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光悠悠,在岁月的长河里,总有一些记忆如璀璨星辰,在心灵的夜空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今年 8月31日时逢我下乡五十周年,闲暇之余我收集整理了大量历史资料,来记载回忆那段用青春谱写的历史,</span>那段知青岁月,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历了一场空前壮阔的“上山下乡运动”。 </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我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到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运动如同一道时代印记,深刻改写了千万青年的人生轨迹。这场始于1955年的运动,在1968年迎来大批知青参与,直至1978年10月,中央座谈会才决定为其画上句号。</p> <p class="ql-block">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口号是几近2000万人青春岁月的写照,抑或几乎整整一代中国人的历史印记。因为这句口号,“上山下乡”深深烙印进无数正值花样年华的知识青年的命运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对国家、社会、家庭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如今这场运动已经过去五十多个春秋,成为中国历史一个重要章节,并在历史的书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下乡,成为知青心中难以磨灭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据青岛史志记载:1975年3月27日,中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召开市直单位党员负责干部会议,要求在全市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新高潮。会议决定: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按家长工作单位分系统归口,采取厂社挂钩的办法,对口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p><p class="ql-block"> 4月22日 核心小组召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经验交流会。要求各级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迅速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岛市公安局子女第一批下乡到潍县寒亭公社南营,邢家,北平旺,良种场的知青胸带大红花,在父母单位一一青岛市公安局大院与市局领导合影留念)[照片由张颖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 1975年4月29日 青岛市5万群众举行集会,欢送11000多名知识青年和200多名带队干部下乡(第一批)。</p><p class="ql-block"> 5月2日,青岛市革委会热烈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晚会在人民会堂举行。</p> <p class="ql-block">(1975年青岛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大会,青岛市公安局袁文彩女儿、青岛二中袁群同学代表知青发言)[照片来自青岛城市档案论坛]</p><p class="ql-block"> 1975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青岛市革委会在汇泉广场举行隆重的欢送青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会。欢送大会结束以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带队干部,分乘四百余辆披红挂彩的汽车开始游行。</p> <p class="ql-block">(图为青岛市公安局子女第一批下乡至潍县的部分知青,欢送大会后在汇泉广场合影留念)[照片由张颖提供]</p> <p class="ql-block">(图为青岛市公安局子女第一批下乡到潍县的女知青与带队干部戚元贞[前排中]欢送大会后在鲁迅公园合影留念)[照片由张颖提供]</p> <p class="ql-block">(图为青岛市公安局子女第一批下乡至潍县的部分女知青,欢送大会后在汇泉广场合影留念 ) [照片由张颖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岛市公安局子女下乡到潍县固堤公社三胜大队知青)[照片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 5月26日 青岛市8万群众在汇泉广场举行集会,欢送11700多名知识青年和200多名带队干部下乡(第二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保存的高中毕业时上山下乡报名单)</span></p><p class="ql-block"> 1975年7月,19岁的我高中毕业,作为公安子女,父母语重心长地对我讲说:在单位动员人家孩子上山下乡,现在你要毕业了,哥哥从部队回来了,咱要听党的话,领导干部的子女更要带头上山下乡,别让人家攀比说闲话。</p><p class="ql-block"> 为此,还没毕业,家中独嫚的我在青岛一中学校里就报名,并且作为上山下乡代表在班上发言表态,一定不辜负党和毛主席的期望,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虚心接受再教育,当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为祖国、为人民、为全人类的解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山下乡临行剪短发前,我来到有名的《青岛万年青照相馆》,拍下这张我心爱的长辨子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 1975年7月18日 青岛市应届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誓师大会在汇泉广场举行,1万多名应届中学毕业生报名上山下乡。