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张家口(20250720)

心纯姿在

内蒙之旅回程中路过张家口,经过一场大雨的洗礼,这游牧农耕交界处的城池上空朗朗晴空,白云朵朵,站在这大境门长城上“大好河山”城门之下,怎能不让人感慨这“张垣大地,山河好大”(哈哈)。 大境门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并称为万里长城上的四大地标点,与另外三处显著不同的是,大境门以门命名,但它依然不失为一处险要关口。大境门外东、西太平山巍然对峙,地势十分险要,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历史上这一带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从明朝隆庆 5 年( 1571 年)起,张家口大境门外元宝山一带,逐渐形成了在历史上被称为 “贡市” 和 “茶马互市” 的边贸市场,来自蒙古草原和欧洲腹地的牲畜、皮毛等在这里换成了丝绸、茶叶、瓷器等,大境门外成为了我国北方国际易货贸易的内陆口岸。<div>清朝入主中原后,大境门见证了长城内外的和平统一,它不再是分隔的屏障,而成为沟通的桥梁,促进了蒙、汉、回、藏等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与友好团结。</div> “大好河山”四个颜体大字是1927年时任察哈尔都统的高维岳题写的,如今“大好河山”已成为张家口的城市名片。 <p class="ql-block">张家口有上堡和下堡</p><p class="ql-block">明朝为抵御蒙古部落南下,在张家口一带修筑长城及众多军堡,上堡与下堡便是其中的重要节点,依托地形形成 “互为犄角” 的防御格局,共同守护京畿北大门。</p><p class="ql-block">上堡依托山地居高临下,下堡紧邻河流便于取水,两者结合了山地防御与平原生活的优势,既满足军事需求,又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p><p class="ql-block">可惜我们时间有限,没能亲临上下堡,感受一下古堡今日的风貌。</p> 大境门内是一条仿古明清老街:明德口街,老街的另一端是一座“市楼”,是这条街道的主城楼。这座仿古建筑具有明清风格,与大境门景区的历史氛围相得益彰。市楼北面书写着 “市通中外” 四个大字,体现大境门在历史上作为张库大道起点的重要地位。市楼南面书写的 “神京右臂”,则强调了大境门作为扼守京都北大门的重要性。 张家口市博物馆新馆位于张家口市经开区长城西大街 ,与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文化艺术会展中心,共同构成了 “张家口文化中心”。 馆内设有 4 个主题展厅,分别为《东方人类的故乡 —— 张家口古代历史专题陈列》《红色张垣 —— 张家口近代革命历史陈列》《万里茶叶道,亚欧商贸城 —— 张家口贸易历史的国际化》《神京屏翰,畿辅重地 —— 北京与张家口的古往今来》,馆藏有青铜器、金器、铁器等近万件藏品,能让观众深入了解张家口的历史文化。 我们重点参观了《东方人类的故乡 —— 张家口古代历史专题陈列》主题展。古朴的青铜浮雕刻划了张家口先民农耕、狩猎、渔猎、制陶的场景 <b>一、东方人类的故乡——旧石器时代</b><div><br><div>张家口是远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家园之一。泥河湾古人类遗址群,最早可追溯到约200万年前,系国际公认的第四纪国际标准地层,是国内外人类学、考古学等著名的科考基地。目前,在该盆地已发现考古遗址150多处,其年代之久远、分布之密集、遗存之丰富,在我国首屈一指,在世界上也不多见,被誉为“东方的奥杜威峡谷”。<br></div></div> 旧石器考古的胜地——泥河湾遗址的发现;<div>旧石器时代主要遗址分布;</div><div>中国知名学者(裴文中、贾兰坡)在泥河湾。</div> 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遗址群分布图 <b>二、远古先民的聚落——新石器时代</b><div><br><div>中华文明的发端离不开大江大河,流经张家口的洋河、桑干河孕育了这里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考古发现证明,新石器时代,张家口是不同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的重要地域,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指出:<b>张家口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的汇聚之地,是辽西、中原与河套三个地区三种不同源流古文化交汇的<br>“三岔口”,也是北方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双向通道。</b><br></div><div><br></div></div> 玉玦<div>新石器时代(约8000年前)</div><div>尚义四台遗址出土</div> 石叶骨刀<div>新石器时代(约8000年前)<br>尚义四台遗址出土<br></div> 骨发生器<div>新石器时代(约8000年前)<br>尚义四台遗址出土<br></div> 尖圜底罐<div>新石器时代(约6000年前)<br>尚义四台遗址出土<br></div> 石斧<div>新石器时代(约5000-4500年前)<br>采集、旧藏<br></div> 石犁<div>新石器时代(约5000-4500年前)<br>宣化小白阳征集<br></div> 石刀<div>新石器时代(约5000-4500年前)<br>宣化采集<br></div> <b>三、千古文明开逐鹿</b><div><br></div><div>中国文明的起源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中国文明是最先起源,发展水平最高,并且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她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三的。