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童年是短暂的,童年也是快乐的, 童年像装满欢笑的七彩盒五彩斑斓,每当想起秋千荡过的天空,“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的故事划过的小院,嬉戏追逐风筝的倩影……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游戏如凝固的时光在脑海里一一再现。</p> <p class="ql-block">栽沙包是中国传统儿童集体游戏,核心规则为:至少3人参与,两名投手在场两端投掷沙包攻击中间躲避者,被击中者罚下场,接住沙包的可复活队友或积累生命值。</p><p class="ql-block">记得那个时候人小鬼大的我们还会采取假动作策略,在栽沙包前通过眼球转动、虚晃手臂或喊话分散注意力等方式,那些假装往右甩臂却向左栽包的欺诈战术把对手整的一愣一愣的,但是每次到我被栽沙包的时候感觉都是很被动的在躲闪,不是顾得了头就是顾不上尾,我也被对手整的一愣一愣的……在此起彼伏栽中对手的欢呼声和被栽中者的尖叫声中,一场游戏下来已经汗流浃背成了一只小花猫,但还是乐此不疲乐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跳橡筋绳是一种传统游戏,基本玩法,1人2人或者3个人多人均可以玩这个游戏。一个人可以把橡皮筋拴在两颗有一定距离的树上,自娱自乐;两个人则是一边拴树上一边由一个小伙伴负责扯皮筋,另一个负责跳,输了则交换;多人玩耍时两个人负责扯长度大约3米的橡皮筋,其他人轮流跳跃。那时候好像没有专门卖橡筋绳的,大多数都是用汽车或者自行车的旧轮胎剪成的,时不时的会断,打个疙瘩接起就是。跳双绳时 ,皮筋高度从脚踝逐渐升至膝盖、腰部、胸部、脖颈等部位,跳单绳时最高可达单手伸直举过头顶(又叫大举)。跳跃者需按顺序完成规定动作,如挑、勾、踩、跨等,中途跳错或未勾好皮筋则换人。记得上小学的我可以双手接触地面,脚尖往上可以勾住同龄人举过头顶(也叫大举)的橡皮筋,现在回想起来都感觉不可思议……跳橡筋绳唱的最多的歌就是《马兰花开二十一》和《北京的金山上》。伴随着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的合唱声……跳橡筋绳陪伴我们度过了小学,初中的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抓子儿是中国传统民间儿童游戏,核心规则为抛接石子或杏核,完成抓起、叠放等组合动作,技巧包括手眼协调和抛接节奏控制。</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们班上的同学,只要一听到下课的铃声,三三两两的女生就会邀约一起在教室的课桌或者是操场的地面上玩抓子儿的游戏。一般使用5-7颗杏核,将全部子儿撒于地面或者课桌上,选定一颗作为“公子”抛起。趁公子在空中时,按1-2-3-1颗顺序抓取地面子儿并接住公子,未完成则换人。成功抓取全部子儿或累计数量多者胜,胜者的筹码当时就是一张漂亮的糖油儿纸,看到自己用过的书中夹着的糖油儿纸越来越多,沾沾自喜的感觉油然而生。可惜我厚厚的一本夹满了糖油儿纸的书,因为被同桌的孙战修告密被班主任杨老师缴了,现在回想起来还让我心疼不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玩万花筒虽然不是游戏,但是它带给我们童年时光的乐趣与其他游戏比较起来也毫不逊色……万花筒的核心原理是光的反射,其内部通常由三面平面镜组成三棱镜结构,一端放置彩色碎片(如玻璃珠、塑料片、彩色碎片等),另一端为观察孔。光线进入后,碎片图像经镜面多次反射形成对称图案,且每次反射会生成一个虚像。转动万花筒时,彩色碎片的位置随机变化万千。</p><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在重庆,我们三姐妹都还小,那时候吃饱饭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更不可能有什么玩具了,有一年爸爸不知道从那里给我们带回来一个万花筒,我们三姐妹都爱不释手,一个万花筒一直在我们的手中和眼中传递,变幻无穷的各种花色让小小的我们百思不得其解,这应该是我们童年时期屈指可数的比较正式的玩具之一了……后来到了乐山我们还自己制作过简易的万花筒,大概还记得转筒是用医院药房装药的纸盒做的,粘贴不像现在有双面胶或者胶水,那时候用的是浆糊,万花筒里的彩色碎片是用糖油儿纸剪碎的……通过万花筒,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也从中获得很多也不一样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篮,蹲下,起来,蹲下,起来,一二谁出来,一二谁出来……编花篮是一首童谣,又是一种儿童游戏。