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挺喜欢贵州的,也喜欢贵阳,最近去了一趟贵阳,感受一下久违的烟火气。 喜欢路边上的小摊,喜欢熙熙攘攘的人流,撑起来一座城市的味道。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贵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不过展览馆里很多青铜器的用途和解说词都挺渗人的,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带来的不适还请谅解。</p> <b>铜马车(辎车)</b>,时代:东汉,一级文物。材质:青铜<br> 辎车。分段铸造,组装而成。马昂首翘尾,作拉车行走状。车双曲辕,每轮十二幅,前端与横相连。车带篷,车厢长方形。是迄今为止国内出土汉代铜车马中较为完整的一辆,对研究汉代交通、青铜铸造工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br>来源:兴义万屯M8出土<br><br> <b>喇叭口鼓形铜釜,</b>时代:战国晚期至西汉,一级文物。材质:红铜<br> 喇叭口,束腰,小平底。束腰处有对称条状耳,底有烟食。出土时内有头骨残骸,上置铜钗三件。这个和后面的夜郎国有关系。<br>来源:赫章可乐M25出土<br><br> <b>辫索纹耳铺首铜釜</b>,一级文物。时代:西汉,材质:青铜<br> 出土时铜釜侧立套于墓主头部,器壁外布满烟贪痕。敛口折沿,鼓腹圜底造型。肩腹处一道折棱,折棱下为一周凸弦纹,两侧对称量辫索纹环形大耳。腹部饰有一对精美的铺首衔环。铺首眼、鼻突出,耳、面用卷云弧线勾勒。<div> 这个和后面的夜郎国有关系。<br>来源:赫章可乐M273出土<br></div> <b>石寨山型铜鼓</b>,一级文物。时代:西汉,材质:青铜<br> "石寨山型"铜鼓主要流行在滇池周边的滇文化遗存中。贵州赫章辅处、可乐等地出土的铜鼓,反映着活跃在贵州西部地区的夜郎族群与滇族群之间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此铜鼓出土于赫章可乐墓地,出土时侧立套于墓主头部,被用于套头葬葬具。此铜鼓胴、腰、足三段分明,鼓面出沿,胴部扁圆,束腰,腰足间一折棱。鼓面正中一光体,外有八角光芒,其外晕圈七周,晕间四只翔鹭。胴部为竞渡纹,共六组,每组船上站立羽冠舞者数人。腰部共六格,格中饰立牛。<br>来源:赫章可乐M153出土<br> <b>立虎辫索纹耳铜釜</b>,西汉时期青铜炊器,一级文物。<div> 出土时侧立套于死者头部用于套头葬,器壁外留有明显烟炱痕迹,印证其作为实用器具的历史功能。该器物采用敛口折沿、鼓腹圜底造型,肩腹部对称装饰带有项圈贝纹、卷云纹及斑纹的圆雕立虎,釜腹上部纵向配置两只辫索纹环形大耳,形成独特的艺术特征。</div><div> 这个和后面的夜郎国有关系。</div><div>来源:赫章可乐M274出土</div> <b>虎钮铜錞于</b>,一级文物。时代:汉,材质:青铜<br> 该器面盘中部铸立虎为钮。钮盘内铸有双鱼、叶瓣和船形符号及五铢钱纹等。虎钮錞于是东周以来巴人等族群使用的乐器。<br>来源:松桃木树征集<br> <b>"武阳传舍比二"铭铁炉</b>,一级文物。时代:汉,材质:铁<br> 因炉身内壁铸"武阳传舍比二"六字隶书铭文而得名。"武阳"(今四川彭山),属犍为郡。"传舍"是官府在交通线上设置的食宿站,用于接待过往官吏、驿传人员等。该炉是汉代四川盆地与贵州高原交通往来的实物见证。<br>来源:赫章可乐征集<br> <b>千栏式陶屋模型,</b>时代:汉,一级文物。材质:陶<br> 干栏式,两面坡顶。上层檐前有廊,廊柱上置斗拱;下层悬空,内置脚碓。<br> "千栏"是中国古代对底层架空式房屋的称呼,为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该陶屋模型生动反映了汉式建筑与民族建筑的融合。<div>来源:赫章可乐M24出土<br></div> <b>十二辰带铭铜鼓</b>,时代:明万历元年(1573),一级文物。材质:青铜<br> 麻江型。鼓面中心十二芒纹,外有十二生肖等纹饰,其中第七圈有四龙和铭文"万历元年孔明置造"<br> 铜鼓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重器,从东周一直延用至今。西南地区的部分地方,人们将铜鼓称作"诸葛鼓",相传是诸葛南征时铸造于军中。"诸葛鼓"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反映了后世对诸葛孔明的追念。这件"万历元年孔明置造"铜鼓,即是代表性器物之一。<div>来源:1955年抗美援朝贵州分会拨交<br><br></div> <b>贵州省民族博物馆。</b><div>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主要以收藏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特别是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贵州18个世居民族的生产生活实物资料为主,以收藏反映各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传统服饰、银饰、面具、刺绣、农民画、乐器、摄影作品以及反映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影(音)像资料为特色,截止2014年底,共有藏品15200余件套。