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是作品太多,刷三遍是因为:</p><p class="ql-block">一免费</p><p class="ql-block">二好看</p><p class="ql-block">三看得慢</p><p class="ql-block">四近</p><p class="ql-block">展览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一路林荫道,骑着小电车突突突,三拐两拐就到了,纳凉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对潘玉良所知甚少。</p><p class="ql-block">大略知道她出身贫寒,曾被卖到青楼,后与时任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成婚、学画。至于她的学艺经历,技法流派,师出何门,巴黎生活等等都一无所知,当年巩俐演的《画魂》,也没看过。</p> <p class="ql-block">不过这样也好,白纸一张,不受限制,可以单纯从作品本身说说自己观感。</p> <p class="ql-block">展览比较集中展现了潘玉良创作面貌。79幅作品,分“油画”“彩墨”“白描”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先说油画。</p><p class="ql-block">感觉就是人物有故事,造型和色彩都很别致。</p> <p class="ql-block">《合手书自画像》</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用在展览宣传海报上。</p><p class="ql-block">说心里话,乍一看,人物并不美,但仔细看人物表情,平静、漠然,丝毫看不出内心波澜。既没有女性的柔美忧愁,也看不出自信刚毅,一句话: 无表情。</p><p class="ql-block">这就耐品了。</p><p class="ql-block">想想也是,作为那个时代最早走出国门学习西画的女性,潘玉良既不去证明自己什么,也不去取悦谁。仿佛说,我就是我,我就是这个样子。</p><p class="ql-block">骨子里透着独立,自我。</p> <p class="ql-block">和真实的潘玉良很像。</p> <p class="ql-block">身旁有观众对同伴提醒,自画像内衬有白色背心,外是旗袍。</p><p class="ql-block">仔细一看,果然。</p><p class="ql-block">背心和旗袍,现代和传统。西方技法和中国传统融于一身,也许正是潘玉良画作“中西合璧”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坐着的女子》</p><p class="ql-block">从女子左手扶椅动作看,应该是刚刚坐定,需要手扶一下,然后若有所思望向远方。</p><p class="ql-block">远方有什么?奔跑的孩子?送信来的邮差?影影绰绰的行人?</p><p class="ql-block">都给人留下了无尽想象空间。栅栏、原野、树木,画面笼罩着一派安然、宁静。</p><p class="ql-block">沉默是最大的宁静。</p><p class="ql-block">记得一本书里写到,早期生活在原始森林的印第安人,族人们晚上守着篝火,默默不吭,只有噼里啪啦篝火声。他们最享受的就是这种宁静时刻。</p><p class="ql-block">我在这幅画里找到了这种感觉。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窗前的女子》。</p><p class="ql-block">从女子发饰、衣物和室内陈设看,应该是一个家境优裕的女性。从手姿看,应该是已经安然坐定,但面容里有一层淡淡的忧伤。从椅子摆放方向看,她应该是侧面坐着。忍不住猜想:</p><p class="ql-block">是自己家闲坐,还是朋友家做客?为什么坐到窗前?为什么正面坐着,是小憩、等候,还是有什么心事要诉说。</p> <p class="ql-block">更妙的是,作品以绿色调为主,除了花瓶,台布和衣服以绿色调打底,女子的面容,脖颈,都以绿色晕染。甚至手臂和头发也笼着一层淡淡的绿。</p><p class="ql-block">红绿的冷暖色调如此运用,太少见了。但又处理得如此和谐。</p><p class="ql-block">特意站远看,感觉女子面容和脖颈上的绿色,和皮肤原本的暖色融合得自然舒服,更凸显了女子的清丽脱俗,甚至有点神秘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这两幅作品排在一起,有一种独属于女性的恬淡之美。</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的潘玉良生平年表显示,她从1937年到1977年去世,应该是一直生活在巴黎,创作明显受到了西方画派影响。</p> <p class="ql-block">《草坪小憩》可能是致敬马奈《草地上的午餐》。红绿色调搭配得美,人物形体和面容没有细细雕琢,只是快速的笔触勾勒,显然是印象派的画法。</p> <p class="ql-block">这处若隐若现的光影,给密密林间留了空隙,也给整个画面留一个“气口”,似乎有空气和风流过,不至于沉闷。