</p><p class="ql-block">编花篮游戏不讲输赢,只为好玩,可以多人做。记得小时候下课我们一般都是六七个人以上编花蓝。在学校的操场上或者是一块不必那么宽广,仅需要相对平坦的地方,几个小伙伴围在一起,其中一个屈起自己的腿,并用手搬住脚腕,身旁一个伙伴同样屈腿,将脚腕搭在这个伙伴的膝弯处。相邻第三个伙伴同样将脚腕搭在第二个伙伴的膝弯处,以此类推,最后一个人搭完后,将最初一个人的脚腕放在自己的膝弯处,这样就编成了一支错落有致的“花篮”。</p><p class="ql-block">游戏开始,玩伴们“花篮”中的每个人都用一只脚支撑地面,另一只脚搭成“花篮”,同时将手搭在前一个伙伴的肩上或者掐在自己腰间,一起一边沿同一方向跳着转圈,一边唱着歌谣:编、编、编花篮,花篮里头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篮。蹲下,起来;蹲下,起来”。随着歌谣里的“蹲下、起来”之声,大家一起相应的做着动作,时而转动,时而蹲下,并有节奏的拍着双手。由于用一条腿在跳在做蹲起,用不了多长时间就有人累得坚持不住了,只要有一个人的腿掉下来或蹲下去起不来,整个花蓝也就随之解体了,然后重新编起。有节奏的拍手声和银铃般的歌谣声在卫东小学红杏树的枝叶上穿梭,在并不宽敞的操场上空回响,大家一直沉浸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即使全部跌倒了,也是笑声一片,没有一个人气馁,没有任何埋怨。</p><p class="ql-block">编花篮游戏不用什么器具,操作简单,趣味性强,不但能锻炼单腿站立、单脚跳跃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协作能力,有助于锻炼孩子的体力、耐力和毅力。听孙女说现在的小学为了孩子的安全,已经不允许玩这个游戏,其中乐趣他们也无从体味。</p> <p class="ql-block">逮猫儿——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儿童游戏,通过猜拳选出首位寻找者(俗称“当鬼”),其余玩家为躲藏者,寻找者蒙眼或背对众人开始数数(通常数十声),躲藏者需在此时间内找到隐藏位置。数数结束后,寻找者展开搜索模式,找到躲藏者时需明确触碰或喊出名字以判定成功捕获。记得在重庆时,院子里的小伙伴最大的乐趣就是逮猫儿,那时候院子里漆黑一团,又没有路灯,小伙伴东躲西藏,屏住呼吸,记得我躲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邻居烤奶娃儿的尿片子用的竹筐,把自己小小的身体蜷缩在里面掩耳盗铃般的感觉人家看不见,每次怀着忐忑不安又刺激兴奋的情绪,等待不被发现顺利过关……到了乐山以后,逮猫儿仍然是小伙伴到了夜晚最心心念念的游戏。记得那个时候公共厕所里,医院大礼堂外面的两颗几人合抱的大银杏树后面,不知道留下了多少小伙伴躲藏的倩影和快乐的回忆……记得有一次逮完猫儿我去超群姐姐家里住,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忍不住问已经上初中的她,逮猫儿弄么好耍的事情你咋个不参加呢?她笑而不语,长大后我才明白这个逮猫儿的确是小朋友玩的游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踢子儿也是我们小时候记忆比较深的游戏之一。用粉笔或树枝在地面画出连续格子,常见10格,编号1-10。格子布局多样:乐山一般是采用的直线型,单双数格交替,“子儿”可以是扁平石块、瓦片或者沙包,乐山大多数采用的是搽脸用的百雀羚扁平的空铁盒或者是搽皮鞋用的皮鞋空油盒,里面装上河沙当“子儿”踢起来很顺脚,记得百雀羚空盒的牌子友谊牌居多,那时候穿皮鞋的人很少,能够搽百雀羚香香的也是大户人家,所以扁扁的铁盒子“子儿”成了一件稀罕物件。