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个移民都可为“将来的我”设计一幅“自我奋斗”的蓝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刚刚改革开放,广东人、深圳人、温州人起来了,他们腰嚢鼓鼓的走进了上海。</p><p class="ql-block"> 当时坐在拥挤不堪8路电车上的所有上海人望着迅速富了起来的外地人只能发出酸涩的苦笑。</p><p class="ql-block"> 上海人瞪着眼睛看着温州人等,没有紧紧跟随改革开放步伐,有点自惭形秽。</p><p class="ql-block"> 但又没有完全失却自尊。</p><p class="ql-block"> 心想,如果有一天,我们上海人真正站起来,那将是完全另一番情景。当时也许是一种自慰吧,所以当时不妨姑妄听之。</p><p class="ql-block"> 真正使上海腾飞,成为今天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世界级大都市、世界最大的航运港,世界级的邮轮码头、世界级金融中心,世界级制造中心,世界里程最长,最发达的轨道交通中心……,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开发浦东”伟大战略性决策。</p><p class="ql-block"> 虽然上海有松江近千年文化的底蕴,但对1840年后的上海来说,松江黄土地文化对上海几乎没有直接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而直接影响上海文化和文明的是从蓝色太平洋上吹来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崭新理念。</p><p class="ql-block"> 1840年后的上海就和当年刚刚开拓的纽约一样,既然是新兴的移民城市,这里的人没有那么深的城府,这里的市民没有分成那么多的阶层,这里的社会没有那么多的人情世故,对所有外来移民来说,上海“机会均等”。</p><p class="ql-block"> 每个移民都可为“将来的我”设计一幅“自我奋斗”的蓝图。</p><p class="ql-block"> 正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司汤达的《红与黑》、莫泊桑的《俊友》等著作所描绘那时代蓬勃向上的年轻人。</p><p class="ql-block">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句话:“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是年轻人。”</p><p class="ql-block"> 这时的上海滩不乏为了摆脱封建婚姻而出走上海的反封建斗士;为了实现西方民主制度而奋斗的共和战士;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组织工运的革命先驱以及成千上万如同当今的农民工那样为了摆脱贫困而来上海的淘金者。</p> <p class="ql-block">1840年的上海。</p> <p class="ql-block"> 于是,上海成了反封建,追求西方文明年轻人的出海口。</p><p class="ql-block"> 翻开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腐朽的清王朝将1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他们老祖宗栖息地都让割给了俄国,并且永远割让给了俄国。</p><p class="ql-block"> 甲午战争将台湾、琉球割给了日本。</p><p class="ql-block"> 1840年的鸦片战争将香港割给了英国,所以,将上海出租给各国列强不过是小菜一碟。</p><p class="ql-block"> 就如我在上述文章中所写的,上海在京兆文明眼里,上海只是一个长江的出海口,东海之滨的一个小小渔村罢了。</p><p class="ql-block"> 而在列强眼中上海是颗“东方明珠”。</p><p class="ql-block"> 割让后的上海租借实行的是类似于今天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政策。</p><p class="ql-block"> 在租借里,列强们有自己的终审法院,监狱、司法系统,警察,行政管理机构等等。</p><p class="ql-block"> 所以,从1840年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整整100年的半殖民统治,蔚蓝色的太平洋天天吹来东南风(一大批印度人、越南人也来到了上海成了上海滩上洋人的走狗)。</p><p class="ql-block"> 东南风将西方的文化和文明,西方的社会制度等不间断的灌输到居住在租借里的上海人脑海里,从世界观,意思形态,生活习惯上熏陶了整整好几代上海人,形成了上海文明和文化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在租界里,另外还派生出一个专门为洋人服务的阶层。</p><p class="ql-block"> 用阶级分析方法来分析,他们是中国革命主要斗争对象,三座大山的组成部分--买办资产阶级。</p><p class="ql-block"> 这些人是租借政界和商界的精英,通晓各国语言和法律,这些人是构筑上海文化和文明的顶层,银行商店企业职员构成了中产阶层,城市贫民、工人、苦力构成了上海文化文明人员结构的底层。</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上海还成了反封建,追求西方文明年轻人的出海口,一大批留学日本,包括到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都从这里飘洋过海到世界各地,大部分学成归来首选的还是上海。这些人也带来了西方文化文明的理念,为建构上海文化和上海文明添砖加瓦。</p><p class="ql-block"> 但真正从深层次上构筑上海文化和上海文明这个巨大底座的竟然是教会学校!!!</p><p class="ql-block"> 上海在租借建立前,作为农村的上海滩曾经有几所私塾学堂,但实在不足挂齿。</p><p class="ql-block"> 而从1843年至1952年长达一个多世纪众多的教会学校却为上海培养了好几代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这些数量极其庞大精通西方文化和西方文明的人才,几乎涵盖了上海滩的社会精英,成功人士和中产阶级。</p><p class="ql-block"> 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教会学校西方式的正规教育,从信仰、语言、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甚至世界观上都接受西方文明和文化的熏陶。</p><p class="ql-block"> 这些人对上海的文明和文化打下了自小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烙印,所以,当1945年抗战胜利租借收回后强劲的来自西北方向的像沙尘暴般的劲风席卷上海时,他们从骨子里自发抵御来之黄土高原的京兆文化和文明。</p><p class="ql-block"> 而且不仅是他们这一代,哪怕教会学校被赶出上海后,这些受过教会学校熏染得父辈们用自己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教育下一代。</p><p class="ql-block"> 保存了上海的文化和文明,所以,我们的上一代和我们这一代对上海文化和文明有着根深蒂固的感受。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上海人与其他地区人以及我们的下一代新上海人有着明显差异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修改于2025年8月15日花果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前的江南水乡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