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飞机的传奇

诚信天下

<p class="ql-block"> 对付越特工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作者诚信天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扣林山位于中国云南省麻栗坡县,与越南河宣省接壤,是中越边境的重要制高点,战略位置关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1年5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地面部队14军42师与空军航空兵44师奉命对侵占扣林山地区的越南军队发起自卫反击的防御作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战役中,我军采取多路突击、空地协同作战的战术,迅速突破越军防线。经过66天激烈战斗,共击退越军192次反扑,于7月12日成功收复扣林山主峰及周边重要阵地,全歼守敌。此次作战共歼灭越南军队802人,缴获一批武器弹药及军用物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扣林山战斗的胜利,沉重打击了越军的嚣张气焰,巩固了中国边境防线,保障了边境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和强大战斗力。</p><p class="ql-block">在这里着重突出我空军航空兵利用运输机反越特工的夜间战斗中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我航空兵改装的运-5飞机,在反特战斗发挥出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1981年5月的扣林山地区,热带丛林的湿热气息中弥漫着紧张的硝烟味。对越防御作战中的扣林山战役进入胶着阶段,越南特工队如同暗夜中的"黑豹",凭借对地形的熟悉,频繁潜入我军阵地实施袭扰。这些身着伪装服的渗透者总能利用夜幕和植被掩护来去无踪,轻则破坏通信线路、炸毁弹药堆放点,重则偷袭岗哨造成我方人员伤亡,成为前线部队亟待解决的心头之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空中鹰眼:老飞机搭载新装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面对夜间反特工作战的被动局面,前线指挥部决定启用一项大胆的尝试——将刚列装的热成像仪搭载在运-5运输机上。这款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轻型运输机本是用于物资运输和跳伞训练,</p><p class="ql-block">运-5飞机很简陋,机翼是用帆布包裹的,机舱不密封,噪音很大,遇气流很颠簸的!但安全性很高,我团就配有一架生活用机,平时请假去开远,昆明很是方便。</p><p class="ql-block">运-5飞机其最大优势在于低空低速性能优异,能在简易场地起降,恰好适应扣林山地区复杂的地形条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团生活用的运-5飞机由于作战需要!要改装成夜间热成像飞机,改装工作在航空兵44师蒙自机场师直修理厂和我130团中紧张进行。我是从40157号歼击机机组抽调过来的,是小组成员之一,当时指挥部给我们起了个名字,夜侦别动队,由20人组成,我们拆除了运-5后舱的部分座椅,为热成像仪搭建了稳定的操作平台,镜头通过机身上临时开设的观察窗伸出舱外。这套重达100公斤的热成像设备虽在当时属于尖端科技,但其分辨率有限,有效探测距离仅1000米,且屏幕刷新率不足,画面时常出现拖影。操作员需要在颠簸的机舱内紧盯绿色荧光屏幕,从斑驳的热成像图谱中分辨活体目标与环境热源的差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5月20日夜,编号"夜鹰1号"的运-5完成首飞测试。当飞机以150米高度掠过己方阵地时,屏幕上清晰呈现出哨兵巡逻的热信号轨迹,而百米外的竹林中,几只夜行动物的活动也无所遁形。经过几天夜晚测试成功的消息传到指挥部,让此前对"老飞机装新设备"持怀疑态度的指挥员们露出了笑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空地协同:编织夜间火力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要将热成像仪的探测优势转化为作战效能,离不开地面部队的精准配合。前线指挥部迅速制定了"空探地打"的协同战术:运-5夜间巡航时,一旦发现可疑目标,立即通过加密电台向就近的地面伏击组通报坐标;伏击组根据方位信息隐蔽接敌,待目标进入有效射程后突然开火;同时,邻近阵地以照明弹提供辅助照明,防止目标向密林逃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5月28日凌晨,运-5便迎来了实战中的首次重要发现。飞机在扣林山巡逻,察觉到一股特工正试图利用废弃坑道潜入阵地。地面部队按照通报的坐标迅速包围坑道,之后采用烟熏与喊话相结合的方式,成功迫使5名特工出来投降。这是战役期间首次抓获活口,从俘虏口中得知,越军已因连续损失调整了渗透策略,改为小股分散行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6月23日,针对越军小股分散行动的新策略,指挥部调整战术:运-5重点追踪单独活动的零星目标,地面部队则组成3-5人的机动小组,实施快速奔袭。通过这种"空中引导、地面追杀"的模式,先后歼灭8名分散渗透的特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6月25日22时,"夜鹰1号"按预定航线开始又一晚的实战巡逻。飞行员紧握着操纵杆,将镜头对准越军可能渗透的3号山谷。这片区域遍布茂密的亚热带丛林,藤蔓缠绕的沟壑是天然的隐蔽通道。当飞机飞至山谷西侧时,屏幕左下角突然出现十二个模糊的热源点,正以不规则的路线向我方阵地移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发现可疑目标,坐标北纬20°51′,东经104°37′,距离阵地约1.2公里,运动速度每秒1.5米。"操作员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紧张,通过电台传到地面。正在附近潜伏的地面部队立刻进入战斗状态,战士们攥紧手中的冲锋枪,目光死死盯住前方漆黑的丛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5分钟后,热成像屏幕上的热源点突然停下,似乎在观察周围动静。