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行七:杨家岭,感悟红色风华

往后余生

<p class="ql-block">  8月9日下午,我们踏上了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土地——延安杨家岭。刚踏入杨家岭,微风裹挟着陕北大地独有的质朴气息拂面而来,瞬间将我拉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央大礼堂。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外观质朴无华,却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步入礼堂,木质的桌椅整齐排列,主席台庄重肃穆,墙壁上悬挂的旧照片和标语,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p> <p class="ql-block">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站在这片会场,仿佛能看到代表们激情澎湃地讨论,听到他们坚定有力的话语,那是对光明未来的憧憬,是为理想信念拼搏的呐喊。</p> <p class="ql-block">  怀着敬仰之情,我前往毛泽东旧居。一排半窑半屋式的窑洞,虽简陋却充满温情。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居住了近五年,写下《新民主主义论》《整顿党的作风》等光辉著作。走进窑洞,狭小的空间里,一张旧书桌、一把木椅、一盏油灯,简单至极。书桌摆放着泛黄的书籍,仿佛能看到毛泽东同志在昏暗的灯光下,伏案疾书,为中国革命的理论建设倾注心血,思索着民族解放的道路。旧居院子外,有一块菜地,那是毛泽东同志当年亲手耕种的。菜地不大,却见证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在杨家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的旧居也错落分布在山坡上。这些窑洞,无一不陈设简朴,却承载着革命先辈们为国家、为民族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不畏艰难,日夜操劳。</p> <p class="ql-block">  走出大礼堂,不远处便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那座因独特造型被称为“飞机楼”的建筑。小楼静静地矗立在绿树丛中,岁月并未掩盖它的光辉。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在这里召开,毛泽东同志发表重要讲话,为文艺工作者指明方向,让文艺真正成为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想象着当年文艺界的先辈们汇聚于此,共同探索文艺发展的道路,心中满是对他们的敬佩。</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杨家岭,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历史的痕迹,每一处旧址都在讲述着动人的革命故事。这里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奢靡的陈设,有的只是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站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深刻感受到,正是这些革命先辈们的无私付出和英勇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延安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