其中各民族服饰3100余件套,银饰品1100余件套,面具500余件,刺绣300余件套,农民画200余件,乐器330余</div> 博物馆前广场有一尊毛泽东雕像。时代的产物,珍贵! <p class="ql-block"><b>贵州省常以一棵树、一瓶酒、一座楼、一口锅、一个会址、一个旧址,还有一个夜郎国为特色标志。</b></p> <b>一棵树:</b><div><b>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b>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内以黄果树大瀑布(高77.8米,宽101米 [3])为中心,分布着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18个瀑布 ,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5A级风景名胜区。那年那月的留影。</div> <b>一瓶酒:</b><div> 茅台酒是中国的传统特产酒。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同时是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之一。也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已有800多年的历史。</div><div> 茅台酒因产于遵义赤水河畔的茅台镇而得名。由于茅台镇地处河谷,风速小,十分有利于酿造茅台酒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别的地方还真产不出来。</div> <b>一座楼:</b><div><b> 甲秀楼,</b>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设楼宇,历代屡加修葺,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遗存。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甲秀楼夜景 文昌阁,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阁楼独特的建筑结构形制,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却享有一定盛誉,这也正是文昌阁重要文物价值之所在。 <p class="ql-block"><b>一口锅</b>:</p><p class="ql-block"> <b>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b>是位于贵州省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是目前全球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其接收面积达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p> <p class="ql-block"><b>一个会址:</b></p><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会址,原为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p><p class="ql-block"> 1964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为纪念馆题写“遵义会议会址”。</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博古,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凯丰),还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主要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以及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及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列席了会议。当然关于参会人员也有不同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开会的会址,那年那月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b>一个旧址</b></p><p class="ql-block"> 息烽集中营旧址,又名“阳朗新监” 当年国民党军统对外公开名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军统内部称为“大学”。