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阳山县中小学优秀德育案例第 12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引言】在教育领域,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都独一无二,而那些身处特殊成长环境、面临诸多困境的孩子,更需要教育者以智慧与爱心为其点亮前行的灯。小轩,一个自幼寄养在外婆家、与双亲断联的“事实孤儿”,在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和周围人的嘲笑中,形成了孤独自卑的性格,行为习惯与认知也存在偏差,成为众人眼中的“问题学生”。然而,教育的力量在于从未放弃,本文将围绕小轩的案例,深入剖析其成长症结,详述如何以精准的关爱与科学的引导,助其突破困境、实现蜕变,为特殊儿童的教育转化提供有益借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背景概述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轩自幼寄养于农村外婆家,双亲有新家庭后直接断了与小轩的联系,使小轩成为一个“事实孤儿”。其主要抚养人外婆对小轩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多以打骂为主,日常中仅满足小轩的基本温饱需求,无法提供情感支持与精细化教养。小轩常被周围人嘲笑,加上行为不文明,成为大家口中的“反面教材”。在这样的成长环境里,小轩缺失正常的情感关怀与正确引导,形成孤独与自卑的性格,对周围的人与事都缺乏正确的认知,无生活目标,自我认同感非常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情况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情感与心理:用坚硬外壳包裹的软弱无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亲的做法,在小轩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创伤;他人无情的嘲笑,让小轩形成自卑的性格。长期以来,他缺少父母温暖的拥抱,极少听到长辈温柔的话语,“不被喜欢”的自我暗示一直影响着他;他人异样的眼光和指点,使他学会用一层“不在乎”的外壳来伪装自己。他渴望关爱却害怕区别对待,憧憬交往却把握不了分寸,期盼亲情却抵触谈及父母......课堂上,他故意捣乱,老师批评时却不敢与老师对视;与同学发生冲突,眼神里透着凶狠背后却黯然神伤;同学受表扬,他却常说出不合时宜的打击话语,以显示他对荣誉的不在意,但作业上老师写下了“加油”的一页却又保管得整齐干净......我知道,这些看似“强硬”的表现,不过是他矛盾心理的外现,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实际上,我曾看到他偷偷地把同学掉落的橡皮放回原位;在书本上写着的“妈妈”“陪伴”;同学们围着老师说笑时他眼神中流露出与老师同学亲近的渴望,他外表看似坚强,内心却无比脆弱。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行为习惯:从未被教会如何文明有礼地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婆简单粗暴的“打骂式教育”,没有教会小轩基本的生活礼仪,诸如“自觉排队”“相互谦让”“表达谢意”这些再平常不过的行为,他却屡屡受挫。在学校里,他上课常常趴着睡觉,作业本总是皱巴巴的,还随手乱扔垃圾,未能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认知偏差:爱与规则的双重空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小轩的世界里,“被关注”往往意味着指责与嘲笑,每一次与他人相处,几乎都以不开心收场,对关心、友善、谦让等美德缺乏认知,与人交谈总是恶语相向,做事无章,随性而为。这种对爱与规则的认知空白,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左右摇摆,内心充满了矛盾与不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转化举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用“看得见的爱”融化冰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深知,对于小轩来说,“关爱”“自强”这样的说教太过遥远和空洞,唯有给予他实实在在的温暖,才有可能重塑他的认知,构建健康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次深秋了小轩还穿着拖鞋来上学,我把运动鞋递到他手里,对他说:“穿上这双鞋子,你上体育课就能跑得更快了。”课间休息时,我总会制造各种机会和他聊天,“听说你爬树很厉害?树杆光溜溜的你也能爬上去,是吗?”“我下个星期准备教《田家四季歌》,你能不能告诉同学们有哪些农活?种水稻要经过哪些过程?”。通过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互动,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关心和在意。渐渐地,他开始有了转变:学会把桌面整理整齐;上课铃响会安静在坐在桌位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用“被需要的爱”唤醒自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与小轩的相处中,我发现他想象力十分丰富,这无疑成了撬动小轩转化的一个支点。于是,在语文课堂上,我特意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他积极发言,并对他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例如在一次故事续写活动中,他创编的故事充满新意,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夸赞,帮他重拾信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发现他的阳山话说得很溜。