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不妥告知删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前经常去漫川古镇的水码头,那时年纪尚小,未能领略其美丽风景。在那个年代,只要某个时刻有了对金钱河中游弋的鱼儿、稻田中飘来的米香、以及采撷那柔软芦花的乐趣感到新奇,就有一股原始的吸引力,趟过镇外一条小河,沿着水磨街的百米台阶登上不高的山梁,便能一览水码头的全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漫川关水码头,这个以水边码头命名的小村庄,坐落在汉江支流金钱河畔,它在明清时期是重要的水旱运输枢纽,南通吴楚、北连秦晋,作为货物转运的码头,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沿码头溯流而上五里,可见峭壁悬崖,地势险峻,此即漫川隘口之“关”。金钱河流经此处时,两座极薄的山峰对折,绕行成一个巨大的回环,也让湍急的河面就变得宽平,且滩深水稳,因而又得名“环流太极”,由此水码头亦是一个极为理想的天然港口。有古诗赞道:“薄岭高低上下横,天然太极画图存。萦回向北疑无路,咫尺距离又一村,山似五彝排九曲,地同砥柱群山门。隔溪渔火遥相对,出岫烟云自吐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秋高气爽,云淡风轻,在一个丰收的季节,我萌生了前往水码头的念头。沿着那条儿时就已烂熟于心的道路前行,气喘吁吁地登上小梁,眼前的景色令我惊叹不已,一片橙黄的稻田,稻花的香气扑鼻而来。顺着马帮台阶改建的水泥小道,一路小跑,仿佛一个久别归来的游子,对这片土地感到无比熟悉,更像是一条游鱼,一头扎入河中,热情地不愿抬头。走进码头村中,偶遇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他告诉我,水码头以前居户很多,曾是双面街道,依山傍水而建,街面铺满了碗口大小的青石,码头上曾有酒肆、茶楼和铺板货仓,由于货仓紧邻水面,货物易受潮,因此店铺多采用木架板楼结构,门前立有木柱支撑宽大的屋檐,廊檐立柱则以石墩为基,既隔绝潮湿又防止虫蛀霉变,更便于客商堆放存货,每户之间相对独立,有利于防火,房舍和货仓主要采用徽派建筑风格,墙头绘有花鸟瑞兽图案。遗憾的是,码头街道在历年洪灾水患中不断被冲毁,仅剩下半边民居和村中的“杨泗庙”。近年来,随着村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水码头虽然没有了昔日的水运功能,但也逐渐恢复了往日小街的风貌。新建的民居小楼独具地方特色,金钱河古道改河造田,夏季麦浪翻滚,秋天稻花飘香,两岸芦花飞舞,荷花舒展怒放。随着同学的解说,脑海里仿佛勾勒出水码头两岸桃花盛开,江舟穿梭,河岸酒肆商贾云集,人来人往,呈现出一番“水码头百艇联樯,旱码头千蹄接踵”的热闹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漫步于村庄的小巷中,听闻当地长者所述,位于村落核心的“杨泗庙”始建于明朝,其主殿被誉为“禹王宫”。该庙宇由下湖的商人和当地居民共同建造,旨在祈求水上商旅的平安,并在此进行祭祀活动。在当地也流传着一段“王莽追刘秀”的民间故事。据说,刘秀逃离京城长安后,翻越秦岭,跑到此地,已是疲惫不堪,原本计划乘船沿水路南下至汉口,但因天色已晚,不得不在漫川水码头停留过夜,刘秀感到极度疲惫和饥饿,踉跄走进杨泗庙的后殿并躺下休息,不料刘秀夜间被蚊虫叮咬,感到奇痒难忍,疼痛难当,刘秀无奈地抱怨:“苍天何其不公,我如今饥肠辘辘,四肢无力,怎能承受你们这般折磨!”便大声呼喊,让蚊子前往供奉大神的前殿,蚊子们听闻真龙天子发话,纷纷飞离,却因蚊子众多而误解了“前殿”为“前店”,结果飞向了漫川关北五里地的骡马古道前店。传奇故事不过是后人的编撰和想象,故事的主角是西汉时期人物,与明朝建庙,那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由此推测庙的前身更早,应该是“禹王庙”,而后的祭祀水神“扬泗庙”是明未清初水运繁荣时期增修的。但码头空气潮湿,鱼虾腥味浓郁,加之频繁的人货往来,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极易滋生细菌和蚊虫。因此,有人戏称:“漫川关一大怪,四只蚊子一盘菜”。随着陇海铁路的开通,金钱河失去了航运的功能,船只不再沿江而上,水码头也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华与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水码头村虽小,但其民居主要聚集在沿河的岸边,家家都是独立的小院,门前房后一个个捆扎的篱笆小菜园。村后有一条通往县城的省级公路,而村边坎下一条小渠,河水从上薄岭改道而来,随弯缓缓流淌。河坝上一簇簇芦苇随风摇曳,低洼处尽是荷田,干瘪褶皱的荷叶东倒西歪地躺在水中,蜻蜓在空中不停地飞跃追逐,不一会儿又独霸着枯枝和莲蓬。一群群白鹭鸶聚集在浅浅的水滩边,勾着头,低着腰,扇动扇动翅膀,似乎在犹豫是起飞还是停留,踏着轻盈的舞步,展现出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态。不远处,几位村民正忙着在田里收过稻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孩子们在田埂上嬉戏打闹,欢笑声此起彼伏,为这宁静的水码头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望着这一切,我不禁感慨万千,水码头这个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的地方,虽然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它依然以它独有的方式,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展示着现在的美好。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继续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探访,感受它的韵味与风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夕阳西下,晚霞的余晖洒在古老的河道上,回望那无垠的稻田,尽情地享受着那种带着泥土气息的稻香。一边遐想水码头昔日的繁忙景象,江舟穿梭,百艇相连,千蹄相接,灯火辉煌。突然间,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随想涌上心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金钱河畔禹王宫,夜半钟声到客船。”耳边仿佛回荡起集市上的喧闹声、行船卸货、抬轿担柴的江河号子,这熙熙攘攘的景象,无不昭示着曾经的繁荣。我不禁思考,《清明上河图》的画师张择端是否曾亲临漫川关,进行实地的临摹写生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