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蕉叶琴</p> <p class="ql-block">刘伯温肖像</p> <p class="ql-block">伍止渊道长肖像</p> <p class="ql-block"> 北京白云观收藏着一张刘伯温用过的古琴。出乎意料的是,这把古琴居然曾在澥浦都神殿凑响过。说起此事还得从一位道长聊起。此道长名叫伍止渊,台州黄岩人。生于1896年,亡于1966年,享年70岁。他是近代全真道龙门派的重要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作为全真龙门派第二十四代传人,伍止渊的修道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20岁在宁波佑圣观出家,拜梅宗林为师,法名诚鼎,道号陵源子。1924年,开始在澥浦都神殿任住持,巧的是都神殿旁的雨花庵主持万源师父也是黄岩人。1925年,伍止渊于湖北长春观受戒,获“妙道大师”称号,这一经历使其成为当时道教戒律体系的重要维护者。</p><p class="ql-block"> 伍止渊道长的传承脉络可追溯至龙门派核心谱系,同时又融合了南宗张伯端的内丹思想,形成独特的修炼体系。功法体系:虚实静功:以《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为核心,强调“动静相生”,将传统内丹术简化为可操作的养生方法。呼吸调控:融合中医经络学说,提出“胎息-踵息-龟息”三阶段修炼法,注重通过呼吸调节实现身心平衡。</p><p class="ql-block"> 1929年,伍止渊运用道家内丹功法为肺结核患者治疗,通过“追源学社”系统传授静坐疗法,短期内治愈数十例顽疾,被时人誉为“气功神医”。这种将传统养生术与现代医学结合的尝试,开创了道教参与公共卫生的先例。他以“医道结合”为手段,将道教修炼转化为社会服务,同时通过政治参与维护了宗教的合法地位。其思想与实践至今仍为研究道教现代化、宗教与公共卫生关系等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正如他晚年所言:“道在日用,非避世可得。”这种入世精神,正是全真道在近现代延续生命力的关键所在。</p><p class="ql-block"> 而据澥浦一位老人回忆:“我读小学时,经常见到伍道长在殿内以修补阳伞为业,月白风清之夕,偶尔也能听到他弹的琴声。”而此琴估计就是刘伯温用过的蕉叶琴。此琴腹刻有“大元至正五年,青田伯温氏置”12字。</p><p class="ql-block"> 伍止渊道长晚年返乡,曾任黄岩九峰玄都观住持。历任黄岩县政协委员、人大代表,1961年受邀参加全国道教会议,拒绝留任中国道协职务,选择回归地方弘道,体现了其“入世修行”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50年代。曾在台州工作的杭州市民蒋逸人,在黄岩九峰书院边的九峰玄都观结识伍止渊道长,在他那里得见了一把珍藏的七弦琴。据他回忆“当时道长的居室中有不少书籍,引我注意的是墙上悬挂着盛以布囊的七弦古琴,该琴呈黑色,有光泽,树脂漆,状极古朴。我问他能奏演吗?他说早年他颇通琴艺,而今已长久不弹了。在我的请求之下,他勉为其难地应允了。弹琴之前,他先清理了桌上的杂物,打开木窗,点燃一股线香插在一只铜质香炉上。香炉虽小但颇古朴,好奇之下,发现炉底铸有“大明宣德年制”字样,似为古物。接着他问我希望听什么琴曲,我说就弹《高山流水》或《广陵散》吧。他笑笑先整衣弄襟,梳理发髻,从书架拿下一叠用两块木板加布绳夹着的线装书放在窗前,就开始演奏了。我对音乐也颇懂一些,但他所用的那本琴谱却从未见过,琴谱形同汉字,十分古老。”</p><p class="ql-block"> 蒋逸人说,“他正襟危坐地演奏完毕,问我有何感觉,并说,我若想学可以教我。其实我没有时间学琴,他把琴纳入琴囊时,我审视了这张古琴、见底面的出音孔中有十二个字‘大元至正五年,青田伯温氏置’。