<br>——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br></div>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的黄帝战炎帝于阪泉,战蚩尤于逐鹿:<div>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彻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br>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襄。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黑、貔、貅、猫、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离杀蚩尤。而诸侯咸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div><div>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荦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br></div> 阪泉之战、逐鹿之战示意图 <b>四、中华文化三岔口</b><div><br></div><div>张家口是中原与北方古文化接触的“三岔口”,又是北方<br>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双向通道。<br>——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br></div> <b>文化多元、文明通道</b><div>张家口新石器时代遗存数量丰富,文化多元。后岗一期文化、庙底沟文化、红山文化、雪山一期文化、龙山文化都有发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张家口史前文化。<br></div> 彩陶盆<div>新石器时代(约6000-5500年前)</div> 小口尖底瓶、彩陶钵<div>新石器时代(约6000-5500年前)<br></div> <b>五、民族大融合时代——夏商周至隋唐</b><div><br></div><div>张家口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交汇地,早在新石器时期,各部族就在这里共同生息繁衍。夏商周至春秋战国以来,伴随着国家的形成及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加速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秦汉至隋唐时期,张家口也一直是边陲重镇,处在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往来交流的第一线。<br></div> <b>多民族兴起</b><div>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说明在唐尧、虞舜的上古时代,中国北方就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他们人口数量大,居住地区广,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随着国家文明的形成,各少数民族政权也不断崛起,在与中原王朝的交流中缔造着北方文化的蓬勃兴起。<br></div> 春秋战国时期张家口周邻形势图 青铜短剑、环首削、短剑<div>春秋(约公元前770-前476年)<br></div><div>具有草原风格</div> 青铜蛙形牌饰<div>春秋(约公元前770-前476年)<br></div> 张家口战国古城分布示意图 玉人<div>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前221年)<br></div> 青铜削<div>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前221年)<br></div> 青铜环首削<div>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前221年)<br></div> 青铜环首削<div>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前221年)<br></div> 青铜罍<div>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前221年)<br></div> 金项饰<div>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前221年)<br></div> 金虎饰<div>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前221年)<br></div> 金盘丝<div>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前221年)<br></div> <b>春秋时期的代国</b><br>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诸侯割据争霸,诸子百家争鸣,构成了这个时代独有的历史现象。