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峪“二衙”的行政记忆及文化传承

汶水嬴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蒋峪,这座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东南部的历史名镇,自古以“二衙”之称闻名遐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蒋峪的由来涉及多个历史传说和地理因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远古传说,炎帝部落中的姜氏一支曾散居此地,将当地的山沟命名为姜峪,村庄也因之得名“姜峪村”。后因语音演变,“姜”逐渐被讹传为“蒋”,形成了“蒋峪”的名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是蒋峪的名称源于民间的鱼贩故事。古时有兄弟二人以卖鱼为生,因误入沂山仙境,返回后发现鱼已成酱,村民为纪念其奇遇,将村名定为“酱鱼”,后演变为“蒋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据传说,蒋峪“二衙”,范围广阔,南至长城岭,北至烟塚岭,东至马驹岭,西至庙子岭,是朝廷为管理祭祀东镇沂山事务而设立的派出机构,办公点在蒋峪“二衙”。其职能主要是为处理皇帝遣官祭祀的文书事务,皇帝遣官拿着皇帝的介绍信来沂山东镇祭祀时,先要到“二衙”报到,然后上山祭祀,祭祀回来,再到“二衙”签字盖章,证明祭祀事毕,遣官再拿着证据进京回报。彰显了其在古代政治与礼制中的特殊地位。东镇沂山为我国五镇之首,祭祀活动频繁,蒋峪地处鲁中腹地,是连接青州、沂州的交通要道,因此成为这一职能的核心执行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宋时期,姬姓在此立村,因南邻穆陵关,取名“穆陵寨”。金朝为应对南宋威胁及农民起义,于1216年在临朐南部设立穆陵县,治所在蒋峪,与临朐同时作为益都府辖下的军事重镇,存在63年,直至1278年元朝撤销建制,恢复穆陵镇。这段历史使蒋峪成为金元时期鲁中地区的重要政治与军事中心。明代,穆陵关设巡检司,清代巡检署迁至蒋峪,进一步强化了其行政职能。南京到北京,穆陵在当中。穆陵地处南北交通中心,穆陵关是齐南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据考证,明朝以前,蒋峪境内已设有火照铺、黄涧铺、蒋峪铺等驿站,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行政与重要商贸节点,因店铺林立,与南店对称,习称“北店”。北店与南店相距很近,只隔一条河。当地流传俗语:“北店到南店,几去几吃饭。”从明朝实行乡、社制到民国实行区、乡(镇)制,蒋峪一直是社、区、(镇)政府所在地,商号灿若群星,如“恒丰”“顺祥”“祥兴福”“义聚公”“祥增永”“永盛和”“裕丰坊”“共丰益”“同裕泰”“复聚成”“义增和”等等,涉及酒坊、油坊、布匹、当铺、药店、旅店等行当,辐射潍坊、安丘、沂水等地,成为区域商贸中心。张家店、赵家店一直沿续到文革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衙”的文化影响不仅限于行政,更渗透至民间生活。蒋峪大集,农历逢四、九开集,延续千年,被誉为“现实版《清明上河图》”, 是临朐县第九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特色在于融合传统商贸与民俗文化,如壶匠、锔盆锔碗、理发挑子、掌鞋、阴阳八卦等濒临失传的技艺仍存于市集,同时汇集沂山红蘑菇、沂山全羊、地瓜、花生、芋头、贺家洼大棚菜、吕庄双孢菇、兎子肴肉、黄牛府牛肉、牛河糖蒜、冷狗肉热烧酒、花馍、旋饼各种副食等地方特产,展现“千年商埠”的烟火气息。春冠好鹅肝,更是走向世界。年集期间,舞龙舞狮、非遗戏曲等表演更强化了节庆氛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穆陵县城遗址,如穆陵老井等成为考古与旅游的重要资源。尽管遗址因现代建设受损,但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如钓鱼台遗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公社时期,蒋峪派出所和法庭管辖蒋峪、大关、白塔三个公社。2007年蒋峪镇与大关镇合并为沂山镇,2013年沂山镇更名为蒋峪镇,政府驻地从大关迁回蒋峪村,进一步巩固了蒋峪地名的行政职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蒋峪的名称融合了远古部落文化、商贸发展、神话传说及行政区划变迁等多重因素。如今,蒋峪不仅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潍坊市的经济和交通枢纽,长深高速、东宏路、大沂路都经过此地,其千年商埠的历史底蕴仍在大集等传统活动中延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蒋峪镇通过挖掘红色资源,如1939年英勇悲壮的蒋峪抗日战役,1943年在吕庄智擒瞿新生,刘家营村历史文化展馆和“五老”讲解员制度,将历史文物与廉洁文化结合,培养爱国爱家思想,培育乡土认同。同时,汇编民间俗语、谚语,记录农耕智慧与家风故事,使口述传统得以保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蒋峪镇近年来推动“乡愁三部曲”,整合文化能人资源,组织民俗展演,如“出彩蒋峪人”、“一年一村一场戏”、舞狮和非遗市集,打造“赶蒋峪大集,赏花样民俗”的文化活动。通过文旅农商融合,既盘活经济,又吸引游客体验古镇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1年,“古二衙书画艺术馆”在蒋峪镇落成,以书画艺术为媒介,将历史故事融入百姓生活。艺术馆与千年大集相邻,形成“庙堂之高”与“市井之乐”的独特对话,成为展示蒋峪文化底蕴的新窗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二衙”的行政职能到今日的文化符号,蒋峪的变迁映射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历史脉络。如今的蒋峪,正以“二衙”为纽带,将古老传说与现代产业交织,书写着传统与创新共生的新篇章。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