息烽集中营前身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设在南京军人监狱内用于关押中共党员及爱国民主人士的秘密监狱,后来搬入新修的“南京新监”,设“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监房。<br></p> 这个地方曾关押包括罗世文、车耀先、张露萍、韩子栋、许晓轩、杨虎城、黄显声、宋绮云、马寅初等在内的各类人员1200余人,被秘密杀害或折磨致死的有600多人。 息烽集中营旧址见证了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历史,是共产党人、爱国将领、进步人士与军统特务进行意志、信念、人格较量的特殊战场。在这座“魔窟”中,无数革命先烈体现出坚定信仰、宁死不屈的红岩精神。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染红了共和国旗帜,铸就了共和国巨大的红色基石,必将在烈火中永生。 <b>夜郎国:</b><div> 《史记》中讲道:“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这是在说汉代前期以前,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方有很多小国,其中有一个人口土地相对比较大的小国是夜郎国。</div><div> 《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这是说夜郎的边界是牂牁江或者牂牁江流经夜郎国。</div> 著名西南民族史专家江应梁教授和史继忠教授在合写的论文中认为<b>夜郎的民族所属应该是古代“百越”人</b>,也就是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div> 《水西简史》认为:“水西故地在战国时期为南夷,为夜郎,君长称为夜郎侯”<br> 《水西简史》中也没有肯定地说夜郎王一定是彝族的祖先,而是尊重史料证明的程度,客观地认为彝族先民与夜郎国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夜郎国至今是历史上一个巨大的谜。”<br><br></div> (彝族服饰-贵州民族博物馆) 夜郎人后裔是如今哪个民族的问题,学界也争论不休。主流学说认为夜郎人的后裔是布依族、彝族、仡佬族、侗族,苗族的可能性都存在,因为这些民族在风俗习惯、民族服饰上都和古夜郎人有相近之处。<div> 公元前27年,夜郎国被汉朝所灭,仍有一部分夜郎人不愿意留在当地臣服汉朝,而是向南迁移到达中南半岛,也就是今天的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br><div> 夜郎国的墓葬有一种奇怪的仪式,就是套头葬,墓葬中的死者头顶都被铜釜套起来安葬。</div></div> (赫章可乐M274是赫章可乐历次发掘土著墓葬中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一座墓。墓坑两端分别侧立一件铜釜。两件铜釜皆圆鼓腹,体型大,铸造精美,远非其它套头葬墓的铜釜可比拟。尤其是套头铜釜,釜肩部还铸造两只十分威猛的立虎。此墓还有一个特异的现象,在墓主面部位置扣有一件铜洗,在右臂位置扣有两件铜洗,在左臂旁立有一件铜洗。两件铜釜上下及墓坑内发现一些残木片,应是木棺遗迹。通过对残存人骨和牙齿的鉴定,墓主为20~22岁的青年个体,性别不明)在柬埔寨东南部发掘的波赫墓地,就有套头葬、覆面葬的现象,与赫章可乐遗址如出一辙,同样属于夜郎文化,充分证明了夜郎人的南迁,而留在当地的夜郎人而与周边民族同化,演变为今天的少数民族彝族、苗族、回族、布依族、汉族等。 (夜郎文化) 仡佬族是贵州世居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上广泛分布于贵州北部特别是西北部,候绍庄教授认为:在贵州很多地方时至今日还流传着“仡佬仡佬,开荒辟草”的歌谣,与仡佬族相邻或杂居的汉、苗、彝、布依等民族,也都承认仡佬族是贵州最早的居民;<br> 仡佬族可以随意到附近其他民族的田地里采摘新熟的谷物、瓜菜祭祀祖先,不受干涉;相反,而认为是理所当然,而持欢迎态度。<br> (仡佬族服饰-贵州民族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贵州的特色美食也是很出名的。这次吃了酸汤鱼、原汤牛肉粉,价格适宜,味道不错,走累了路边摊上来一碗原汁原味的牛肉粉,爽歪歪。</p> <p class="ql-block"> 以前看到媒体报道贵州人爱吃牛瘪火锅,又被称为“百草汤”,是黔东南地区独特的一种食品,深受侗族苗族人民喜爱,被黔东南少数民族视为待客上品。“牛瘪”的制作工序复杂,人们将牛宰杀后,把牛胃及小肠里未完全消化的内容物拿出来,挤出其中的液体,加入牛胆汁及佐料放入锅内文火慢熬,煮沸后将液体表面的泡沫过滤后食用。</p><p class="ql-block"> 这次也想去亲历一下,出租车师傅极力劝阻,说你们北方人不适应,听人劝,吃饱饭,期待下一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