这一时期,<b>以张家口蔚县盆地怀来盆地为中心的代国</b>成为我国北方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一定和度上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br> 铜剑<div>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前221年)<br></div> 钱币<div>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br></div> 舆车配件 小白阳春秋战国墓群出土的青铜短剑等青铜器 马形饰<div>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br></div> <b>汉朝时期的代国</b><div>代王城为汉高祖刘邦扫平全国后,在各地分封藩王时所建的代国都邑,为西汉初期(前201年左右)巩固北方势力范围、防止匈奴入侵、加强边防防御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代王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城市与中国城建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因其地处北方,对于研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交流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br></div> 陶楼<div>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br></div> 陶楼、云纹瓦当、长生无极瓦当<div>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br></div> 素面鋪首衔环弹形铜壶<br><div>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br></div> 单孔玉铲<div>战国(公元前475-前220年)</div> 千年代王城 陶器<div>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div> <b>北魏军镇</b><br>南北朝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的行政设置,今张家口坝下地域属燕州的上谷郡、东代郡和桓州的代郡、昌平郡。北魏还沿长城设立了六个军镇,今张北、康保为怀荒镇军事防地;今祟礼、张家口市区、尚义为柔玄镇防地,这两个军镇归属燕州上谷郡,后为东代郡管辖;今沽源、赤城为后设的御夷镇军事防地,归燕州广宁郡管辖。<br> <b>唐代遗迹</b><div>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民族政策,各少数民族纷纷归顺,唐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比较融洽,因此唐长城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下,盛唐气象的蓬勃兴盛印刻在建筑遗迹和遗物上,留给后人无尽的观赏。</div><div><br>张家口唐长城<br>在赤城县南部,有一条横贯全境的长城,它西接宣化、崇礼、赤城交界的大尖山,向东经窑湾、前所、周村、龙关、八里<br>庄,至三岔口开始偏东南行,经上虎村、下虎村到康庄,约有20千米长。这一段长城建在山间平地上,是张家口各段长城中少有的建在平地上的长城。有专家认为,它应是唐代所筑,明代<br>在此基础上续修。具体时间,仍需要进一步考证。<br></div> <b>雄武军与宣化古城</b><div>宣化在唐代先称雄武,后称武州。《辽史・地理志》载:“归化州(辽时宣化为归化州),雄武军,本汉下洛县。元魏改文德县。唐升武州,僖宗改毅州。”另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宣化即雄武军驻地。天宝六年(747年),安禄山筑雄武城,为北边军事要地,后置军使。</div><div><br>唐代桑干河流城城邑设置建制或修筑时段<br></div> <b>隋唐行政区划变迁</b><br>隋代,今张家口坝下东部一带属涿郡怀戎县(县治今怀来旧城),坝下西南部蔚县、阳原、怀安属雁门郡灵丘县地域,坝上属东突厥游牧地。唐朝建立后,逐渐形成道、州、县三级行政体<br>制。唐初,今张家口坝下各县区属河北道妫州怀戎县(州治、县治均为今怀来旧城);武德六年(623年)重设蔚州。长庆二年(822年),设龙门县(治今赤城县龙关镇)、怀安县(治今怀安县怀安城);光启二年(886年),设置永兴县(治今涿鹿县城关镇)、矾山县(治今涿鹿县矾山镇),以上四县均属河东道新州。唐末,分置武州(治今宣化),设文德县(治今宣化),今张家口市区、万全区、宣化区、下花园区、怀来县遂改属河东道武州文德县地域。今张北县、康保县、沽源县、尚义县、崇礼区为河北道妫州北境,仍为东突厥族的游牧地。<br> <b>佛道文化的兴起</b><div>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鬼神崇拜,至东汉形成有组织的宗教形式。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在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儒、释、道鼎足而立之势。南北朝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宗教便成为人们摆脱困难、寻求精神寄托的选择之一,佛教和道教在此期间均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br></div> 石雕骑狮文殊<div>辽(公元907-公元1125年)</div> 铜释迦牟尼佛<div>明(公元1368-1644年)</div> 铜莲花座捧如意道士<br>明(公元1368-1644年) <b>多元文化交汇地——辽金元</b><div><b><br></b></div> 南安寺塔<div>南安寺塔,辽代位于蔚县城内,塔高32米,呈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剎四大部分组成。