我问他,这琴是刘伯温的遗物吗?怎么历时600余年后到你的手上?他说,他的前辈如何得到此琴他不清楚,听说刘伯温本人善弹琴,也能斫琴,他有两把琴,这是其中之一。他的历代前辈都教子弟学琴,临终前把此琴传给琴艺最高的人,传承过多少代他不知,但他是其师门徒中琴艺最高的,所以得到此琴,而他的门徒有男有女,他都试教过,可没有一个人学会,他认为学琴与人的素质及文化修养有关,假使我跟他学成了,此琴就归我所有,我确实没有时间学琴,只能婉谢了。” </p><p class="ql-block"> 回到杭州之后,蒋逸人将此事报告省文管会。随后,省文管会的专家“取走了古琴”,经鉴定,此琴制作于元代,且为刘基所有。可随后发生“文革”等一连串政治运动,其间,蒋先生也曾向省博物馆和省文物局问询,但对方均称“无此物”。“国宝”古琴自此下落不明。</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伍止渊道长后来传给了他的师侄,一位女道姑。该道姑还俗后出嫁,夫妇俩认为古琴是师伯传给他们的,理应由道馆妥为保管,况且北京白云观为道教龙门派祖庭,有“全镇第一丛林”之誉。于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夫妇俩就赶到北京白云观,捐出古琴,此举也成为道教音乐文化传承的一个象征。</p><p class="ql-block"> 而据白云观管委会委员、经乐团团长清阳道人陈理真说,第一次看到那张古琴是在1998年,在白云观东边的一个陈列室。他曾经擦拭过这张古琴,在琴里面还发现有‘刘伯温’等字眼,那是一个蕉叶琴。1999年,整个白云观装修的时候,陈列室被封起来了。从那以后,白云观陈列室的大门始终没有被打开过。钥匙分别藏在白云观和中国道教协会两家单位的手里,重重加锁,该古琴就没有展出过。就连白云观内部的人员也从没见到过。 </p><p class="ql-block"> 据历代琴人录中记载,刘伯温善于琴,曾作琴曲《客窗夜话》,此曲是他功成身退,于篷窗之下,怀今忆古的写照。明代谢琳《太古遗遗音》中也有记载,琴谱《客窗夜话曲序》云:“是曲乃诚意伯刘公伯温所作。运策定鼎,功成身退,希迹赤松之游,悠涣蓬窗之下,日与同志之士怀今忆古,以伤英雄之图王霸业者,皆如是寥寥矣!因作是曲,附之音律,以畅其怀云。”明代吴之振《德音堂琴谱·历代圣贤名录》亦云:诚意伯能琴,有《客窗夜话曲》。</p><p class="ql-block"> 现代琴家沈兴顺在《历代琴器概说》记载:明代造琴之风甚盛,明末《古音正宗》收历代琴式四十四种,其中新增七式:汉绮、正合、梁鸾、清英、雷威万壑松、月瞿仙连珠、刘伯温蕉叶。蕉叶式古琴,琴体造型形似蕉叶,据载为刘基所使用,琴首无凫掌而有一叶柄,琴底仿蕉叶之茎,造型精妙秀美,琴音圆润雅致。因此,古琴形制中的“蕉叶式”,亦称为“刘伯温式”。</p><p class="ql-block"> 刘伯温善于琴在其《郁离子》一书文中也有体现。文中:“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所说的就是:“工之侨得到了一根质地优良的梧桐木,把它削成琴。又按上琴弦,一弹,声音美妙得象金玉的声音一样。他认为这是天下珍贵美妙的乐器,便把它献给朝廷。主管祭祀和乐器的太常官命令高级乐师来鉴别……”虽然这则寓言是刘伯温借工之侨伪造古琴试探世风的机智,讽刺了元末一帮缺乏见识之人好古非今、盲目崇古,以及崇尚虚名不顾真才实学,导致人才埋没的古今悲剧。但从中可看出,刘伯温对古琴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其实从刘伯温的文中也能看出,他不但琴艺出众,还会斫琴。琴、棋、书、画四事是古代不少有修养的读书人所长的,像刘基这样一个读书人,善于琴艺是毋庸置疑的事。故此,这把刘伯温用过的这把“漂泊的古琴”如今静放在北京白云观的陈列室中,无疑是它最好的归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