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父亲(3)

鶗鴂未鳴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章</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生就像是海上航行的船只,总是会遭遇一波又一波的风浪。父亲初中毕业之时,满怀理想,打算去县城报考兴民中学的高中,继续求学,可命运的安排总是出人意料。</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途中父亲巧遇熟人沙汉泉,沙汉泉告诉他,区政府正缺一名文书,还没等父亲反应过来,二话不说便拉着父亲前去面试。</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沙汉泉已经参加工作多年,曾在锦洞乡任乡长,刚刚调回第八区政府任民兵队长。五十年代初,农村男女老少大多数都是文盲,初中毕业已经是难得的文化人,算得上是个大知识分子。区长李刚见到父亲后,见他仪表堂堂,又听闻他读书颇为刻苦,一肚子墨水,当即就录用了他。</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这样,1951年2月1日,父亲正式成为了兴宁县第八区政府文书,不经意间踏上了从政之路,也就从此不可避免地卷进了政治纷争的漩涡。</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1年6月,新中国成立后的阳光照耀着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全国上下都沉浸在建设祖国、保卫家园的热潮之中。在梅县地区,解放军招空军飞行员的消息,又一次点燃了父亲心中那尚未熄灭的从军欲望。</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时的父亲,经过两年的沉淀,心中对军装的渴望不仅没有丝毫减弱,反而变得更加浓烈。他知道,这或许是自己最后一次实现梦想的机会了,于是毫不犹豫地拉上了永和鹅峰山的何可人、坜陂的朱滨,一同前往报名点。</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县招飞大厅,报名处热闹非凡,来自各个地方的青年们排着长队,眼神中都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父亲他们三人也是满心紧张与兴奋,相互鼓励着,等待着体检的开始。</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招飞体检异常严格,一项项检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父亲他们三人凭借着平日里劳动磨炼的健康体魄,顺利地通过了县里的体检这一关,当时,他们激动得紧紧拥抱在一起,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翱翔在蓝天之上,守护着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面。</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怀揣着这份喜悦与期待,他们一同前往梅县地区参加后续的复检。一路上,三人有说有笑,谈论着未来在部队里的生活,想象着自己会成为优秀的空军飞行员。</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当他们在梅县地区完成了一系列的检查后,结果却让他们如坠冰窖。父亲在五官科检查时,被查出患有鼻炎,按照当时的飞行员标准,他遗憾地被淘汰了下来。而何可人和朱滨,也因为其他一些身体上的小问题,未能通过最终的筛选。</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一刻,父亲的心情无比失落,他望着那扇已经对自己关闭的从军大门,眼中满是失落与不甘。两次与从军入伍的机会失之交臂,这成了他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遗憾,仿佛是命运在他人生的道路上划下了两道深深的伤痕,让他每当回首往事时,都忍不住黯然神伤。</span></h1> <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岁月,承载着无数人的热血、奋斗与奉献。1951年的广东,便正处于这样一段波澜壮阔的土改时期。那时候,整个广东大地就像一片正待深耕细作的广袤田野,土改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急需大批心怀热忱、能担当重任的干部深入到各个乡村,去播撒公平与希望的种子,去改写农村旧有的面貌,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span></h1><div><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br></span></div><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彼时第八区已经改为永和区,管辖区域划分为三枫、锦洞、蓝排、石陂、大成五个乡。父亲虽然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但已经崭露头角。在当时的农村,有文化的年轻人极为难得,加上父亲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所以参加工作不久后,就得到乡亲们的普遍认可,得到上级领导赏识。1951年9月底,父亲接到通知,被委任为三枫乡乡长,10月1日到任。这一任命,不仅是对父亲能力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压在了他的肩头。</span></h1><div><span style="font-size:22px;"><br></span></div><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三枫乡的日子里,父亲每日早出晚归,走村串户,了解每一户村民的生活状况,倾听他们对于土地的渴望和诉求。他积极组织村民们学习土改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将那些看似高深的条文解释得清清楚楚,让村民们明白土改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是怎样的改变他们世世代代穷苦命运,是中国大地上一场伟大的变革。他的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脚步丈量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为三枫乡的土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span></h1><div><span style="font-size:22px;"><br></span></div><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来到了1952年3月,因工作需要,父亲又被调任到锦洞乡担任乡长。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父亲没有丝毫懈怠。他迅速熟悉锦洞乡的情况,和当地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土改推进工作当中。他深知,每一个乡村都是土改这场大战役中的重要阵地,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把工作做扎实了,才能让农民们真正受益。</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9月,对于父亲来说,又是一段别样难忘的经历开启之时。他被派往刁坊区横湖乡参加土改复查工作,住在罗保和合作组。当时的下乡干部都有着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要和当地贫苦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地融入到群众当中去,去感受他们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难处,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span></h1><div><span style="font-size:22px;"><br></span></div><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所住的那户人家,户主名叫王松招,是个生产队长,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她就如同那个年代众多优秀的农村妇女代表一样,勤劳、朴实、善良且重情重义。她的家里有三子三女共六个小孩,虽说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在她的悉心教导下,每个孩子都透着一股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十分优秀。</span></h1><div><span style="font-size:22px;"><br></span></div><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那段日子里,父亲与村民们相处得极为融洽。白天,父亲跟着村民们一同下地劳作,挽起裤脚,在田间插秧、除草,累得满头大汗,从不喊累;晚上,他就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借着昏黄的灯光,继续给大家讲解土改复查的相关政策,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父亲的真诚和认真,让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那时候的下乡共产党干部,在当地干部群众中有着极高的威信,深受大家的欢迎,而横湖乡的村民们更是格外纯朴,他们把父亲这样的下乡干部当作亲人一般看待,哪家要是遇到了什么难事,也会第一时间来找父亲商量。</span></h1><div><span style="font-size:22px;"><br></span></div><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父亲在横湖乡住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往往就是在这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同甘共苦的日子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我父母、我的外婆与王松招一家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就如同亲戚一般,逢年过节都会相互走动,平日里也时常牵挂着对方,这份情谊,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深厚,成为了两家人之间珍贵的羁绊。</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