然发生了,而发生这样的事姐姐恰恰在现场。</p><p class="ql-block"> 两位年轻干部不知因何缘故竟动起了老拳,围观者多,劝架者少,有不知所措的,有不明就里的,有幸灾乐祸的,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年青者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年老者只敢在外围虚张声势高喊“别打了,别打了”,并不敢靠近劝和。两位领导也打红了眼,拳拳到肉,呼呼有风,姐姐见喊劝无效喊停无应,用力分开众人,大喊一声,“都别打了”,便双手抱头,勇敢立于虎狼之间,当两位“勇士”感觉到打的不是对方时方才敛手,几位胆大的方敢上前拉开各自的领导互相不服的各回自己的岗位去了,两位一米七八左右的猛男的恶斗,终被不足一米五六的瘦小弱女子化解。事后双方都向姐姐道歉,都让姐姐到医院做全面检查,若有问题都愿承担所有医药费。医院检查姐姐到底没有去,要去一定会检查出许多毛病来的,没事检查还一身毛病,何况被两个强梁一齐暴打之后呢?为此姐姐的头、背、肩疼了两个多星期才有所缓解。这事传到我这里已经是很多年后的事了,我把这事看作是取笑姐姐最好的材料,感觉到姐姐过去实在比我愚笨多了,笑着问姐姐:现在后悔了吧!真不知你是咋想的,管这事干嘛。再发生这事不再挺身双手包头立于双雄之间,接受他们的粗拳的暴击吧!谁知姐姐一本正经,再发生这事我还会这样的,你想两个男人的背后都是两个家庭,任何一个家庭出事,另一个家庭肯定也不会好过,我情愿我挨几拳结束殴斗,也不愿让两个家庭出现悲剧。</p><p class="ql-block"> 我无语了,姐姐是又迂又善又高尚,不能说她错,但我是做不来的,因为她做事首先考虑是别人,至于她自己放在什么位置我就不知道了;我是先考虑自己,然后是别人,自己和别人至少是并列,绝非是先人后己之辈。姐姐并不是党员,曾是红卫兵和共青团员。</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姐弟三家中,姐姐家是最早买家庭轿车的,自姐姐买了轿车,我走亲戚回妻子娘家就再也没有挤公交了。每到月底,姐姐总事先打来电话问啥时候看孩子姥姥,待确定时间后,姐夫就按时把车开来并亲自开车送我们,一次两次我也就接受了,可年年如此我就生出些不安来,姐夫是单位领导,星期六星期天尤其忙,在家的时间本不多,在不多的时间里还要抽出时间让姐夫送我们回妻子娘家,我多次提出没多大必要,公交虽挤点但方便的很,半小时一趟,可姐姐执拗,非要这样下去不可,我拗不过,只得听姐姐安排,直到2019年我家也买了轿车,姐夫才停止了送接我们串亲戚的义务。姐姐的用心我是知道的,我和妻子结婚是很不顺的,当时我本人条件不好,个不高,工作单位不好,更无什么背景,妻子和我结婚是承受着巨大压力的,结过婚后也是如此。姐姐每月让姐夫送我们回去串亲戚,就是想减少我们这方面的压力,让我和妻子在别人眼里更体面些,幸福些,压力也更少些。而这些话怎能说出口呢?只是说:反正你姐夫也没啥事,开车去去农村挺好。生活在这世俗的社会里,我也只能享受姐姐用世俗的方法去对抗世俗的社会所换来的世俗的体面和幸福,去抚慰自以为高贵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至孝</p><p class="ql-block"> 姐姐姐夫一家至孝,姐姐一家在他们妯娌中是条件稍好的,所以姐姐的公公婆婆看病几乎是姐姐一家全包,而在我们这里姐姐和哥哥、我也一样,赡养陪伴老人不落我们兄弟半步,而且比我这个做儿子的尽孝还更多些。</p><p class="ql-block"> 姐姐常说,赡养老人是每个做儿女的应尽的义务,不能以你想孝顺而剥夺别人的义务。我知道姐姐说这话的用心,他是怕母亲在我这里使我劳累,想接母亲去郑州一段时间缓解我的压力,在我女儿上高中时更是和哥哥商量,让母亲在郑州和开封两地居住,就是不让母亲回我这里,理由是让我们好好培养女儿,让孩子考一个好一点的大学。</p><p class="ql-block"> 在姐姐家,姐夫最会伺候老人,姐姐也有样学样,让母亲吃苹果时,先把苹果切成一个个小方块,然后放上牙签,让母亲扎着吃,后来母亲的牙齿越来越不好,就把水果用榨汁机榨出汁水来让母亲喝。世间做母亲的能为儿女做到无微不至,而世间的儿女为母亲做到无微不至的就不多见了。</p><p class="ql-block"> 庇护</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受姐姐庇护,长大了仍然如此。母亲在郑州有病住院,需要陪护,按理我们姐弟三人要轮流值班陪护,姐姐看我既要奔波,还要天天工作,就让自己孩子锦锦代我照看;母亲去上海做手术,前后几月,哥哥姐姐又是看我要陪护母亲还要请假,怕影响自己工作,哥哥、姐姐就全部承担了陪护责任,我又是没尽一天陪护之责;母亲摔倒后在家护理,哥哥嫂子白天做饭看护,我和姐姐夜里分班陪护,姐姐有时值班通宵,说自己不瞌睡,白天可以在家补觉,说我白天还要工作,我知道这是姐姐心疼她弟弟了,想让弟弟多睡会儿。晚上不睡一两天尚可受得,时间长谁受得了。这段时间姐姐消瘦很多,精神几近崩溃,这是后来姐姐才讲出实情,当时看姐姐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永动机。</p><p class="ql-block">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知道,为而弗争。”姐姐做事,上合天道,下依人道,中睦兄弟,所以儿孙双全,老公疼爱,家庭幸福,“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祝愿姐姐行善既往,寿福永昌。</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