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研学第四天,我们穿过北京老城的青砖灰瓦胡同,走进了郭沫若故居,开启一段与历史和文化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进故居大门,穿过一座花园,郭沫若先生生前居住的四合院赫然映入眼帘。红柱绿瓦的传统建筑庄重典雅,门前绿树掩映,阳光洒在台阶上,我们四人穿着统一的白色T恤合影留念,想拉近与这位名人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典型的北京三进四合院,灰瓦朱门间沉淀着厚重的文化气息。规整的布局中,正房五间与东西厢房由游廊相连,院中绿树成荫。</p> <p class="ql-block"> 屋内陈列着他生前使用过的书桌与文稿,墙上挂着他的工作照,深色长衫,镜片后目光如炬。书架上堆满的典籍无声地诉说着他笔耕不辍的一生。我们站在这些旧物前,仿佛能听见墨香中低语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展厅中还陈列着郭沫若题写的“故宫博物院”书法作品,以及他参与编纂的历史文献,展柜中泛黄的《中国史稿》与手写笔记令人肃然起敬。墙上布满的历史照片与手写文档,记录着他参与的重要时刻,每一张都是一段沉静而厚重的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 驻足在郭沫若故居会客厅的窗外,仿佛穿越回半个世纪前的文化沙龙。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p><p class="ql-block"> 我们站在窗外,耳畔似乎仍回响着那些关于文学、艺术与时代的激辩,让人不禁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这段凝固在时光里的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 离开前,我们在郭沫若雕像前合影,只是心中多了一份对文化的敬意与对历史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回望门楣,忽然懂得:所谓故居研学,不仅是看老房子,更是让跨越时空的文人风骨,在年轻的目光里"韵如初"。</p> <p class="ql-block">图文:申依宁</p><p class="ql-block">一审:杨钢锋</p><p class="ql-block">终审:郭学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