操作员及时通报:"目标停止运动,疑似进入观察状态。"地面指挥员判断这是越军特工在确认渗透路线,当即命令机枪手架设好火力点,火箭筒手瞄准目标可能逃窜的方向,做好了战斗准备。结果一目了然,越特工一个都没跑掉,被全歼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连战连捷:雨夜的精准打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6月28日的暴雨为作战增添了难度。运-5在云层下艰难穿行,机舱内的湿度让热成像仪屏幕不时蒙上水汽。操作员在雨幕中捕捉到一串异常热源——7个紧密排列的热信号正沿着山脊线快速移动,与周围环境的温差明显高于自然热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发现集群目标,数量7,沿3号山脊向我方炮兵阵地运动。"这一次,操作员报出的坐标精确到了米。地面指挥部立刻调动距目标最近的侦察连伏击组,同时命令炮兵群做好照明准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侦察连带领12名战士在泥泞中快速穿插,借助夜视仪向目标逼近。当距离缩短至80米时,能隐约听到前方传来树枝断裂的轻响。此时运-5再次通报:"目标转向东南,距你们约60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侦察兵抬手示意,随即打出战术手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发照明弹骤然升空,将山脊线照得如同白昼。7名身着伪装服的越军特工瞬间暴露,短促的交火持续了不到两分钟。当侦察兵带人上前检查时,发现7名特工已全部被击毙,随身携带的炸药包和爆破筒尚未启封。此次战斗中,我方无一伤亡,缴获的地图上清晰标注着我军炮兵阵地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持续清剿:编织天罗地网</p><p class="ql-block"> 连战告捷后,运-5夜间巡逻的频次增加到每晚两架次,形成交叉覆盖的侦察网。地面部队则根据热成像仪提供的越军活动规律,在重点区域布设定向地雷和绊发式照明弹,构建起多层次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7月10日,扣林山战役进入收尾阶段。运-5在最后一次巡逻中发现两名试图破坏通信线路的特工,地面小组在3分钟内赶到现场将其击毙。</p><p class="ql-block">至此,通过热成像侦察与地面部队协同配合,共歼灭越南特工40多名,缴获各类武器62件,成功阻止了越军对我方阵地的11次渗透行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场特殊的作战开创了我军早期热成像技术实战应用的先例,证明了传统装备与新型技术结合的作战潜力。运-5与地面部队的密切协同,不仅有效遏制了越军特工的袭扰,更积累了现代条件下夜间反特种作战的宝贵经验,为后续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当7月13日扣林山地区插上八一军旗,恢复平静时,运-5的轰鸣声仍在夜空中回响,成为守护阵地的"空中哨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航空兵44师的运输机在夜间空中反特行动中做出了特殊贡献。不过,随着昆明军区撤销,到了两山轮战时期,就再没听说过运输机抓特工的事了。当时各大军区赴云南老山参战的部队,配备的都是地面侦察大队,空军的运-5飞机也基本停用了夜间侦察任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运-5飞机在阵地飞行其实存在不少弊端:它速度慢、飞行高度低,很容易成为敌方步兵轻武器的射击目标,危险性极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运-5之所以敢执行任务,是因为我们利用了越军不敢击落飞机、怕扩大战争范围这一特点,才让它在当时的条件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看得出来,在其他环境下,运-5可能并不太适合执行夜间阵地侦察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这篇文章时,心中感慨万千。回溯1981年,当年热成像技术首次应用于运输机时,这一举措精准点中了越军的软肋,令越军始料未及的是他们的军中精英特工队,任我们新技术拿捏把玩,黑夜里拿他们性命如探囊取物,好比阎王簿上点名,让他三更死。他活不到天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放在今天,情况已截然不同。热成像仪与无人机早已走向民营化、小型化,昔日的尖端技术如今已不足为奇。如今,仅两万元,便能组建一支类似的技术别动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短短数十年间,技术迭代带来的变化堪称翻天覆地,今非昔比的差距令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7月25日,运-5飞机停飞并恢复原状,我们开完总结会后,夜侦别动队就地解散,队员们各自返回原单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回到40157号机组后,在8月下旬就参与了4机夜闯越南首都河内的突击任务。</p><p class="ql-block">相关详情可参见我的《长空遗憾》和《夜闯河内》文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扣林山主峰</p> <p class="ql-block">扣林山简图</p> <p class="ql-block">侦查机拍照图</p> <p class="ql-block">侦查机拍照图</p> <p class="ql-block">加装热成像仪的运-5飞机</p> <p class="ql-block">运-5生活用小飞机</p> <p class="ql-block">热成像图片</p> <p class="ql-block">热成像图片</p> <p class="ql-block">热成像图片</p> <p class="ql-block">扣林山英雄</p> <p class="ql-block">扣林山九勇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