于是,我给他一个任务:让他教班上的同学说阳山话,并收集一些精僻的阳山话用语。刚开始,他有点畏缩,声音很小,但教得格外认真。课后有同学追着他问:“明天还能教我们吗?”他微微低头,露出了羞涩的笑容,那笑容自信又温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开设烹饪劳动课程,需要孩子们协同合作,实现买、冼、切、煮等一系列操作。于是,我特意让小轩当组长,还主动递给他菜钱,一脸严肃地说:“我喜欢吃西红柿炒鸡蛋,听说用农村的土鸡蛋炒出来的最好吃了,可我却分不出什么是农村鸡蛋,请你来帮忙”。在接下来的烹饪课上,小轩带领小组同学精心地挑选食材、熟练地切洗蔬菜、淘米煮饭、就连大家束手无策的燃烧柴火灶炒菜,也一一胜任,同学们纷纷为他鼓掌。那一刻,他攥着衣角,耳朵红得像樱桃,眼神里透露出从未有过的自信——原来,自己也能成为被大家认可和需要的人。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用“有边界的爱”教会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深知爱绝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而是要帮助小轩学会如何“文明有序地生活”。为此,我和他一起精心绘制了一张“小目标表格”。表格上温馨地约定:“每天把铅笔削好”“上课举手发言一次”“主动捡起一片垃圾”。每完成一项任务,他就能在表格上贴上一颗贴纸,集满 10 颗,就能兑换一次“老师帮我实现心愿”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个过程中,他难免还是会犯错。我就联合了其他科任老师,商量出对待小轩的特殊政策:允许小轩犯错,鼓励并引导他遵规向学。通过这些方式,让他逐渐明白,规则并非是对他的约束,而是帮助他在充满爱的规则下,慢慢学会如何正确地与人相处,如何更好地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用“联结的爱”织密保护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给小轩营造一个更温暖、更支持的成长环境,我每月联系他的外婆,告诉外婆一些表达爱的方式,只有这样小轩的童年才会越来越好。同时,我背着小轩和全班同学约定:我们一起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小轩成长,班里成立了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的学习小组,提醒他文明友善的礼貌小组、展现他自信的特长小组,还有同学主动请缨和他同桌或结伴上下学,以便随时可以纠正他、提升他。通过大家的帮助,小轩正悄悄地向上向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教育成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教导,小轩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现在的他:作业本虽然还是皱,但极少出现过缺交的情况;课堂上,敢举手发言,尽管声音不大,但眼神中充满了认真和专注;每次测评试卷上的分数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对学习不再敷衍;课间也能和同学们玩到了一起。在校运会上,他为班里同学大声呐喊加油,在终点搀扶同学时,足以让我感受到他真的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县教育局、县科技局举办的“青少年科普宣讲活动”中,他的宣讲作品获得县三等奖。虽然他依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但他焕发出光彩,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曾经的自卑,已在爱的滋养下,变成自信阳光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感悟体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一个孩子向上向善、有进步。回顾小轩的转变,我有以下感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爱是教育的核心,更是疗愈的良药:对于小轩这样经历特殊的孩子,建立关爱、安全的良好师生关系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知识传授、习惯培养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才可能实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看见行为背后的“求救信号”:表面的不良行为往往是内心痛苦、无助的表达。教育者需要具备“透视”能力,不纠缠于行为本身,而是努力理解其背后的情感需求,并给予适时的回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善于找准后进生转变的突破口,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去树立自信,继而将优势迁移到学习中,扶植其多方成长,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务实合作,浸润弥散:创设浸润式的良好环境至关重要。协同科任老师、学生等多方主体共同发力,通过凝聚各方力量构建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后进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逐渐发生转变,这种以环境为依托、多方协同的方式,是助力后进生进步的有效路径。</p>  <p class="ql-block">作者:阳山县第一小学  麦文姬</p><p class="ql-block">编辑:沈学玲 邓金永</p><p class="ql-block">审核:陈新全 张雄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