</p><p class="ql-block"> 8月17日 青岛市举行应届毕业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欢送大会(第三批)。</p> <p class="ql-block"> 青岛市公安第三批下乡知青胸带大红花,肩背内装毛主席语录的黄书包,在父母单位一一青岛市公安局大院与市局领导拍下一张珍贵的照片(二排左四是我)。</p><p class="ql-block"> 局领导希望我们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通过锤炼红心,真正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保证我们的党和国家千秋万代永不变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 1975年8月31日,我随青岛市公安局子女第三批下乡的26名知青,抱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豪情,<span style="font-size:18px;">带上户口和行李木箱子,</span>告别了亲人父母兄弟姊妹,<span style="font-size:18px;">离开家乡青岛,</span>坐着颠簸的大解放卡车,耗费四个多小时抵达潍县寒亭公社良种场。与一、二批20多名老知青相聚在一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乡插队落户潍县寒亭公社良种场,</span>成为“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道路”“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千千万万知识青年中的一员,从此与特殊年代的一个特殊名词——“知青”,结下了不解之缘。潍县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 当年知青们,毅然决然地告别城市的霓虹灯火与舒适繁华,告别了父母家乡的亲人,这些初出茅庐刚走出校门尚未成年或刚刚成年的十七八岁孩子,踏入那片对他们而言既陌生又充满艰辛的乡村田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岛市革委会“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证)</span></p><p class="ql-block"> 在广袤的田间地头,知青们虚心跟随老农学习春种秋收的传统技艺,粗糙的农具磨破了他们原本稚嫩的双手,长时间的弯腰劳作让他们的腰背酸痛难忍,然而他们始终咬紧牙关,未曾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一心只为在那片荒芜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收获丰硕的粮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1975年青岛市公安局给下乡青年发的纪念册)</span></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知青生活犹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辰,闪耀着坚韧、奉献与成长的光芒;恰似一首激昂澎湃的交响曲,奏响着劳动、友情与希望的旋律;更像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描绘着艰苦、温情与奋斗的图景,每每被提及,总能勾起人们无尽的思绪与感慨。</p> <p class="ql-block"> 青岛市公安局第三批下乡知青,到达潍县寒亭公社良种场后市局刑警队李摄影师给拍下这张集体合影留念,身后就是白浪河。可惜照片己过五十年,保存不当发霉看不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 关于白浪河的传说。传说很久以前,潍县(寒亭区原行政区)城西南关的两间小茅草棚里,住着一个年过半百、身体多病的老太太和她的两个儿子。母慈儿孝。这年大旱,黄豆特贵。做豆腐本是小本买卖,哪有许多钱买黄豆?儿子愁,娘更愁。老太太病倒了。老太太死后,兄弟二人悲痛之余,想起娘说的死后,用铁链子抬上她,围着城转圈,铁链子什么时候断,就在所断的地方挖坑埋坟的话,急忙借来铁链子,用门板抬上娘。围着城转起来,就在精疲力尽的时候,铁链子“嘎叭”一声断了。二人急忙跪在地上用手挖坟,挖着挖着,出现一块又大又硬的石板,再也挖不动了,待要换地方,想起这是娘临死的嘱咐,又不忍心换地方。老大借来铁锤和铁钎,二人打呀打,凿呀凿,终于打出一个大洞,“呼”的一声,洞内突然跳出一只大白狼,四条腿一登,向东北方向跑去。接着一股又粗又清的泉水喷出,雪白雪白的浪花飞溅,泉水向着白狼跑去的方向跑去。白狼愈跑愈远,泉水也愈流愈长,转眼之间,流成了一条大河。</p><p class="ql-block"> 这条河正好从潍县城中流过,一片黄土的潍县城,从此有了一道清亮的河水,原来无光无彩的小城,也立时变得生机勃勃了,人们感激白狼,就将这条河取名叫白狼河。人们得到了河水之利,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了。白狼渐渐地谐音叫成白浪河。</p> <p class="ql-block">(图为改造后的潍县白浪河)</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点的房子就建在白浪河岸的旁边。静谧的河水舒缓美丽,是一副田野自然美画。平时,大家都在河边洗衣服。</p><p class="ql-block"> 夏天,知青们天天在河里洗澡游泳,河面宽大约二百多米,大家游到河对岸(对岸是吴官庄),趴在岸边休息会再游回来,由此我的水性下乡得到了厉练。</p><p class="ql-block"> 冬天,河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老农赶着马车在冰上走,知青则在河面上溜冰玩耍。