踢子儿需要玩家站在起点外,将“子儿”扔进第1格,单脚跳入格踢“子儿”至下一格,全程保持单脚跳,成功从第1格踢到第10格后返回,如果中途踩线、子压线、脚落地属于失误则换人……据说这个应该可以锻炼平衡与协调能力,尽管小时候经常玩踢子儿的游戏,但是长大后的平衡与协调能力还是不得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孙女儿小的时候,在她的游乐园里放了几套别人送的小锅碗瓢盆,小刀小铲,小胡萝卜,小牛排,小番茄等数不胜数的小玩具,一会儿小刀叉和摆放好的牛排用盘子端过来;一会儿把成型的煎鸡蛋像模像样摆放好;一会儿把三角形或者圆形的积木当蛋糕放在小盘子里……看到她煞有其事玩的不亦乐乎的样子,有时候我忍不住拿手机给她的厨艺拍张照片留念,这也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我们扮姑姑娘儿的情景。扮姑姑娘儿(又称扮家家或者过家家)是中国传统儿童角色扮演游戏,指孩子们模仿成人家庭生活场景进行虚构互动的行为。</p><p class="ql-block">记得一次我们三姐妹扮演爸爸妈妈和小女孩,那时候根本没有道具,锅碗瓢盆用瓦块树叶充当,筷子用树枝或者竹枝替代,当初也没有牛排的概念好像蔬菜都没有,馒头米饭就用石头河沙充当,最好笑的是三妹为了扮小女孩更生动,用毛线辫了一个假搭儿接在头发上当长辫子,还架势的问我们好看不好看不……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孙辈都过了扮姑姑娘儿的年纪,可是回忆起那份美好还是让人百感交集!</p> <p class="ql-block">开火车游戏是一种常见的互动游戏,主要用于下课时间或者聚会。小时候下课铃声响起,冬天的娃儿手脚冰凉,为了尽快热和起来,大家玩起了开火车的游戏。同学们挨个排好队,第一个同学当火车司机,小学生的男女生界限还没有分的那么清楚,所以男女生一起,后面的同学的手放在前面那个同学的肩膀上,火车司机一声“开车了”,后面的同学就唱起了“呜 轰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车轮飞 汽笛叫火车向着韶山跑穿过峻岭越过河迎着霞光千万道嘿 迎着霞光千万道阳光灿烂照车厢车厢里面真热闹真呀真热闹藏族大爷弹起琴新疆姐姐把舞跳蒙族叔叔唱起歌一路歌声一路笑一路笑韶山松树青又青湘江两岸红旗飘红呀红旗飘毛主席呀毛主席您的教导永记牢各族人民团结紧祖国山河换新貌换新貌呜 轰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车轮飞 汽笛叫火车向着韶山跑越近韶山歌越响欢乐歌声冲云霄嘿 欢乐歌声冲云霄呜 轰隆隆”……一趟火车开下来,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的手脚也热和了。</p><p class="ql-block">小时候院子里的小伙伴也经常玩开火车的游戏,火车从院坝上面开到下面,再从下面开到上面,中途董二孃喊二妹回来吃饭了文丽君就下车,官叔叔喊毛毛回来做作业了,官士杰就下车了,火车路过那个娃儿的家门口又有新的小伙伴上车……在“火车向着韶山跑”的歌声中无忧无虑的我们欢笑着、奔跑着……</p><p class="ql-block">2023年小学同学毕业五十周年聚会时,年过花甲的我们再次玩起了开火车的游戏,时光仿佛回到了五十年前,跟随着“火车向着韶山跑”的音乐响起,一颗颗不再年轻的心仍然充满了一份悸动纯真美好。</p> <p class="ql-block">童年的我们是不幸的,那时候物质匮乏,精神文化生活单调,更不可能有五颜六色的玩具,没有手机、电视、电脑、游戏机……童年的我们又是幸运的,在幼年到童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有老鹰捉小鸡、滚铁环、坐翘翘板、栽烟盘儿,掺陀螺、踢毽儿、弹蛋珠儿、斗鸡、粘蚂郎儿等游戏陪伴我们,在一路的吵闹声欢笑声和游戏的儿歌声中……我们把每个日子都酿得甜滋滋。</p><p class="ql-block">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游戏已渐行渐远,有的甚至已经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那份美好悸动仍然会时不时触动我的心灵,我把这些记忆的碎片变成文字与你分享。</p> <p class="ql-block">感谢来自网络的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