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呢喃</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731873</p> <p class="ql-block">课本名称:《苏州园林》</p><p class="ql-block">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9课</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绿杨阴堤白沙堤的西湖美景,苏州则有天下一绝的园林。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代宗师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过:“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p> <p class="ql-block"> 为了体验一代宗师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韵味,2025年1月我来到了苏州的拙政园。还没进园内,光是大门口的小桥流水人家乌篷船,就让人感觉出一股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 来到大门口,古色古香的水磨砖门楼。正中间用金色的大字写着拙政园。拙政园的名字取自西晋文学家潘岳的《闲居赋》,<b style="font-size:20px;">“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b>左右侧门上分别写有“疏朗”和“淡泊”二字,配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气派恢弘的大门,隐隐中</span>透出一股低调的富贵。</p> <p class="ql-block"> 从大门进入,入口处设有过渡小院,正面为影壁假山,两侧分别设名为"通幽"和"入胜"的月亮门,作为连接东园的主要通道。月亮门既作隔断又承担引导功能。通幽其名称源自《诗经》<b style="font-size:20px;">"幽幽南山"</b>意境,与园主归隐主题呼应。</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通幽"月亮门往里走,就进入东园区,迎面就是兰雪堂了。兰雪堂是全园的核心建筑之一,由明代刑部侍郎王心一所建。坐北朝南,内有中堂隔板区分前后,前置有一艺术漆雕“拙政园全景图”板。兰雪堂名字源自李白诗句<b style="font-size:20px;">“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b></p><p class="ql-block"> 与兰雪堂名呼应的便是冰裂纹门窗,裂纹是由许多三角组成,上面还有一朵朵含苞待放的梅花如同一个个晶莹剔透的雪花,寓意大地回春,坚冰消融。这种窗也叫寒窗,而寒窗苦读,也是充满希望与生机。</p> <p class="ql-block"> 听雨轩:是拙政园以雨声造景的经典之作,通过芭蕉、翠竹与荷池的组合,将声音美自觉融入景观营造过程,并同哲学原则,艺术手法,以及人的主观感受糅合为一,最终成就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声音意境。</p> <p class="ql-block"> 嘉实亭:有人说,拙政园赏景,意在借景学习诗词典故,此话一点不假。园内许多建筑的名字都是取之古诗。<span style="font-size:18px;">嘉实亭是拙政园枇杷园南侧的一座小亭,主要用于观赏枇杷园内的自然景观。</span>名字取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b style="font-size:20px;">“江梅有嘉实”</b>诗句。亭上的对联也颇具深意。上联<b style="font-size:20px;">“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b>出自潘奕隽之手,这位乾隆进士以户部尚书之职撰写,意境深远。</p> <p class="ql-block"> 玲珑馆:是文人雅士休憩、赏景、吟诗作画的重要场所。名字取自宋苏舜钦诗<b style="font-size:20px;">“日光穿竹翠玲珑” </b>庭院有竹,清翠欲滴,馆前厅有玲珑剔透的湖石峰峦。馆内悬有“玉壶冰”横额,取南朝宋鲍照诗<b style="font-size:20px;">“清如玉壶冰”</b>喻环境静洁。馆内窗格及庭院铺地均为冰纹图案 ,与题额相应,更见典雅。</p> <p class="ql-block"> 远香堂: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为四面厅结构,得名自周敦颐《爱莲说》<b style="font-size:20px;">"香远益清"。</b><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史上作为园主宴饮场所,现为全园观景中枢,通过框景手法收纳四季景象,春观牡丹、夏赏荷、秋闻桂、冬品雪</span>是园林观景核心。</p> <p class="ql-block"> 在倚玉轩中有一块灵璧石,形状像貔貅,从头摸到尾寓意顺风顺水。用手瞧打不同部位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声音清脆悦耳,有长长的余音,据说在很久以前的古代没有金属的时候,乐器磬是用灵璧石做的。</p> <p class="ql-block"> 香洲是拙政园中部的一座标志性的仿舟船石舫建筑,名字源自屈原《楚辞》中的<b style="font-size:20px;">“采芳洲兮杜若”</b>,寄托了古代文人对高洁情操的追求。其独特的舫式结构、精巧的布局和深厚的文化寓意,成为江南园林建筑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 倒影楼则是一处观赏水中倒影的绝佳去处。楼分两层,楼下是“拜文揖沈之斋”,文指文徵明,沈指沈周,这两位都是苏州著名的画家。站在楼上,可以俯瞰整个池塘的美景,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在水中摇曳生姿。</p> <p class="ql-block"> 留听阁: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名字取于唐代李商隐诗句<b style="font-size:20px;">“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b>是赏秋菏听雨的绝佳处 。建筑及装修极为精美。其南面是用珍贵的清代银杏木<span style="font-size:18px;">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span>隔扇裙板雕刻蟠螭纹,内部融合“岁寒三友”与“喜鹊登梅”图案,工艺精湛。阁内中央常设圆台,可供围坐品茶、听雨赏荷,体现园林的生活雅趣。</p> <p class="ql-block"> 三十六鸳鸯馆是园内西部的主厅,是园与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地方 。前后两厅建筑,中间格以银杏木屏风,厅内陈设精美,可以看到菏花池中鸳鸯戏水。</p> <p class="ql-block"> 扇亭,又称与谁同坐轩,其命名源于苏轼的《点绛唇》词:<b style="font-size:20px;">“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b>在这里,人们可以尽享清风明月的宁静与美好,感受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p> <p class="ql-block"> 芙蓉榭:榭名源自荷花别称“芙蓉”,因临池广植荷花而得名。这是一处半水半陆的建筑,它轻盈地架在水波之上,仿佛一艘即将启航的小船。</p> <p class="ql-block"> 水是拙政园的灵魂。拙政园整体依水而建,以水为中,缀以假山、花树、楼阁,尤有流水相伴。水岸垂柳依依,芙蓉送香。<span style="font-size:18px;">湖面上的亭桥、拱桥将小径和回廊相连。</span></p> <p class="ql-block"> 水波粼粼,廊桥凌波,湖水将天空的蔚蓝、白云的轻盈、粉墙的细腻、黛瓦的深邃,以及游客衣袂的飘逸,一一收入其中,为游客打开了一扇探寻江南水乡梦幻之美的独特窗户,看到一个颠倒、摇曳、如诗如幻的江南梦境。</p> <p class="ql-block"> 穿延于郁郁葱葱的竹林、古树中。回廊则如绵延的长龙横卧于一片青绿之中,灰色的瓦和白色的墙,在青绿中勾勒出一条蜿蜒的曲线,形成了移步换景的妙境。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一文中所说:<b style="font-size:20px;">“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b></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池沼是全园的中心,</span>池沼边沿砌的石头高低错落,连接河面的桥梁也是<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座一个样,</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如叶</span>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文中所写:<b style="font-size:20px;">“正如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b></p> <p class="ql-block"> 园中的花窗形状各异,透过它们,景色被框成精美图画。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是这样描写花墙和廊子的:<b style="font-size:20px;">“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b></p> <p class="ql-block"> 苏州园林非常注重细节的精致细腻,常以微缩方式呈现自然景观,布局上采用错落有致的设计,使各景观相互呼应;文化内涵上融入诗词书画元素,营造出深远的意境。叶圣陶先生是这样介绍苏州园林的:<b style="font-size:20px;">“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b>。</p> <p class="ql-block"> 把书本上的景点变成走过的路,收获的是独特的体验。“行万里路”的好处在此刻具象化了。拙政园之行让我更深刻理解“移步换景”的造园艺术,感受到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韵的完美结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