</p> <p class="ql-block"> 知青的蹉跎岁月,是一段充满挑战与磨砺的历史,在那段特殊的时光里,经历了无数的艰苦磨砺。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劳作,面对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挑战,但始终没有放弃。</p><p class="ql-block"> 刚下乡时,潍县寒亭农村的条件十分艰苦,知青点房子还没建好,十几个女知青们睡大通铺一个挨着一个,没有电灯电话。夜晚很安静,点小煤油灯,知青们打着手电筒在蚊帐里面给家里写信。这些在城市长大的孩子,面对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加深了对城市亲人的思念,同学们一边写信一面流眼泪,一人哭引得全屋哇哇哇大哭。</p><p class="ql-block"> 身上被蚊子咬的满身是水泡。</p><p class="ql-block"> 到了夜晚屋里面长的肥头大耳一挪长的大老鼠从地洞里钻出来,也不怕人,瞪着犹如胡椒般的两只眼睛瞪着你,满屋到处乱窜,吓的大家哇哇大叫。</p> <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点由潍县“嘞哥”和知青一起做饭发饭票吃食堂。刚下乡时伙食很差,没有白面馒头吃,吃窝窝头潍县叫“葩谷”,圆圆的中间有个洞,又干又硬,掉地下都摔不开。麸子面做的又粗又黑的馒头(现在是健康食品)。种的地瓜不舍得给知青吃,用来喂猪。记得我们几个女知青馋地瓜吃经常到猪圈帮烧火煮猪食,顺便从煮猪食的大锅里拿地瓜吃,后被猪倌发现,锅里地瓜被铲碎喂猪也不让我们吃,让我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 蔬菜没有油水,长年吃良种场自己种的巨大冬瓜,一个有二三十斤,吃不了管理员还推车到集市上去卖。炒青菜上面一层飞虫,知青们再从盐咸菜那生蛆的大缸里捞出个疙瘩头咸菜就着吃,一缸咸菜几天就被吃光了,至今记忆犹新。下乡回城后四十年多年我不再想吃饼子和冬瓜。</p><p class="ql-block"> 知青岁月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它让我们这些城市里来的孩子特别懂得了珍惜,珍惜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珍惜每一个劳动的机会,珍惜人与人之间那真挚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潍县是大平原,黄土地,下乡学习了三天就开始秋收,一人拿一个麻袋在一望无际的万亩方地里掰玉米,没装多少麻袋就拖不动了,女生愁的坐在地头上直哭。</p><p class="ql-block"> 秋收过后开始耕地种麦子。 冬天麦苗长高了还要拖着古力一趟一趟来回压。</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麦收时候,天不亮就要出工,到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麦地里,大家愁的何时才能割完?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非常的原始,没有直收脱粒的农业机械,全靠人力用镰刀收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晨雾,我们就走向田间地头,干完了活才回来吃早饭。炎热的夏天,在田野上暴晒着,弓着腰咬着牙,没办法拿着链刀低头割吧,<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上磨起血泡,不知褪多层皮,脸晒得黝黑黝黑的。</span>累的腰酸背痛,至今留下了腰疼的毛病。</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男知青站着割麦子,因不得法,镰刀用力过猛,一镰刀砍到自己腿上鲜血淋漓不止,后来落下疤痕。</p><p class="ql-block"> 白天割下来麦子连续多日晚上还要脱粒,一脱就是半夜,那可真是累累累!休息时在麦堆上就睡着了……打完麦子还要晒场,遇到下雨天还要抢收。</p><p class="ql-block"> 知青们挥洒汗水,书写着无悔的青春篇章。</p> <p class="ql-block"> 在农村真可谓靠天吃饭,特别是到了抗旱的时候,引水灌溉,知青们拿着自己的脸盆一盆盆往地泼水,多么希望老天经常下雨,既不用浇地了也不用上工,可以在家好好的休息休息。</p><p class="ql-block"> 农闲的时候在场院上晒大粪干,臭气熏天,给菜地上有机肥料。</p> <p class="ql-block"> 潍县冬天特别寒冷,过冬前知青住进新建的砖房,屋里墙漏着砖和黄泥,四面透风。我带着母亲用麻袋片缝制的草褥子罩,填上麦秸草,铺在棉褥子下冬天用来保暖。 </p><p class="ql-block"> 冬天外面下大雪,屋里下小雪,早晨醒后床头、脸上、眉毛和被上一层雪。身上冻的手脚,大腿上到处是冻疮。</p><p class="ql-block"> 卫生间是漏天的,冬天穿着大棉裤上厕所庇股上都长了冻疮。</p><p class="ql-block"> 知青生活虽苦犹甜,它教会了我们坚韧与奉献的真谛。学会了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不易和淳朴。同伴之间的互助精神,更是让我们在困难时刻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夏天,蚊虫肆虐,蚊子多得像漫天飞舞的乌云,知青们晚上睡觉常常被叮得满身是包,好似被施了“红包咒”,苦不堪言,我被叮得满身水泡。</p><p class="ql-block"> 秋收结束了,第一次安排知青集体回青岛探亲。由于交通不便,大家要从良种场步行5,6里地到潍县汽车站乘汽车到潍坊火车站(35里路)转乘火车回青岛。那天早上,我突发急病,肚子疼的直不起腰来。当时多亏老同学李建不知从何处借来人力大板车拉着我送到寒亭医院,大夫说可能是急性肠炎需住院治疗,由于归心似箭,又怕耽误乘火车回青岛,我咬牙坚持吃了止痛药乘汽车到潍坊又坐火车回到青岛就医。</p><p class="ql-block"> 当时,由于营养不良和不服水土,我患上严重贫血症,血小板只有4克,牙龈出血,身上一碰到处是淤青,回青调理一段时间便好了,可回到良种场又反复,严重水土不服。