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刻毗廬洞游记

孔雀东南飞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7日,我与大弟弟、弟媳以及多年挚友郑凤英一同踏上前往安岳石刻《毗廬洞》的旅程。此行不仅是一次亲近自然的出游,更是一场穿越千年的艺术朝圣,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丽与佛教文化的深邃。</p> <p class="ql-block">途中在服务区短暂停留时,我拍下了一朵盛开的蜀葵。这种花生命力顽强,正如老话所说:“这花很贱,就是好养。”它虽平凡,却为旅途增添了一抹温柔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毗卢洞位于安岳县城以北约五十公里处,隐于群山之间,仿佛一位静坐冥想的高僧,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照片</p> <p class="ql-block">沿着幽静的石阶缓缓而下,“毗廬洞”三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熠熠生辉,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细观其笔法,仿佛置身于宫崎骏的动画世界,充满诗意与梦幻,你是否也有同感?</p> <p class="ql-block">原来,“毗廬洞”三字出自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之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与传承,也彰显了此地在佛教艺术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这是“毗廬洞”入口处的实景照片,门内站立者为荣德、张林与郑凤英,他们仿佛正准备踏入一段尘封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步入洞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庄严慈祥的安岳观音石雕。那柔和的线条、细腻的雕刻,仿佛将菩萨的慈悲与智慧凝固于石壁之上,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宋代是安岳石刻的黄金时代。毗卢洞紫竹观音像以“跷脚观音”的灵动姿态闻名,其侧身坐于弧形荷叶上的造型,衣袂飘举,璎珞垂珠,被国际友人誉为“东方的维纳斯”。方形平顶的华严洞,窟内刻有“华严三圣”等,其构思巧妙、布局严谨、动静结合,堪称石刻艺术精品。茗山寺依绝壁雕刻的摩崖造像,现存63尊(含8尊5至7米高大造像)及碑刻题记,题材丰富、造型高大、神态各异、艺术精湛,于顶峰绝壁之上尽显雄伟壮观,是极有价值的摩崖石刻精品。这些造像通过农耕、乐舞等世俗场景的刻画,折射出唐宋时期巴蜀地区的社会风貌。</p> <p class="ql-block">凿刻在岩壁上的文明密码</p><p class="ql-block">安岳石刻的起源可追溯至南朝梁武帝普通二年(521年),北周时期,宇文贵麾下强独乐在成都开凿的佛道造像龛,为安岳石窟的兴起埋下伏笔,至唐代,随着巴蜀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安岳石刻迎来第一次高峰。卧佛院的21.3米唐代左侧卧佛,展现出蜀地工匠“随物赋形”的创造力。南岩以15窟石刻佛经为特色,经文多刻于洞窟正、左、右三壁,具有唐代典型的书法风格,含《大般涅槃经》等多部佛经,其中第46号经窟所刻《一切经论目序》为中国石刻佛经唯一留存孤本,为研究佛教典籍。</p> <p class="ql-block">这是人民日报上介绍安岳石刻时使用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观音身旁的紫竹,象征着她来自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应化示现的道场。佛教中,观音菩萨被视为慈悲与智慧的化身,而这片紫竹林,正是她慈悲精神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紫竹观音,是安岳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瑰宝之一。她低眉浅笑,衣袂飘飘,仿佛随时会从石壁中走出,为众生指点迷津。</p> <p class="ql-block">关于毗廬洞的故事还有很多,石刻艺术的精妙亦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但若你亲临其境,定能感受到那份与众不同的宁静与震撼,余韵悠长,久久难忘。</p> <p class="ql-block">洞内的另一个内容,也是宋朝雕塑的,《 幽居洞 》为柳本尊三生相,那是另外的故事了,这里不赘述了。</p> <p class="ql-block">洞口外,几处小摊点缀其间。我们便在一家凉粉摊前停下脚步,一碗凉粉、一碗凉面,简单却满足,便成了我们的午餐。</p> <p class="ql-block">饭后,郑凤英与张林在摊前闲话家常,阳光洒在他们脸上,时光仿佛也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AI将照片中的人像处理得更年轻了些,仿佛时光倒流,让人不禁感叹科技的奇妙与记忆的珍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