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被京剧浸润的人生

董成刚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梦想,如果你把这种精神的力量汇入你的生活当中,一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有时候,在你幼小蒙昧的成长阶段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一首歌,一部好的文艺作品的传送,能够融入你的血液当中,那么一定会让你倾注所有的爱,去想,去追, 这样的过程,会在人生的轨迹上留下不灭的根脉。</p> <p class="ql-block">  样板戏是20世纪60至70年代主流的戏剧形式,作为“革命现代京剧”的代表,深刻影响着那个年代的文艺创作。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们成了人们最主要的精神食粮——戏剧以艺术化的手法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塑造成鲜活典型,戏中主人公的机智勇敢、无畏正气,如星光般照亮了平凡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当时被确定为样板戏的作品仅有八部: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我便生长在那个被“八个样板戏”浓墨重彩包围的年代,生活的每一处褶皱里,都藏着它们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喜欢是不需要理由的,戏里戏外都是人生,即使你没有站在舞台上,有了这么多念想, 不如从现在做起,从你生存的环境中汲取那部分营养,补充自己就够了。我从未真正涉足戏剧行业,却实实在在因这“八个样板戏”,让平凡的人生有了一份执着追寻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时恰逢全民大炼钢铁的热潮,而后又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的侵袭。父母总说,那时日子清苦,物质与文化都极度匮乏,五口之家为温饱奔波,日子过得简单而沉重。我们居住的旧院与内蒙古物资学校仅一墙之隔,课间时分,学校的大喇叭总会流淌出现代京剧的经典唱段。听得多了,我竟也跟着学会了,且百听不厌。凭着一股孩童的执拗与韧性,边学边唱间,竟也练就了一副清亮的嗓子。</p> <p class="ql-block">  那时,“八个样板戏”早已成了生活的主旋律。《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剧目在电影院循环放映,夜晚,离家不远的单位院落里常会搭起露天银幕。日子久了,那些唱段便刻进了骨子里,尤其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的主要唱腔,我都能一字不差地学唱。家中那台上海产的“红波”牌半导体收音机,是我最珍视的宝贝。闲暇时它总在我手边,桌前、床前,连睡觉时都要放在枕边。听着郭建光的豪迈、学着杨子荣的苍劲、盼着李玉和的正气……我对京剧的痴迷近乎沉醉。那朗朗上口的唱腔,尾句以长元音收束时的余音缭绕,高亢有力,既催人奋进,又夺人心魄,仿佛给生活注入了一股无形的动力与牵引。</p> <p class="ql-block">  终于有一天,同院的小伙伴告诉我:“内蒙古京剧团在招新学员,你不去试试吗?”还有人说:“我们都考完了!”看着他们雀跃的模样,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第二天,我和同班同学王红一同来到京剧团考场。十二岁的我,头一回面对这样郑重的场合,却也英姿勃发。穿着崭新的衣服站在考官面前,我深吸一口气,唱起了最熟悉的《沙家浜》选段:“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声音清亮高亢,唱罢,老师们都满意地点着头,主考老师对我说:“三天后来看榜吧。”那天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榜单上时,喜悦几乎要从心里溢出来,消息很快传遍了小院,邻里和伙伴们见了我总会笑着夸赞几句。后来的第二次考试,我依然榜上有名。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心像悬在半空,七上八下。可当我和王红一起去取通知书时,迎来的却是一句“你没有被录取”。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措手不及,看着王红难掩的喜悦,我只能默默转过身,任凭眼泪滑落。后来才知道,是“后门”顶替了我的名额。那份寄予了多年的希望,就这样被现实击碎。一样的考试,两样的结局,两种心境的落差,让我第一次尝到了生活的残酷。当京剧演员的梦想破灭了,可它在我心里刻下的烙印,却愈发清晰深刻。</p> <p class="ql-block">  这段历历在目的往事,没有消磨我的意志,反而给了我向上的力量。之后在学校,我加入文艺宣传队,以京剧爱好者的身份登台演出。再次唱起那些熟悉的唱段时,在失落的平衡里寻得了一丝慰藉。参加工作后,每逢单位有演出,我总会再唱几段京剧。没有专业功底,不懂唱腔韵律,却凭着一腔热爱,将这份执着延续下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商品经济飞速发展,市场浪潮裹挟着生活向前,人们渐渐沉迷于网络游戏与微信社交,京剧也慢慢淡出了主流视野。偶尔在街头巷尾听到老人哼几句京剧选段,或是在公园一角遇见票友们吹拉弹唱,心中仍会涌起熟悉的激情与冲动。我始终没有放弃对京剧的热爱,将现代京剧的原版磁带仔细收藏,当作永久的档案。时常拿出来听一听、唱一唱,在熟悉的旋律里找寻过往的痕迹,打捞那份未曾褪色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社区文化活动室里突然传出《沙家浜》郭建光的唱段,我急忙上楼,只见一位老者正神情自若地演唱。作为观众,我静静伫立,品味着那熟悉的声音,依旧那么亲切。与京剧的久别重逢,让万千错过的曾经在心中翻涌,一时心潮澎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或许就是在不断与挚爱告别中前行的。戏剧对我的影响,早已如春雨般渗透生命的每一寸肌理。愿今生能在生活这台戏里,看得真切,活得从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