建筑风格和视觉效果浑然一体,屹立千年基本完好。</div> 平底堆花红陶塔型罐<div>辽(公元907-1126年)</div> 铜蹲龙座<div>元代</div> 辽代瓷器 辽代佛寺 辽墓 三足莲花灯<div>辽(公元907-1126年)</div> <b>大元中都</b><div>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五月,武宗即位,始建元中都;至大元年(1308年)七月建成宫城。至大元四年(1311年)正月,武宗病逝,仁宗(武宗之弟)继位,十余天后即下令“罢城中都”。至正十八年(1358年),元中都被红巾军烧毁,成为废址。在元朝不足百年的历史上,元中都存世50年左右,接纳过英宗、泰定帝、文宗、顺帝等多位皇帝,见证了蒙元王朝兴废存亡的发展进程,这正是“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br></div> <b>野狐岭之战</b><br>南宋嘉定四年、金大安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六年(1211年)八月,在今张家口市万全区的野狐岭一带,发生了一场决定蒙古与金朝双方命运的战役一一野狐岭之战。成吉思汗指挥蒙军以少胜多,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而金国几乎丧失了所有精锐,从此再也没有能力抵抗蒙古铁骑。这不仅决定了蒙金交战双方政权的命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以后中国历史的走势与格局。<br> <b>金莲川幕府</b><div>金莲川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和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滦河上源闪电河地区。1251年,忽必烈以藩王身份受命总领漠南军国庶事,在坝上草原建立金莲川幕府,广揽人才,确立安邦治国之策,为开创大元伟业打下坚实基础。<br></div> <div><b>《马可·波罗游记》见闻</b><br></div>《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对驿传的繁盛作了生动的描绘:“从汉八里城(西方人称大都为汉八里城,意为可汗之城)有通往各省四通八达的道路。每条路上,也就是说每一条大路上,按照市镇坐落的位置,每隔40或50公里之间,都设有驿站,筑有旅馆,接待过往商旅住宿。这些就叫做驿站或邮传所”,是“十分美妙奇异的制度”。<br> <b>梳妆楼元墓</b><br>梳妆楼元代墓群位于沽源县平定堡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梳妆楼四周进行了大面积考古发掘,发现墓葬24座,分为两个墓区。南区为贵族墓区,共发掘10座墓葬,墓葬的形制及规格较高,出土的随葬品较为丰富,另外还有两处建筑遗址;北区为平民墓区,共发掘14座墓葬,墓葬形制简陋,随葬品较少。<br>考古人员在墓葬发掘中还发现了青石碑文残片,通过辨认,中室墓主是阔里吉思(忽必烈的外甥),西室和东室应是他的原配忽答的迷失公主和爱牙失里公主。据《元史》所载阔里吉思生平推断,梳妆楼应该建于1298-1305年之间。梳妆楼元墓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唯一一处元代贵族墓葬群,为研究元代蒙古及其他民族部落的埋葬习俗、礼制、宗教信仰、建筑风格以及服饰演变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br> 梳妆楼墓室 <b>元中都遗址</b><br>元中都位于今河北省张北县慢头营乡,当时已具有都城的基本建制,且已建成使用,至大元年(1308年)曾立中都留守司兼开<br>宁路都总管府,之后,再设虎贲司,光禄司、银冶提举司及中都万亿库等官署,完备了都城的管理机制,使中都成为元代除大都和上都之外的第三大都城。1999年,元中都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br>元中都由内,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组成,即郭城(外)、皇城(中)、宫城(内)。宫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360米;皇城套在宫城之外,面积约80万平方米。宫城城墙长約610米,宽约555米,有四门和角楼;皇城城墙长约910米,宽約755米;郭城长约2310米,宽的约2555米。<br>元中都的宫室建筑按中轴线布局设计,以一号基址为中心的主体宫殿群位于宫城的中北部。作为正殿的一号宫殿基址居于宫城的中心位置,平面呈‘工"字形,地表有瑰璃瓦当、滴水和花砖等建筑构件。出土的汉白玉螭首,雕刻精美,堪称元代石刻中的精品。<br></div> <b>元代寺塔</b><div>​释迦寺、鸡鸣驿城文庙大殿、立化寺塔<b><br></b></div> 至正甘年巴斯巴文直钮方印、万户府印、管军万户府印<div>元(公元1206-1368年)</div> 元代陶瓷 <b>六、明清畿辅重镇——明清时期</b><div><br></div><div>明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在张家口一带修建了许多坚固的长城,使之成为拱卫京师的锁钥屏障,宣府镇即为九边重镇之一。明中期,蒙明化干戈为玉帛,互市开启,,张家口开始成为北方草原和中原地区商贸交流的集散地。到清代,实现了“内外一统”,极大地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发展。随着大境门的开通,张库大道得以迅速形成并逐步兴盛,沿着这条万里茶道,张家口逐渐由军事城堡转变为商业都会,并经由这条国际线路走向世界各地。