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风雷生万象 快意人生丁竹君 ——记湖北名人榜首位上榜艺术家

云逸

<p class="ql-block">8月14日清晨,武昌红巷艺术城里的墨香与晨光交织,竹君艺术馆内,国家一级美术师丁竹君正临窗而立,白须在胸前轻拂。作为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经济频道(湖北经视)“名人智库•湖北名人榜”首榜嘉宾,这位集中国美协、书协会员身份于一身的艺术家,在此开启了一场关于艺术与人生的对话,直至正午十二点的阳光掠过画案,这场墨香萦绕的访谈才意犹未尽地落幕。</p> <p class="ql-block">笔墨里的呼吸感:满纸山河皆气口</p><p class="ql-block">艺术馆四壁的画作看似饱满,却藏着微妙的“气口”。近观《云壑松风图》,重彩积墨如叠嶂层峦,朱砂与石绿在宣纸上碰撞出炽烈的色块,细看却在浓墨深处藏着几缕飞白,似山风穿谷而过,瞬间让画面有了呼吸的节奏。“画画哪能只顾着‘填’?”丁竹君指着留白处笑言,“得留着气口让意境流转,就像老武汉的里份,家家户户挤着挨着,檐角总要留块地方给月亮。”</p><p class="ql-block">近年作品中,亭台楼阁、飞鸟人物渐渐隐去,抽象意境渐浓。《空谷流泉》里,不见泉眼却似闻水声,没有石阶却似有旅人,这种剥离具体形态的表达,反而让每个看画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故事。“是为了让山水自己说话。”他说,“就像喝茶,不必执着于茶盏是官窑还是民窑,舌尖的甘醇才是本意。”</p> <p class="ql-block">动静之间的真趣:文人的自在活法</p><p class="ql-block">阳光透过窗前绿植,在茶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丁竹君执壶分茶,和老友们畅聊人生。“丁竹君这性子,倒像楚地的烈酒,看着清冽,入喉才知醇厚。”一位友人的打趣让满室皆欢。当转场画室,方才还谈笑风生的他,提笔落纸时瞬间沉静下来,眼神专注如少年凝视星空,指尖的笔锋在宣纸上游走,时而疾如闪电,时而缓若流泉,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笔墨与宣纸的私语。“动时,高朋满座谈艺论道,楚人的狂放藏在酒杯里;静时,一盏孤灯伴笔墨,山川湖海都在心里翻腾。”这种“泾渭分明”的状态,正是他数十年来的生活常态。</p><p class="ql-block">及肩长发与长须已伴随丁竹君三十余载。“不是特立独行,”他轻抚长须,“原本是为了纪念一位值得尊敬的大姐,时间长了,倒成了自在的习惯,就像画画,顺手了,心才安。”当被问66岁的心理年龄,他爽朗笑道:“晨起看朝阳,眼里还是十七岁初见黄山时的惊喜;暮时画残荷,又能品出六十载人生的淡然。年龄?不过是日历上的数字。” 这份松弛,恰是他“快意人生”的注脚——不困于得失,不惑于年龄,把每个当下都过成自己喜欢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墨香里的初心:未完成的山水志</p><p class="ql-block">临近正午,丁竹君为“名人智库•湖北名人榜”题词。笔走龙蛇间,“湖北名人榜”五个大字跃然纸上,墨色浓淡相宜,既有碑帖的厚重,又有行草的洒脱。放下笔,他又取出排笔,以重彩积墨法速绘山水。只见他时而泼墨如倾雨,时而勾线似游丝,短短五分钟,一幅《楚山云起》便已成型:远山如黛,近石含烟,留白处似有云气流动,让人想起黄鹤楼头的江风,想起神农架顶的雾霭。</p><p class="ql-block">谈及心愿,丁竹君望向窗外的天空,眼神里有孩童般的向往,“看晨雾怎么漫过金顶,听松涛如何撞响古钟,把那些藏在云里的山、躲在风里的水,都画进纸里。”至于遗憾,他却摇了摇头:“年轻时没画好的画、写好的字,后来都在新作品里弥补了;曾经错过的风景,如今都在笔下重生。书画人,哪有真正的遗憾?只要笔还在,手不抖,就能一直写下去、画下去。”</p> <p class="ql-block">正午时分,墨香仍在光影里流转。丁竹君兴趣盎然地带领众人讲解馆内大幅作品的构图及意境,白须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活像从他自己画里走出来的人物——既有山水的沉静,又有竹影的灵动。</p> <p class="ql-block">这场访谈,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一场漫步:跟着他的笔墨走进山河,随着他的笑声读懂人生。原来所谓“翘楚”,不过是把日子过成了自己笔下的意境——浓淡相宜,动静自在,每一笔都透着真诚,每一刻都活得尽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