大夫说这种情况完全可以办病退回青,可我还是咬牙坚持下来,后来食堂伙食逐步改善,吃上潍县单饼、大火烧,饺子,慢慢适应了当地生活,身体逐渐康复。</p><p class="ql-block"> 知青岁月,让我们用汗水和眼泪,化解了所有的困难,谱写了青春的华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7年淮县寒亭公社良种场部分知青在场院,也是知青的蓝球场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在下乡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帅哥靓妹,同住一个屋檐下,一个锅里摸勺子,同甘苦,共患难,相互关心帮助,如同亲兄妹一样,艰苦卓绝的生活,把我们锤炼的无比坚强和独立。</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有欢乐,冬闲暇之余由文艺青年赵岩和张颖组织大家排练节目《舞蹈绣金匾》等,春节回青在公安局礼堂为公安干警汇报演出。</p> <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寒亭档案)</p><p class="ql-block"> 良种场离潍县县城约6一7里路,由于那时文化生活十分匮乏,得知县城电影院放电影,知青们吃完晚饭便成群结队一起到潍县影剧院去看电影。从知青点到县城大约要走约50分钟路程,电影放完散场大约晚上十点多钟了,大家披星戴月打着手电筒往回赶,到家时已是半夜十一点左右了。往返十几里路程也不知疲倦,反而感觉很开心很幸福。</p> <p class="ql-block">(潍县影剧院电影票)</p><p class="ql-block"> 知青没有了父母的庇护,一切都要靠自己。从修理农具、洗衣服,拆洗被褥,缝补衣服被褥,到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儿,逐渐成长为能够吃苦耐劳,自立独当一面的人。</p> <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寒亭档案)</p><p class="ql-block"> 潍县化肥厂离良种场两里路,下乡后知青们联系了化肥厂,晚上到化肥厂大澡堂去洗澡,给知青提供了很多便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张我保存的1975年潍县寒亭公社良种场党团支部成员合影照片,留下了满满回忆:</p><p class="ql-block">前排:徐队长,王书记,公安局第二批带队干部范进山,张书记。</p><p class="ql-block">第二排知青:李慧民,路满红,冯琳。</p><p class="ql-block">第三排:于再津,韩场长,知青:丁建安,李建</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担任团支部宣传委员。第1团小组组长。</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5日青岛市公安局子女潍县寒亭公社良种场知青下乡50年聚,李慧民、路满红、冯琳50年后再相聚留念。</p> <p class="ql-block"> 1976年青岛市公安局给良种场知青组派来转业干部三处户籍科王立文大姐来辅助带队。王大姐写一手好字,酷爱写字学习的的我便开始跟她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学习摘抄读书笔记,练字。</p><p class="ql-block"> 夜晚,在昏暗的油灯下读书学习,用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作者保存至今五十年的在潍县寒亭公社良种场的下乡笔记簿和诗书摘抄本)</p><p class="ql-block"> 记得公安局第三批带队干部七处孙继发带队时,带领我和马岩斌、李艺鸣、高淑玲写稿件、刻腊版,印刷良种场劳动战报,定期呈报给市公安局</p> <p class="ql-block"> 1977年2月7日,我有幸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潍县寒亭公社第五次代表大会(57名女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作者保存的当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寒亭公社第五次代表大会出席证)</p> <p class="ql-block">(作者保存的当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寒亭公社第五次代表大会的会议记录)</p> <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广大知识青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艰苦劳作,为建设农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锻炼,磨练了意志品质,了解了基层的情况,学习了农民勤劳朴素的优秀品质,为今后成就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成为各方面事业的栋梁和骨干。</p> <p class="ql-block"> (1977年李慧民大干社会主义有功一一战“三厦”记功奖状)</p><p class="ql-block"> 1977年7月,父亲收到青岛市公安局知青办转交于他的:潍县寒亭公社良种场党支部授予我的“大干社会主义有功一一战‘三夏’记功奖状,为我的成长进步感到骄傲与自豪,还专门为我买了相框镶嵌于框里永久纪念。</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奖状是带队干部孙继发亲手写的一手漂亮的毛笔字。2021年7月,有幸在万能的朋友圈看到青岛市老年书画家研究会市公安局分会会长孙继发,并想方设法要了电话并与他通了话。