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印象棠溪馆”随感

林毓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应棠溪党支部、村委会的邀请参加“印象棠溪馆”启用形式,我又一次拜访了棠溪村。</p><p class="ql-block"> 福安市潭头镇棠溪村是镶嵌在武陵溪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山光水色,如诗如画,风景绝佳!游人提到棠溪,必然会想到碧绿如带的武陵溪。“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千年前的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以一篇《桃花源记》使他的姓名与《桃花源记》在时空同时定格,他自己成为了中国古代隐士的坐标,《桃花源记》也成了“世外桃源”的代名词,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还为千年古村棠溪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 其实,棠溪的神秘色彩还是主要来自她自身的诸多传奇。这座四千多人的乡村古落,现有可查的姓氏就多达35个,堪称福安村落姓氏之最。他们的先祖,高瞻远瞩,为保障后代子孙的邻里和睦,确保村庄的长兴不衰,九大姓族联手在武陵溪畔栽种了九棵榕树,成了当时流传当地的一段佳话。因为“九”是阳数的极数,又与“久”谐音,寓意着长长久久。这种类似盟誓的联手植树的仪式,相当于为后裔订立了无形的村规村约,致使他们的后代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和睦如一姓,同心协力将棠溪建成美丽的家园。棠溪后人也能体会先祖的良苦用心,并由此衍生出九条街巷、九口水井、九星惜字炉、九星潭等“九”元素的命名,以此来表明他们不忘先人的祖训,而这“九”元素文化又为棠溪的历史增添了美丽的传说。今天我们漫步在武陵溪的溪畔,只见绿荫夹道,清风拂动,翠树婆娑如烟,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格言被物化成棠溪两岸的优美风景线,与青山、碧水、共同构成了绿色的山水画卷。棠溪又是著名的“芙蓉李之乡”,每到游春季节,又呈现出另一番的景象:千亩李花竞相开放,如雪似云,游人络绎不绝,壮观宛如北国的雪原。棠溪,总是以她独特的魅力成为游人注目的焦点。</p><p class="ql-block"> 棠溪的登烛桥又是另一版本的传奇。登烛桥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1963年重修,是福安市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桥,长40.6米,宽5米,净跨32米。当时的棠溪村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在福安堪称一流的茶师,以致坦洋的茶商大腕为便利棠溪茶师的回家而专项捐资建造了棠溪登烛桥。当我们抚摸斑驳的桥身,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痕迹,这座由外人捐资修建的风雨廊桥,无疑为棠溪的传奇故事平增了多姿曲折的剧情。</p><p class="ql-block"> 不甘平庸的棠溪人,有一种领先潮流的锐气,在2021年出版了一本32万字的《棠溪记忆》,这本书的主体部分的作者全部是土生土长的棠溪人,他们怀着对故乡的深情,用自己的笔,以不同的文体,从不同的层面、角度再现了棠溪村的发展历程。它是历史,又不等同于村志;它有着文学的浪漫和情调,但字里行间又飘荡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在各地大力修建宗祠、大兴编写方志的今天,而棠溪人却以这种文学形式来承载醇厚的乡愁,在福安堪称是首创。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以至我在炎热的盛夏,抱病为其写下了《读<棠溪记忆>有感》一文,作为该书的《导读》。这本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发行的书,为棠溪村的人文氛围又增添了不少的魅力。今天,他们又收集大量的资料与照片,在棠溪创办了形式独特的“印象棠溪馆”,详细而全面地展示棠溪的奋斗历程和优美的乡村风光,使棠溪的人文氛围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当前我国农村的现状是:表面上振兴农村成了主流的口号,而实际上是乡村在日渐一日地衰败。当城市的舞台高唱充满忧郁的乡愁曲之时,却是无数的青壮年不断涌向大城市,冷落萧条的乡村,只剩孤独的老人和老屋墙上的衰草在凭吊乡村昔日的兴盛。过去的游子无论如何漂泊,但他们的根系毕竟还深埋在故乡庞大坚实的土地里,叶落归根,最终还要踏上归乡之路;但现在,只须若干年,当最后一批留守的老人化成了黄土,故乡就可能成为了只有西风和残阳的遗址。只有当乡愁不再是记忆和遥望的叹息,而是化作乡贤的归乡之路,让乡愁在振兴的脉络里重新搏动,才能在故乡的土地上,种出比记忆更丰硕的未来,乡愁才有理想的安放之处。振兴乡村,时不我待,棠溪人的特有的敏锐触觉,使他们从迷茫中看到出路,领悟到要振兴乡村,首要的就是要挽留住乡愁,因为只有乡愁才是振兴家园的动力。于是他们率先在福安办起了印象家乡馆,用“印象”强化游子乡愁的记忆,让游子主动将乡愁变成切实可行的行动。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棠溪村又将成为福安振兴乡村的典范,又会创造出新的传奇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