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6️⃣站 洪堡论坛(Humboldt Forum im Berliner Schloss)</p><p class="ql-block">洪堡论坛位于柏林市中心的博物馆岛,与柏林大教堂一街之隔。洪堡论坛所在建筑是柏林城市宫,曾是普鲁士王国的王宫和德意志帝国的皇宫。二战后城市宫被民主德国拆除,原址上新建了共和国宫。两德统一后,2002年联邦议会通过决议拆除共和国宫、重建城市宫,作为洪堡论坛的场地。</p> <p class="ql-block">洪堡论坛的建筑风格是重建的巴洛克风格和新建的现代风格的结合。北、南、西三面是重建的巴洛克式外立面,颜色为明亮的淡黄色,东面位于施普雷河岸边则是现代风格的平滑外立面。</p> <p class="ql-block">洪堡论坛被誉为德国的“大英博物馆”,今日有幸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从主入口进入后,是一个挑高35米、以玻璃为顶的现代大厅。穿过大厅,到达施吕特庭院(SCHLÜTER COURTYARD),视野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内部空间根据不同功能主要设计分布在4个楼层:一层是公共区域,二层是为柏林博物馆和洪堡大学服务的特殊展览区域,三层和四层是民俗博物馆和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展厅、研究室和修复实验室。拥有超过8500平方米的大型常设展,展出近万件来自非洲、亚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展品,让观众能欣赏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设施简捷舒适</p> <p class="ql-block">非洲馆是常设展,展品主要来自曾是德国殖民地的国家(纳米比亚、坦桑尼亚、多哥、喀麦隆等)以及非洲其他地区国家。</p><p class="ql-block">我们重点参观了纳米比亚展区。纳米比亚曾是德属西南非,有众多反映当地文化的文物展出,如原始的狩猎工具、独特的民族服饰等,展现了纳米比亚早期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洪堡论坛的亚洲馆也收藏了许多中国展品,其中来自中国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壁画,是珍贵的佛教艺术遗产。</p><p class="ql-block">1902年至1914年间,德国柏林民族博物馆组织的“普鲁士皇家吐鲁番探险队”四次进入中国新疆对克孜尔石窟进行疯狂掠夺,揭取壁画面积近500平方米,出自近50个洞窟,涵盖了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珍贵作品,是克孜尔石窟艺术的精华。这些壁画被运到德国后,部分在二战中损毁,其余主要收藏于洪堡论坛。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入亚洲馆,没有见到那些遗失在这里的国宝,实在遗憾!从网上下载几张照片收录在此。</p> <p class="ql-block">一层礼品商店</p> <p class="ql-block">施吕特庭院</p> <p class="ql-block">还有点时间,匆匆看一眼美洲馆。</p> <p class="ql-block">离开洪堡论坛,路过美国🇺🇸驻德国🇩🇪大使馆,逮到了第五只!</p><p class="ql-block">这只巴迪熊代表美国,是2002年“联合巴迪熊”(United Buddy Bears)艺术项目的作品之一 ,模仿自由女神像的独特造型,尽管样子有点憨,却让人过目不忘😉。</p> <p class="ql-block">苏维埃战争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睡到太阳晒屁股啦😂</p> <p class="ql-block">清晨,水边欢乐嬉戏的一群小鸭子🤩。</p> <p class="ql-block">哈,黑白分明!</p> <p class="ql-block">经过柏林最著名的选帝侯商业大街,这里汇集了世界顶级奢侈品牌的门店。</p> <p class="ql-block">在威廉皇帝纪念教堂的老照片前驻足观看</p> <p class="ql-block">近在眼前了</p> <p class="ql-block">第7️⃣站 威廉皇帝纪念教堂</p> <p class="ql-block">1888年,威廉二世登上德意志帝国皇位,他大力推行世界政策,疯狂扩充海军,四处扩张殖民地 ,这将德国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随着一战的失败,德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革命浪潮席卷全国。1918年11月,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逃亡荷兰,霍亨索伦王朝统治结束,德意志帝国覆灭 ,此后德国建立起共和政体——魏玛共和国。