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常说,细微之处见精神。人们认识知青这个群体,也是透过知青们一桩桩、一件件生活小事看到他们的精神世界、精神风貌的。他们的正义,他们的果敢,他们的辛劳,他们的进取,他们的奋斗,未必轰轰烈烈,但却可歌可泣。因为他们把自己青春最宝贵的时光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农村这块贫瘠的土地,献给了祖国建设的征程中。</p><p class="ql-block"> 白云朵朵,那是知青洁白无瑕的心地, 麦浪滚滚那是知青青春的激情在激荡。广阔的大地啊,那是知青大度坦荡的胸怀。一望无际的蓝天。放飞着我们知青的憧憬和理想。</p> <p class="ql-block"> 下乡时头年生活真艰苦,主食全部是高粱米、玉米面,副食缺少蔬菜,不下饭。每次回家大都从家里带炸酱和家做小咸菜,还能多下饭。大家把咸菜炸酱彼此交流品尝,我妈炸的肉酱和咸菜好吃极了,大伙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每顿饭都纷纷要求再尝尝,所以老早我的炸酱和咸菜就光了,只好由同学捎信又带来两瓶。</p> <p class="ql-block"> 刚下乡有些村民对我们有成见,看到我们每天刷牙年轻社员说我们是“棍刮”,看到女知青涂抹雪花膏保护皮肤讽刺说是“臭美”,横挑鼻子竖挑眼。我们不动怒,不急眼,慢慢给他们讲防护牙齿及皮肤的道理,不久村里的年轻人也开始刷牙和抹雪花膏了。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同时,我们也给农村带来了新气象!</p> <p class="ql-block"> 下乡时我们才十六七岁,艰苦的劳动对我们知青是一场锻炼和考验。面对从来没有的“春天抢种忙,夏天烈日苦,秋天累断腰”的超常劳动量,我们迎难而上,没有退却,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男同学帮女同学,体力好的同学帮体力差的同学,彼此照应,携手走过最艰难的时期。每当回忆起来,大家的心里都暖暖的。</p> <p class="ql-block"> 下乡时我们遇到很多困难,也吃了不少苦。但是我们乐中作乐,自得其乐,紧张劳动之余自己找乐。青年点前面是一马平川的草垫子,适合踢球,这也是我们在校时最青睐的运动。点长海州大哥从村小学借来足球,大家乐得心花怒放,每天收工回来都要分成两队厮杀一场,跑得浑身大汗淋漓,忘却了劳动后的疲惫!</p> <p class="ql-block"> 下乡时村里小学有个篮球场,成为我们劳动之余运动的场地。邻队是我校高中学哥,学哥中有两人还是当年校队的主力队员,球技很棒。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属于球场上的“土八路”,横冲硬撞,学哥常谦让几分,所以有时打个平手,我们也兴奋不已。学哥们很关爱我们,球场上常鼓励我们,引领我们共度时艰。</p> <p class="ql-block"> 下乡时我们点最有活力,在校时的音乐高手都在我们点,识谱领唱的舒伟,拉二胡的海州,弹吉他的宇英,男高音的建华,构成了我们强烈的音乐文化氛围。每当收工回来我们就聚集在一起,弹拉二唱,快乐无比!舒伟会好多“山楂树”这类前苏联老歌曲,他细心的教唱,我们认真的学习,歌声驱散了劳动后的疲惫!</p> <p class="ql-block"> 72年始,知青随着回城的、归户的、当兵的走了,青年点里日趋冷清,只剩下了八个人。孤寂忧虑的情绪笼罩着大家,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情愫重新燃起,胖墩由于想当兵的洪亮竟然哭了两次。还是点长海州有办法,他组织留下来的人组成知青歌咏队,每天坚持晚饭后唱红歌,唱走了忧愁,唱来了欢笑,唱稳了人心。</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农村时,当地青年常到我们青年点,有的向我们借书阅览,有的求我们答疑解惑,共同的劳动生活使得我们成为好朋友,知青的胸怀和信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四十年聚会时我们回乡才知道当年与我们走得近的妇女队长当了乡党委书记,常帮我们干活的小福子当了副乡长,非常感谢我们当年对他们的引领。</p> <p class="ql-block"> 回首往事,我常常想起黑山秋收季节大地中,那一行行笔直竖立的红高粱,像一排排知青挺起脊梁肃然站立;颗粒饱满的红高粱穗在秋日阳光映照下一片彤红,丰收美景,煞是好看。历经春种时的风沙漫天,夏锄时的烈日当头,秋收时的萧瑟秋风,寒冬时的冰天雪地,风风雨雨中我们无所畏惧,泰然走过。伴随着庄稼的日照雨润,日渐成熟,知青也在艰难跋涉的历练中慢慢成熟起来。历经磨难,矢志不移,迎难而上,百炼成钢。当年的知青回城后都成为祖国建设各个岗位的精英和骨干,我们依旧发挥当年知青不怕苦不怕累,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把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国家改革和建设的进军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