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画(十三)——之小画篇

Anna

<p class="ql-block">三年墨韵:习画之悟与得</p><p class="ql-block"> 在新学年来临之前,我为自己的三年习画历程做个小结,记录自己学习国画的悟与得,是为日后的继续努力。回想三年前第一次执笔时的生涩犹豫,到如今能稍许从容地铺陈胸臆,这一程丹青之旅,不仅是对笔法墨法的探索,更是心灵与古老东方智慧切切对话的心路历程。</p><p class="ql-block">(以下小画是我这一学期来闲暇之余的习作收集于此)</p> <p class="ql-block">  一、 从零开始,跟着老师一笔一划临摹教材。至今已制作美篇《学国画》13篇,共汇集我的画作约 770 幅,离一千幅的小目标已越来越近了。从梅兰竹菊起步,细究花鸟虫草的结构程式,细品笔墨宣纸的蕴意特性,仿佛推开了一扇扇雕花木窗,窥见古人的宇宙观与生命态度。梅之孤傲、兰之清幽、竹之劲节、菊之隐逸,非仅草木形态,实为君子品格诗意凝铸。画中题跋、钤印,更牵引我去认识诗词、书法、金石之神秘,方知国画从来不是孤峰耸立,而是中华文化层峦叠嶂中的一脉奇秀。</p> <p class="ql-block">  二、 技法锤炼,则是磨砺心性与眼手相融的道场。三年间,我深切体味“骨法用笔”之难。中锋行笔欲求其“圆、厚、留”适度,需屏息凝神,腕底之力如抽丝剥茧,稍有不慎则线条浮滑轻飘。墨与水交融碰撞形成的“焦、浓、重、淡、清”之墨色须在瞬息间精准捕捉其氤氲变幻。布局章法,讲究“计白当黑”,留白处亦是呼吸处,是天地,是余韵。每一次临摹练习或构图创造,都是对自己观察力、控制力与审美判断的反复淬炼。笔墨与宣纸的交融让人感受到手腕之力的较量,迫使你去安抚那颗不安的心,学会放下浮躁在“轻”与“重”, “慢”与“静”中,感知万物细微的律动。</p> <p class="ql-block">  三、 尤为珍贵的是国画成为我心灵栖居的桃源。尘世喧嚣扰攘,唯铺纸研墨之际,心神得以安顿。烦闷郁结时,纵笔挥洒杨柳飞燕,胸中块垒随之疏解;宁静喜悦时,细细勾勒芙蓉翠鸟,红花绿叶迎风摇曳,清新之气自然流泻笔端。其写意精神,更赋予我广阔的自由表达空间,不必拘泥于光影的绝对真实,重在以心驭笔,捕捉物象之神韵。一片淋漓泼墨的春江水暖,可寄托壮阔襟怀;几笔疏淡简远的苍鹰青松,亦能诉说生命的苍凉与坚韧。墨色浓淡干湿间,竟如人生百味,可尽情倾诉而不必言明。</p> &nbsp; &nbsp; &nbsp; &nbsp; <p class="ql-block">  四、这三年,国画予我的滋养远超技艺本身:它是传承的微光。让我得以触摸并传递那份流淌几千年的东方美学基因。它是心手的熔炉。在无数次失败与修正中,磨去浮躁,涵养耐心与定力。它是情感的舟筏。提供一方自由挥洒的天地,使喜怒哀乐皆可化为纸上云烟。它是内观的明镜。教会我在留白处见天地,于简淡中悟深远,以更从容澄澈的目光看待生活万象。</p> <p class="ql-block">  五、 笔锋落处,墨痕即是心迹。三年学画,所获非仅纸上风景,更是在这方寸素宣之间,觅得一份与古人对话的悠然,一种安顿心灵的自在,以及一份对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美的敬意。墨池水浅,前路修远,令我心中那份对水墨天地的热爱与敬畏,已如墨色入纸,历久弥深,成为生命底色的重要一笔,岁月留痕可见光阴在纸墨间的悄然沉淀!</p> <p class="ql-block">  六、 国画学习是一场持续的修行。既有技法的攀登,也有心性的涵养,我收获的远不止是纸上的风景,更是内在的丰盈与澄澈。那份“与古人对话的悠然”和“安顿心灵的自在”,正是传统文化赋予我穿越时空的珍贵礼物。能在丹青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与意义是我余生的一大幸事!我将继续执笔前行,在墨色氤氲间,不断去探索更广阔的心灵天地和更深邃的文化之美。墨海无涯,乐在其中,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进步与成果!</p> 感谢您能看到此处!祝您诸事顺遂!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