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生路——父亲自传连载一

文宏宾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作者:文育林</p> <p class="ql-block">一、幼  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逃难到渑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3年春,日军再次占领了垣曲县城,威逼利诱在当地很有威望的大伯父文联捷出任伪县长。大伯父不答应,又不敢硬抗,只好带着全家外出逃难。</p><p class="ql-block"> 垣曲文家是全县有名的大家旺族,特别是我们这一支,是明朝平反奸相刘瑾冤狱有功而名垂青史的清官廉吏文皓文御史的后代,家族人丁一直很兴旺。大伯父文联捷是高小毕业生,文才出众,曾在国民党县政府当科长。大伯父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早年都加入了共产党,参加了抗日队伍。1938年初,垣曲县城首次被日军攻陷。几个月后,朱德、彭德怀率领的八路军配合国民党阎锡山部对日作战,并在7月17日收复垣曲县城,日军退守皋落镇。其后,垣曲县城就成为我军和日军反复争夺的拉锯地带。如今,再次占领垣曲县城的日本人逼迫大伯父当伪县长,他自然不会答应。因此,大伯当晚带着全家渡过黄河,逃往对岸的河南省渑池县城避难。当时垣曲逃往渑池县避难的百姓很多,大都没吃没喝没地方住。在渑池当县长的席秉章是大伯父和父亲的亲表叔,他出钱在渑池县城开了舍饭棚,安排父亲在舍饭棚做饭,难民们这才有了饭吃,勉强在他乡度日。</p><p class="ql-block"> 当年农历六月二十七中午,母亲在渑池县城生下我,起名文豫林。我大伯的儿子叫文岳林,参加革命后改名文如,是父亲从小背着抱着带大的,我的名字就是随着堂哥起的。</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大约两个多月后,垣曲难民陆续返乡,父母不想再回垣曲。父亲名叫文凯捷,在三个弟兄中排行老三。因为我的爷爷奶奶去世很早,父亲年岁很小就失去了父母,从小到大一直跟着哥嫂生活。如今成家有了孩子,父亲就不愿意继续同哥嫂一起过。于是,父亲找到表叔席秉章,说想在渑池县城找个工作。表叔很同情父亲的遭遇,却不同意他留在渑池,而是给父亲另谋了一条出路。表叔好心地对父亲解释说:“渑池局势不稳定,日本人说打就打过来了,留在这里不好。我有个朋友在陕西朝邑当县长,那里没有日本人,不打仗。我给你带封信,你去朝邑找他,我叫他给你在当地安排个工作。”</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父母带上表叔的信,抱着襁褓中只有两个多月的我离开渑池,来到了陕西省朝邑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