</p> <p class="ql-block">威廉二世(末代德皇)在位期间,为纪念其祖父、德意志帝国的第一个皇帝威廉一世,下令建造此教堂,于1891年3月22日奠基,1895年9月1日落成。</p> <p class="ql-block">教堂由弗兰茨·施韦希特设计,采用新罗马式风格,带有哥特式元素,有5座特色钟楼,主钟楼高113米,曾是柏林最高建筑,不对称的走道和凝灰岩的外墙等细节继承了莱茵兰地区教堂特点。</p> <p class="ql-block">二战期间1943年11月,教堂在盟军轰炸中被严重损毁,主塔顶部断裂,教堂大厅部分坍塌。战后,人们起先想新建一座亮丽的教堂,设计师埃贡·艾尔曼计划拆除残骸建现代新教堂,但遭柏林市民反对。最终双方妥协,68米高的旧教堂钟楼残骸得以保留,周围依照艾尔曼的方案建造新建筑。</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装修极为精致,前厅由马赛克艺术作品装饰,下方有供霍亨索伦王朝皇室成员礼拜的十字架,纪念大厅内有阿道夫·布吕特于1906年完成的画作,展现普法战争。</p> <p class="ql-block">1961年建成的新教堂由埃贡·艾尔曼设计,包括八边形的教堂中殿、六边形的钟楼、四边形的礼拜堂以及前厅,使用了2.1万枚彩色玻璃花窗,阳光照射下呈现蓝色,营造出星空般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地面的彩色波点极具现代感</p> <p class="ql-block">通向老教堂的露天地面与之形成了对比与呼应</p> <p class="ql-block">正午12点,钟声响起。</p> <p class="ql-block">破旧残塔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完美展现了战争与和平、毁灭与重生的历史哲学主题,时刻警示着人们铭记战争伤痛,珍爱和平。</p> <p class="ql-block">再次途经波茨坦广场的星光大道</p> <p class="ql-block">波茨坦广场附近的柏林天际线热气球,是世界上最大的热气球之一,坐落在靠近查理检查站的威廉大街上。它通过固定绳索可上升至高空150米处,游客可乘坐热气球俯瞰柏林天际线,最多可容纳30人。</p> <p class="ql-block">第8️⃣站 查理检查站</p> <p class="ql-block">去年脚步匆匆,今年终于来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查理检查站(Checkpoint Charlie)位于柏林弗里德里希大街和齐默街的交汇处,是冷战时期东西柏林之间的重要边境检查站。在1961年至1990年间,它是盟军军人进出东西柏林的唯一通道,也是外国人穿越东西柏林的主要途径。</p><p class="ql-block">1961年10月27日,美苏坦克在查理检查站相向对峙,持续了约16个小时,最终通过谈判解决了危机,此次对峙成为了冷战中的重要事件。</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查理检查站是1990年后重建的复制品,现场有沙袋、美国国旗和士兵肖像等,再现了当年的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这里保留着一小段柏林墙</p> <p class="ql-block">右侧照片是柏林墙拆除后,工人正在柏林墙原址地基上铺设石头。</p> <p class="ql-block">就是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p> <p class="ql-block">这张<span style="font-size:18px;">穿越柏林墙的照片</span>获普利策大奖,记录的是1961年东德士兵康拉德·舒曼跨越柏林墙的瞬间。</p><p class="ql-block">1961年8月13日,柏林墙开始修建,用以隔绝东西柏林,阻止东德人逃往西德。8月15日,在柏林墙修建的第三天,19岁的东德士兵康拉德·舒曼被派往贝瑙尔大街和鲁平大街拐角处站岗。当时此处部分区域已铺设水泥板,还有铁丝网阻拦。舒曼在经过思想斗争后,奋力助跑,跳过了铁丝网,奔向了西柏林。这一画面被20岁的摄影师彼得·莱宾(Peter Leibing)及时捕捉,照片在几个小时后就登上德国《图片报》头版,之后传遍全世界。舒曼成为第一个公开跃过柏林墙的东德士兵,这张照片也成为冷战的标志性画面,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在舒曼成功跨越后,又有多名卫兵效仿跳过铁丝网。而在柏林墙存在的近30年里,约200人在试图穿越时丧生。</p><p class="ql-block">舒曼后来定居西德,两德统一后,他曾受邀参加访谈会分享感受。但他始终无法摆脱深深的孤独与内疚,因为他的家人被留在东德承受着严密监控和压力,这种内疚与思乡折磨煎熬着他,1998年长期受抑郁症困扰的他在家附近树林自缢身亡。</p> <p class="ql-block">他所承受的伤痛与代价,早已镌刻在这段历史的墙体之中。</p> <p class="ql-block">在查理检查站的纪念品商店,我买下了这张记录历史瞬间的名信片。