</p><p class="ql-block"> 在知青那段难忘的岁月里,我们用青春书写奋斗,用汗水浇灌梦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保存的参加潍县寒亭公社《学习毛选五卷》经验交流会会议记录簿)</span></p><p class="ql-block"> 1977年8月3日,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授予潍县寒亭公社学毛选五卷积极分子,并</span>有幸参加了潍县寒亭公社《学习毛选五卷》经验交流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77年夏天,在潍县寒亭照相馆拍下这张照清纯的照片,特意把辨子松开,用一条小丝带扎了个把,自己觉得挺美,那个年代还被摄影师数落朝讽一番“看把你浪的”,至今还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1977年11月返城前知青:郭文 ,李慧民,王茹、路满红,潘剑 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知青们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青春之歌。我们吃过苦,懂得怎样在逆境中求生存,讲究实际又不失矢志追求。我们有着相同的经历,相同的情感,有着一段难忘的知青岁月和一种永远的知青情结。</p> <p class="ql-block"> 1977年11月我结束了知青生涯,招工回到了家乡青岛,成为军工企业的一名员工。</p><p class="ql-block"> 知青岁月虽短,但对理想的热爱与追求,永远炙热如初。那时正值风华正茂,芳华靓丽。青春如歌,悠扬中带着激情;每一刻,都值得被铭记。在青春的画卷上,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带着知青岁月赋予的优秀品质,</span>继续用汗水拚博奋斗,描绘出最绚烂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入厂第二年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感谢潍县寒亭公社良种场党委把我下乡时入党发展对象材料及时寄到厂里),并调到办公室从事文秘档案管理统计等全面工作,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转了干,27岁由北海舰队政治部任命为厂办主任职务,为今后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青春的脚步,匆匆却坚定;每一步,都踏向梦想的彼岸。</p> <p class="ql-block">(1975一1995潍县寒亭公社良种场知青二十年相聚合影留念)[照片张颖提供]</p><p class="ql-block"> 这些引人注目的知青重逢、相聚合影,一张张饱经沧桑的笑脸,背后是共同的青春记忆与深厚情谊。</p> <p class="ql-block">(1975一2005,潍县寒亭公社良种场知青下乡三十年聚)[照片张颖提供]</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史无前例的运动,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场涉及整整一代人、涉及中国的几乎每一个家庭的运动,余音仍在神州大地上回荡。</p> <p class="ql-block"> 几乎每一位知青,都刻骨铭心地记住了自己上山下乡的经历,并且对那片挥洒过青春热血的土地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p> <p class="ql-block">(1975一2015,潍县寒亭公社良种场知青下乡四十年聚)[照片张颖提供]</p><p class="ql-block"> 昔相识,青春风华年正少,再聚首鬓霜细语情如初。</p><p class="ql-block"> 知青岁月是非常特殊且难忘的一段经历,给经历过的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和宝贵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5一2025 潍县寒亭公社良种场知青下乡五十年聚合影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5日,青岛市公安局子女潍县寒亭公社良种场下乡知青50年聚,在青岛五四广场良友大酒店举行。26位知青参加了聚会。这是一次跨了半个世纪的聚会。</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相聚在一起,岁月已经在我们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我们依然保持着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共和国的栋梁,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第一批下乡到潍县寒亭公社良种场知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当年那些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下乡知青们,如今都已步入银发苍苍的暮年。他们在特殊历史时期所经历的一切,已然化作生命长河中最珍贵的记忆瑰宝。</p> <p class="ql-block">(第三批下乡到潍县寒亭公社良种场知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豆蔻年华,如今已是饱经风霜,年愈花甲的老人,大家坐在一起动情地回忆着那段知青岁月,互诉衷肠,无情的岁月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次相聚的宝贵时光。</p> <p class="ql-block"> 这段不平凡的人生历程,既镌刻着青春的印记,也承载着时代的重量。那些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的日子,那些与乡亲们同吃同住的岁月,都成为他们永远无法忘怀的人生篇章。</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当年的卫生员文艺骨干张颖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知青那段历史永远难忘,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知青们与天斗、与地斗,炼就了一颗红心、一身强壮的身体,并深刻体会到了粮食来之不易和农民伯伯的辛苦。