<br></div> <b>张家口堡</b><div>明宣德四年(1429年),指挥(官名)张文开始在宣府西北修筑城堡,名为“张家口堡”,这是“张家口”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史册记载中。据《畿辅通志》记载:“东高山在张家口堡东北七里,西高山在张家口堡西北七里。两山皆在边口,相去数十步,对峙如门,张家口之名以此。”由此可知,张家口的“口”最初是指东、西高山(今东西太平山)之间的山口。与“张家”二字的结合,则与明洪武年间的移民有着直接的关系。<br></div> <b>张家口堡与来远堡</b><br>历史上的张家口有两个城堡,北边为上堡,南边为下堡。今位于市区清水河畔的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又叫下堡,始筑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方四里有奇,设东、南二门,东日“永镇”,南日“承恩”,别称“武城”;嘉靖八年(1529年)在北城台西侧辟小北门;万历九年(1581年)加修城堞阙楼;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建堡中文昌阁。隆庆和议后,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又在互市之地新建“来远堡”,与张家口堡南北相对,因来远堡在北,地势较高,故又称上堡。“来远堡”俗称“市圈”,周长二里余,开北门与西南门两门。堡城东侧清水河建有一座水关。<br><div><b><br></b></div><div><b>张家口得名</b><br>据《宣府镇志》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这一带因“民户不足,调山西诸处余丁充之”,其中有一些张姓居民迁来在今东西太平山隘口附近定居,地名便同居民的主要姓氏相一致,名为“张家庄”“张家隘口”。宣德四年(1429年)在张家隘口南建堡,遂名“张家口堡”。“张家口”之名便被赋了新的社会人文内涵,经过几代人的繁衍发展,不断延伸、扩大,促使其由聚落地名进一步演变为区域地名,张家口的城市形态逐渐形成。<br></div> 明朝陶瓷 <b>关开大境门</b><br>顺治元年(1644年),由于张家口在明代隆庆和议之后发挥的重要作用及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方便长城内外沟通,清廷于小境门西侧长城开豁口建造大境门。此后的近400年间,大境门成为张家口的标志性建筑。<br> <b>察哈尔都统署</b><div>清朝初年,沿袭明制,今张家口市坝下地区仍属宣府镇,同时废去万全都指挥使司。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宣府镇为宣化府。张家口开始由以军事建制为主向以行政建制为主转变。雍正二年(1724年)设置直隶省口北道(治今宣化),张家口理事同知厅(治今张家口堡)。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于张家口始设察哈尔都统,翌年建察哈尔都统衙门。从此,张家口成为察哈尔八旗四牧群的领导中心,标志着张家口步入新的发展时期。<br></div> <b>察哈尔都统</b><br>清代察哈尔都统设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统辖察哈尔八旗、四牧群,总领旗兵,不理政事。翌年,在张家口修建察哈尔都统署,置都统一人,副都统一人,驻张家口。都统还统辖张家口满洲驻防兵,负责监督户部税务司榷税事务,<br>颁发茶叶等商品的营销执照一一信票(龙票),同时保护张库商旅安全,负责稽查、征剿盗匪等事宜。并管理阿尔泰军台,节制宣化,大同总兵。<div><br><b>察哈尔都统署旧址</b><br>察哈尔都统署旧址位于张家口市桥西区明德北街57号,始建于<br>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是河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衙署建筑群之一。察哈尔都统署坐北朝南,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整体采用南北中轴贯通、东西左右对称的建筑风格,廊厦勾连、耳房相对,体现出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建筑特点。2006年,察哈尔都统署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 <b>清代佛教文化的发展</b><br>由于推行“满蒙一家”的民族融合政策,清代藏传佛教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汉传佛教主要分布在坝下涿鹿、蔚县、阳原、怀来、怀安和宣化等地;藏传佛教(格鲁派)主要分布在张北、沽源等地,清末有庙宇9座,喇嘛400多名,在封建贵族(王爷)的把持下,颇为兴盛。<br> <b>结语</b><div><br>张家口,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融合发展的辉煌历程。<br>在这片土地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建设、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着力量。<br>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张家口正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展望未来,张家口人民将继续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继续谱写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历史篇章。<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