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以“减法”换“加法”,激发基层治理新效能</p><p class="ql-block">一、基层之困:形式主义“重压”下的实干困境</p><p class="ql-block">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问题反馈的“最初一公里”。然而,当前基层治理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依然突出,成为阻碍实干精神的“隐形枷锁”:“文山会海”吞噬精力:层层开会、重复发文,基层干部疲于“陪会”“读文件”,真正用于走访群众、解决问题的时间被严重减弱。形式主义不仅消耗基层干部的精力与热情,更导致“重痕迹轻实绩”“重形式轻落实”,最终损害的是群众利益和政府公信力。</p><p class="ql-block">二、减负之要:从“表面减量”到“深层提质”</p><p class="ql-block"> 为基层减负,不能止于“文件发发、会议停停”的表面功夫,而需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从“减量”到“提质”的转变。赋能增效,让实干者“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三、减负之效:从“减量”到“增效”,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p><p class="ql-block"> 减负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提质增效”。当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中解放,实干精神得以彰显,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p><p class="ql-block"> 群众获得感提升:某社区干部减负后,将更多精力投入老旧小区改造,协调解决停车难、加装电梯等问题,居民满意度达95%。</p><p class="ql-block">四、减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p><p class="ql-block"> 基层减负,减的是形式主义的“虚胖”,增的是实干担当的“肌肉”。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破除“层层加码”的惯性,树立“重实绩、轻痕迹”的导向,才能让基层干部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改革发展的“排头兵”。</p><p class="ql-block"> 基层兴则国家兴,基层强则国家强。为基层减负,就是为发展赋能,为民生添彩。这场改革,必须久久为功!(坎市镇:卢秋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