知青岁月带给他们欢笑、泪水以及人生目标的方向,成为他们灵魂深处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岁月的洪流中,知青岁月宛如一颗独特而璀璨的明珠,散发着历史的光芒,蕴含着无尽的感慨与深刻的感悟。</span></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后与刘玉萍再相聚,她还记忆犹新并感谢当年19岁的我下乡帮她缝被褥情景。</p><p class="ql-block"> 知青经历于我来讲,是一份不愿再重复而又宝贵的历练和财富,历久如新。</p><p class="ql-block"> 它承载着坚韧、奉献、成长等诸多宝贵品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而难忘的精神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知青室友傅瑞芬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如今回首那段波澜壮阔的知青岁月,<span style="font-size:18px;">虽然艰苦,却也锤炼了知青的意志。</span>虽已悄然沉淀为厚重的历史篇章,但知青们所承载的伟大精神却永远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 发小李艺鸣与我同年出生,并同住泗水路六号楼上楼下,小学、初中一直在一个班,下乡又在一个知青点,肩并肩长大,难得的缘分。</p><p class="ql-block"> 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的青春足迹在田野间熠熠生辉。知青生活虽苦犹甜,它教会了我们坚韧与奉献的真谛。在那片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我们挥洒汗水,书写着无悔的青春篇章。知青的经历将永远记录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永不磨灭。</p><p class="ql-block"> 后人都应当以当年知青们为榜样,胸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忠诚,勇于奉献自我,无畏无惧,向着那充满无限可能与光明的未来,坚定而豪迈地大步迈进。</p> <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梭,那段知青岁月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每当回忆起那段时光,心里总要涌现出一股暖流。那是一段充满艰辛却又无比充实的岁月。它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磨灭的一段经历,它教会了我们坚韧、善良、感恩和奋斗。</p><p class="ql-block"> 这些品质,成为了一种跨越时代的精神财富与正能量。它们激励着年轻一代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勇敢地迎难而上,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在与人相处时,能够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知青这代人用青春书写的篇章,或许带着时代的厚重与无奈,却始终闪耀着担当、奉献与坚韧的光芒。共和国没有忘记他们,年轻人更应尊重这份历史,感恩这份付出——因为那段岁月里的青春与精神,永远是照亮前行之路的宝贵财富。</p> <p class="ql-block"> 一个特别的时代,给了我们一段特别的经历,有收获也有遗憾,有温馨也有苦涩,有欢乐也有泪水,都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希望年轻人能传承知青精神——那是一代人在艰苦中淬炼出的担当与奉献。他们吃过最多的苦,受过最大的委屈,却将最美好的青春无偿奉献给了贫困地区和农村,即便退休后,仍在为社会、家庭默默付出,无私奉献。</p> <p class="ql-block"> 青春的热血在那片土地上流淌,化作了永恒的记忆和不灭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如今,虽然岁月已经流逝,但那些知青们的青春记忆依然清晰可见。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历史。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段历史是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用心去珍惜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 随着历史的沿革,1983年10月,潍县撤销建制,建立寒亭区,区政府驻寒亭,隶属潍坊市,1984年1月正式对外办公。五十年前的寒亭良种场己拆除改造己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改造后的潍县白浪河)</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白浪河畔美如画,己成为潍坊的商业地标。</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改造后的潍县白浪河)</p><p class="ql-block"> 即使岁月流转、时代变迁,那份属于知青的深厚情谊永远不会褪色变质。</p> <p class="ql-block">(潍坊寒亭区现在的新地标)</p><p class="ql-block"> 知青岁月是镌刻在时光里的珍贵记忆,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永远在心里闪耀! </p><p class="ql-block"> 如今鬓染霜华,愿这份情谊化作星光,照亮每个黄昏。让这份珍贵的情谊和精神财富,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往后的日子里,愿朋友们携手相伴,共享生活点滴。</p><p class="ql-block"> 愿平安顺遂常伴,吉祥安康永随,让晚年时光绽放别样绚烂。让这份跨世纪的知青情缘永不散!</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