</p> <p class="ql-block">马奈《草地上的午餐》以写实手法挑战了当时主流艺术规范,把裸女与衣冠楚楚的绅士置于自然环境中,打破了传统艺术对女性形象的束缚(只有希腊罗马神话里的女神才能裸体)在1863年巴黎沙龙展出时引发激烈争议,最终被拒展,却促使一批年轻画家聚集形成“印象派”群体 ,成为现代艺术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窗前女人体》</p><p class="ql-block">神似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p> <p class="ql-block">乔尔乔内的维纳斯,姿态舒展优美,肌肤细腻丰腴,是文艺复兴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古典美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而潘玉良画笔下的这位女性,身体架构更像男性,孔武有力,充满力量感。特别是粗壮的大腿,肌肉饱满。乔尔乔内笔下女神的纤纤玉足,在她笔下成了关节突出、肌纹粗粝的大脚,和米开朗基罗绘画、雕塑中的男子人体神似。</p> <p class="ql-block">人物脖颈处、双乳和身体轮廓的光影,还是用绿色勾勒出来,质感非常美妙。</p> <p class="ql-block">这种美妙的质感,只有站在画作前才能体会到。</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创作的《创世纪》壁画中的《创造亚当》,是文艺复兴时期宗教艺术的巅峰之作。 </p> <p class="ql-block">亚当的形象以健壮的体态和坚定的意志力著称,上帝即将点燃他的生命之光。展现了老米对人体解剖学的精准把握和艺术表现力。 </p><p class="ql-block">而潘玉良对女性力量之美的描绘,也显示了其对人体结构的驾驭,这可能和她学习雕塑的经历有关。</p> <p class="ql-block">《郊外的秋色》</p><p class="ql-block">典型的印象派画法,快速的笔触,大致的轮廓,试图留住光影变化。</p> <p class="ql-block">看笔触,看细节。</p><p class="ql-block">感觉到云朵涌动,风吹动,色彩流动,草木摇动。特别是草地的光影交织,很美。</p> <p class="ql-block">联想到莫奈《撑阳伞的女人》。</p><p class="ql-block">莫奈的妻子卡蜜儿和儿子简在夏日微风中吹风漫步。随风飘逸的裙摆、遮挡阳光的倾斜阳伞,莫奈用快速笔触与清爽色调,捕捉了眼前的画面,即使看不清人物的脸部细节,也能感受到明亮温馨的氛围。</p><p class="ql-block">印象派画作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教堂》</p><p class="ql-block">最小的一幅作品。15×21CM。</p><p class="ql-block">也是我最喜欢的。</p> <p class="ql-block">小小一个方空间。</p><p class="ql-block">天空、教堂、树木、小路,空间处理特别精当,色彩变化异常丰富,每个色块都画得非常精致。</p><p class="ql-block">特别是教堂顶部明亮的光影,教堂门前暗暗的光影,都画得特别细致,色彩把握得极好(如图标识)</p><p class="ql-block">可以想象作者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心思多么静谧,在这小小的空间,做得多么用心。</p><p class="ql-block">喜欢。</p> <p class="ql-block">来看这一组静物画。</p> <p class="ql-block">色彩异常艳丽,绚烂。应该是受野兽派马蒂斯影响,但感觉配色更高级。</p><p class="ql-block">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来一组野兽派马蒂斯的作品,对比感受一下。</p> <p class="ql-block">色彩艳丽饱满,撞色爆炸,极富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彩墨作品。</p><p class="ql-block">汲取西画背景烘染和后印象派点彩手法,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与西画的实体质感融为一体,极富独创性。</p> <p class="ql-block">西画古典主义画派的女人体,多为充满爱欲与美感的丰满女性,肌肤质感细腻,中性偏冷色调,高贵、恬静。</p><p class="ql-block">就像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的《瓦平松的浴女》(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p> <p class="ql-block">还有安格尔的这幅《大宫女》,有古希腊雕塑般的美,略显夸张拉长的背部,光影细腻,美艳绝伦。</p> <p class="ql-block">还有这幅。</p><p class="ql-block">人物形态都是通过光影变化和色彩的微妙晕染刻画,突出了画作的实体质感。</p> <p class="ql-block">而潘玉良笔下的女人体,形态完全用中国毛笔勾勒出来。