</p> <p class="ql-block">又意外收到了陈立老师送我的冰箱贴,立体造型,生动逼真!他告诉我这款跨跃柏林墙的立体冰箱贴很不好碰,一路走过许多地方都看不到,最后才终于找到了。当时我不在场,他的夫人就给我也买了一枚。这份礼物,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恩两位前辈对我的厚爱🙏🥰💝!</p> <p class="ql-block">路过御林广场的法国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第9️⃣站 勃兰登堡门,第二次来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在这家店里新得了只萌萌的小熊🐻</p> <p class="ql-block">如今穿越柏林墙(道路中间的石头标志线),so easy😸!</p> <p class="ql-block">那时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格弗罗伊(Chris Gueffroy,1968.06.21-1989.02.05)是穿越柏林墙的最后一名遇难者🌹。</p> <p class="ql-block">第🔟站 国会大厦</p> <p class="ql-block">国会大厦在勃兰登堡门北边不远处,路过它的南立面。</p> <p class="ql-block">来到最具标志性的西立面,也是主入口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国会大厦是德国重要的政治建筑和历史地标,融合了古典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等多种建筑风格,既有古典的韵味,又有现代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国会大厦建于1884年,由德国建筑师保罗·瓦洛特设计。1894至1918年间是德意志帝国的帝国议会,后来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共和国议会的会址。</p><p class="ql-block">1933年发生国会纵火案,大厦毁于火焚,部分建筑被毁,此后希特勒将其作为军事工事。二战中,大厦遭到严重毁坏。</p><p class="ql-block">1961至1971年间,大厦按保罗·鲍姆加藤的设计方案重建,省去了被炸掉的圆顶部分。1994年至1999年,诺曼·福斯特爵士以大厦最初的规模为蓝本对其进行重新修建,使之成为了一座现代化的议会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身穿蓝色T恤的工作人员带我们进入大厦内部</p> <p class="ql-block">一层大厅</p> <p class="ql-block">乘坐电梯上至玻璃穹顶。</p><p class="ql-block">福斯特爵士设计的玻璃穹顶是重建方案的点精之笔,直径达40米,高23.5米,重800吨,由坚固的钢架结构支撑,采用三千平方米的双层玻璃作为外壳。</p><p class="ql-block">沿着穹顶的外边缘设置了两条交错走向的螺旋形坡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既可以沿坡道攀至50米高的瞭望平台,眺望柏林的景色,也可以延途360°边走边从不同的高度和角度慢慢欣赏柏林的城市景观,同时还能俯瞰到下方的议会会议厅。</span></p> <p class="ql-block">玻璃穹顶的最顶端是开放式的,阳光直射进来。很多人躺在这里晒太阳,头顶上是蔚蓝的天空,云卷云舒,任思绪飞扬。</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个角度,玻璃穹顶内部的这个玻璃倒锥体酷似龙卷风🌪️一般的存在。实际上,它是过滤天然采光和引导自然通风的“管道”。通过倒锥体上设置的金属反光镜,可将光线反射到建筑内部和底层的议事大厅,使建筑得到充足的漫反射光线;玻璃倒锥体在排除室内废气的同时,可通过热交换系统回收余热并加以利用,利用地下水的恒温特性,抽取地下水作为建筑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的冷热源,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降低了建筑的能耗。</p><p class="ql-block">真是一个神奇的玻璃穹顶!</p> <p class="ql-block">玻璃穹顶底层大厅有一圆形展台,展示着国会大厦所见证过的重要历史时刻。</p> <p class="ql-block">当我离开国会大厦时,再次回眸,拍下了这张照片。在三角形山花下面的那行铭文是“DEM DEUTSCHEN VOLKE(致德意志人民)”。这行文字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6年被镶上去的,使用的是1813-1815年普法战争末期缴获的两门大炮熔化的铜铁,每个字母高达60厘米。</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