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河远阔,行者无疆</p><p class="ql-block">------一位只身环游世界的孤勇者</p><p class="ql-block">作者/林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序章: 他是谁? </p><p class="ql-block"> 一本泛黄的护照,从他手中的资料里滑出,落在地上,护照上“潘德明”三字虽早已斑驳,却赫然入目。</p><p class="ql-block"> 他是谁?</p><p class="ql-block"> 手拿资料的是时任上海少儿出版社编辑的季一德。那是1979年冬的某一天,季一德像往常一样,在清理出来的即将投入熔炉的一堆旧资料中,寻找着或许还有一些用处的资料。忽然,从他手中的资料里滑落出一本旧护照,内页密密麻麻的印章,立马引起了季一德的注意。 </p><p class="ql-block"> 他是谁?</p><p class="ql-block"> 1930年代,中国正处在一个时局动荡的时期,七年时间里,去过四十多个国家的潘德明是什么人?他是怎么去这些国家的?去这些国家又做了些什么?遇到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季一德在故纸堆中仔细翻捡,希望能再找到一些有用的资料和信息。找着找着,不一会,一本重达四公斤的《名人留墨集》显现了出来。集子里,有甘地的梵文题签,有泰戈尔的孟加拉语诗行,甚至有希特勒的素描笔触。 </p><p class="ql-block"> 由此,揭开了被世人遗忘多年的传奇人物潘德明的传奇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章:少年壮志 </p><p class="ql-block"> 1908年深秋,潘德明出生于浙江省湖州一个裁缝的家庭。 </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三岁的溥仪继位,清王朝进入末代统治,三年后清王朝灭亡,民国政府成立。</p><p class="ql-block"> 一天,五岁的潘德明踮着脚抚摸着父亲为英国传教士缝制的尼绒大衣,掂量着父亲在量体时念叨的那句话“洋人身子比中国人宽三寸”,心里想,若是把三寸距离换成脚步,能否从湖州走到伦敦。徒步环游世界的念头就此萌生。 </p><p class="ql-block"> 七八岁开始,潘德明就常常环绕湖州城长跑,爬山登高,并阅读有关世界地理和各种有关旅行的书籍。 </p><p class="ql-block"> 1923年,十五岁的潘德明考入了上海南洋高级商校。入学的那一天,他在日记本上画下了不太圆的地球轮廓,并在上面标注了一句话:“此球当以双脚解其经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章:坐言起行 </p><p class="ql-block"> 1930年夏天,二十二岁的潘德明正在南京经营着一家名叫“快活岭”的西餐馆,这家西餐馆坐落在今天的南京四牌楼东南大学一带。</p><p class="ql-block"> 一天,潘德明无意中在《申报》读到了一篇宣言。当时,上海有几个年轻人组织了一个“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立志要以徒步走向亚洲,他们在《申报》上发表宣言称:“在历史上背负了5000余年的文明和创造的中华民族,不幸到了近世,萎靡和颓废,成了青年们普遍的精神病态,我们觉得时代的精灵,已在向我们欢呼,我们毫不客气的把这个伟大的重担肩负起来。我们决定以坚毅不拔的勇敢精神,从上海出发,逐步实践我们的目的。在每一步法中,我们要显示中华民族历史的光荣,在每一个步伐中,给社会以极深刻的印象,一直到我们预定的途程的最终点”。 </p><p class="ql-block"> 潘德明立刻被这篇宣言给吸引住了,从小喜欢体育,立志要徒步环游世界的他,又怎会错过这样的机会!于是,他当即决定加入“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潘德明不顾家人的劝说,毅然放弃南京的餐馆生意,乘车赶到上海。可惜,当他到达上海时,步行团已经走了好几天。为了表达他坚定的决心,潘德明站在上海十六铺码头上,将“快活岭”西餐厅的钥匙抛入了黄浦江。随即乘车追到杭州,赶上了“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跳上了开往越南的货轮。 </p><p class="ql-block"> 茫茫的大海中,亚细亚步行团的八名青年,站在甲板上,情绪高昂地喊着口号:“雪东亚病夫之耻!〞 </p><p class="ql-block"> 他们一路南下,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三个月后,这个口号竟在越南、柬埔寨的雨林,缅甸的瘴气,暹罗的暴雨中溃散成满地泥泞。当步行团最后一名同伴在曼谷医院因疟疾退出时,八名团员只剩下潘德明一人,尽管孑然一人,这个意志坚强的年轻人并没有退缩,反而改变初衷,决定将此行超越亚洲,走向世界。 </p><p class="ql-block"> 于是,潘德明点燃了归国的船票,火光照亮了他改写的誓言:“余此行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德明坚决地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前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 </p><p class="ql-block"> 回国船票的灰烬,随风飘向了湄南河。 </p><p class="ql-block"> 潘德明花四块银元买了一辆英国产的“兰翎〞自行车,把之前准备好的,以备沿途各国各界的名流、团体题词,作为他旅行珍贵纪念的一本重达四公斤的《名人留墨集》取出,将封皮上墨迹未干的“亚细亚〞三字重重地划去,改写为“环球”,并在扉页上,工工整整的写下“旅行世界自叙〞。随后,便正式开始了他一个人长达七年的骑行、徒步环球之旅。(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