</p><p class="ql-block">床铺轮廓、床幔的装饰图案,也都是通过毛笔勾勒。</p><p class="ql-block">这种实体感,别有情味,感觉更有生命气息,接地气。</p> <p class="ql-block">女性形象更为轻松、随意,感觉更生活化,更可亲。兼具中国女性的柔美和力量感。</p> <p class="ql-block">中国毛笔原来具有如此迷人的表现力。</p><p class="ql-block">元初书法家、画家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理论,强调书法与绘画在笔法、用墨等技巧上的共通性。</p><p class="ql-block">在潘玉良画作中,中国笔墨的魅力如此独特美妙。</p> <p class="ql-block">野兽派画作的色彩和线条狂放、野性。</p><p class="ql-block">代表人物马蒂斯著名作品《舞蹈》。五个携手转圈、疯狂舞蹈的女性人体没有具体细节,却洋溢无拘无束,宣泄生命激情和活力的动感。</p> <p class="ql-block">这幅《拿掉面具的女人群体》和马蒂斯的《舞蹈》神似。这些女人摘掉面具,挣脱束缚,尽情舞动身体,释放自己,也同样洋溢着生命活力。</p><p class="ql-block">画幅不大,却很打动人。</p> <p class="ql-block">潘玉良的白描作品,具有同样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精练的线条,准确的造型和中国书法的笔致,表现了人体的柔和与自在,力量与韵味。</p> <p class="ql-block">这幅白描女人体,饱满而充满力量感,背部线条和柔顺的绸巾,却又平添了柔和、妩媚。</p> <p class="ql-block">注意到一个细节,潘玉良签名中的“良”,笔画拉得足足长。</p> <p class="ql-block">几乎每一个“良”字,最后一笔都是很长很长。</p><p class="ql-block">太有个性了。</p> <p class="ql-block">《侧卧女人体》。</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中,有陈独秀的蝇头小楷题跋。</p> <p class="ql-block">"余识玉良女士二十年矣,日见其进,未见其止。近所作油画已入纵横自如之境,非复以运笔配色见长矣。今见此新白描体,知其进犹未已也。独秀"。</p><p class="ql-block">陈独秀可以说是潘玉良的贵人,当年就是他提议潘赞化送潘玉良学习绘画,并做了两人的证婚人。</p><p class="ql-block">依靠陈独秀的支持,潘玉良才得以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p><p class="ql-block">私人已逝。</p><p class="ql-block">看着陈独秀娟秀的字体和印章,心有感叹。</p> <p class="ql-block">而潘玉良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于1937年(时年42岁)离开中国,再度去往法国,至1977年在法国去世,和潘赞化未再相见。</p> <p class="ql-block">潘玉良是中国近代女画家中最早走出国门学习西画,且卓有成就的女性。从扬州、上海到巴黎,是潘玉良主要的人生轨迹。</p> <p class="ql-block">1928年潘玉良学成回国,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并在国内任教,往来于沪宁。1937年再次赴法后,参加并举办多次画展,当选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长,获诸多荣誉。</p> <p class="ql-block">徐悲鸿曾言,“中国不过三个画家,其中一个便是潘玉良”</p> <p class="ql-block">潘玉良的艺术成就固然突出,不过展墙上这句“我的一生,是中国女人为爱和理念争取女人自信的一生——潘玉良”更为打动人。</p> <p class="ql-block">因为曾经的青楼经历,在求学求艺的路上,她曾受到很多磨难和羞辱。但她不因别人的眼光,不因别人的标准而改变自己,始终坚信自己所信,始终走自己认定的道路。</p><p class="ql-block">因为不管世人的标准如何评判我们,在上帝眼中,我们都是独特的,我们都有自己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位不屈服成见、不屈服命运、不屈服于权威的女性,不管在异国他乡受过多少磨难,承受多少孤寂,最终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的心意,度过了自己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画作前伫立的你们,是被什么打动了?</p><p class="ql-block">你们的神情,也打动了我。</p><p class="ql-block">而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次被打动,何尝不是生活给我们的礼物呢。</p><p class="ql-block">8月24日闭展。心动的朋友抓紧去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