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话题,叙说70多年前,在我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发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雷州半岛的垦殖历史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内外重大背景密切相关,国家为巩固国防,加快经济建没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垦荒种植橡胶,建立国家重要的物质生产供应基地。</p> 历史时代背景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访苏,与苏联斯大林达成《中苏友好联盟互助条约》,1950年,朝鮮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成立“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限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和高新技术,天然橡胶作为国防与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资被划入禁运行列。</p><p class="ql-block">为了打破封锁,增强国防力量,50年底毛泽东与斯大林达成中苏两国在中国种植橡胶方面的合作共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能否种植橡胶的区域在那里,除海南岛有零散残存的橡胶树可种植外,发现雷州半岛最南部的徐闻县下桥乡坑仔与愚公楼亦有残存的老橡胶树,这是原四野43军几十名官兵作出的/调查结论。</p><p class="ql-block">1951.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关于扩大培育种植橡胶树的决定》。并批准成立华南垦殖总局(现系广东农垦总局)机构,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兼任华南垦殖总局局长。11月叶帅亲自到下桥坑仔调研,来年的52年2月还帶领中大等农业专家组再次考察,从老树采种,种籽培育到试行种植等一系列问题作出决策…。据闻当年有一说法,种籽稀少,“一粒种籽一两金”,要大面积的垦荒种植,采种及种苗培育是垦荒发展的前题条件,在此科研人员挥起这场垦荒战役的第一锄,试种和培育胶苗…。</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橡胶种籽试种时留下的历史镜头。</p> 组织高规格垦殖指挥机构 <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p><p class="ql-block">1951.11月国家成立华南垦殖总局,机构设在广州沙面。</p><p class="ql-block">1952.2月,中央军委签署命令,由中南军区组建解放军林业工程部队,定编两个师。</p><p class="ql-block">林一师师部由广西军区152师(兼宜山军分区)编成,下辖三个团,抽调海南琼崖纵队26、27、28团按序列编成一、二、三团,林业工程一师部队集结海南岛。</p><p class="ql-block">林二师师部由江西军区156师(兼南昌军分区)编成,下辖四、五、六团和一个独立团。四团由广西军区174师(兼桂林军分区)编成,五团由广东军区珠江军分区(中山)独立15团编成,五团官兵几乎“两广籍”,它的前身是四野两广纵队解放广东时,补充的兵员大多是广东籍。六团,由湖南军区159师(兼益阳军分区)独立十三团编成,在拉进广东途中广西军区独立8团加入,缩编为六团二营,六团是林二师最大的团,全团官兵7000多人。独立团由广西军区编成。林业工程二师部队开拔雷州半岛及高雷专署的高化地区及广西接壤的合浦龙州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5月~8月,林业工程部队陆续开拔到指定战役位置,最早进入半岛最南部徐闻县域的是林二师五团1500人,据我同学后诉知,他父亲当时在林二师师部机关,从江西南昌开拔时,师部阵容庞大,除司政后机关人员外,警卫营、教导大队、汽车营及医院和文工团都带上了,可见当年这场垦荒战役规模及战役意义重大。</p><p class="ql-block">1952.8月,在林业工程部队近二万名官兵日夜兼程到达华南垦区,华南垦殖总局确定开垦种殖的方针和任务“先大陆后海南,先平原后丘陵,先机器后人力的"三先三后”方针,并初定首期垦荒任务,在53年2月前垦荒任务420万亩,大陆占主要部份300万亩,海南120万亩。</p><p class="ql-block">按照中苏合作种胶协议,苏联派驻了专家团,还带来了300多台大马力拖拉机,100多辆载重汽车(含拖拉机手和司机)及斩伐灌木机等垦荒设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何打好这场规模庞大的垦荒战役,从上到下确定指挥机构,布局垦荒区域,把林业工程部队指挥权,由中南军区归属华南垦殖总局,林一、二师领导分别兼任海南、粤西(高雷)垦殖分局领导,垦殖分局(师)下设垦殖所,如粤西分局共下设9个垦殖所,使用部队番号的形式命名4位数偏号,前二位数字是地域号,表示所在县域,01为徐闻垦殖所,所长由五团团长担任,02为海康垦殖所,由四团团长任所长,所有垦殖所机构都由团级干部担任。后二位数字是同一地域内垦殖场序号,如徐闻垦殖所下设26个垦殖场,海康垦殖所24个垦殖场,共编成了181个垦殖场,垦殖场划分作业区(面)。另设有10个拖拉机站,半岛的南部和中部是垦荒的重难点区域,仅徐闻县域布置了四个拖拉机站。还设立三所垦殖所医院。</p><p class="ql-block">除了林业工程二师官兵外,华南垦殖总局在广东和广西各地征召民工,从52年8月至12月征召了近10万民工,从武汉、南京和广州等地号召大批大中专院校的师生和技术人员加入(近2000名),一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大规模的垦荒战役拉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父母也加入了这场垦荒战役,在此诉知,父母都是归侨,出生在马来西亚,是上世纪民国初下南洋的二代,母亲是政治难侨,祖籍广东海丰,因我外公不安份,参加27年海陆丰农民起义运动,还担任过赤卫队长,起义运动失败后通过“卖猪仔”形式潜逃到了马来西亚马六甲,在那边成了亲,生了我母亲几兄妹,马来西亚被日本侵略沦陷后,他又不安份,参加当地游击队对抗,1942年被日本兵枪杀。当地一直是华人游击区,与英属马来西亚政府不和,在50年底被英政府集体驱赶回国,回国途中,正好遇上新中国土地政革,被安置到了广东揭西,还分配一套地主房屋居住。我母亲13岁就在马来西亚原始森林割过橡胶,当听到了征召令时,主动报名参垦。我父亲是51年只身回国完成中学学业,因当地土地改革已完成,没分配到了田地,据他所说读书还要自已背米去煮,难以为继,当听到了征召令时,也报名参垦。当年揭阳二区(揭西)动员100人青年(全部都是归国华侨)参垦队伍,由区公所领导领队,扛着红旗,乘坐四辆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风尘仆仆到达广州。我母亲所言这一路很艰辛,到广州后还要进行体检,填写入职报名表,发放工装行李,然后乘轮船到江门口岸,上岸后步行100多公里到达阳江口岸,换乘小船乘坐到雷州半岛,登船时,船工不愿开船,只能乘坐60人小船登上100人,这艘小船还参加过解放海南岛登岛战役,经反复交涉,船工才勉强开船,这一路船途可苦了,我母亲回忆说,时值农历11月,月黒风高,北风偏大,开船没多久,许多人七浑八吐了,昏昏顿顿,我父母亲也在小船上相互认识了,后印证了古人所言,难得百年修得同船度,千年修得…。经过近10天路途,于52年11月底才达到指定垦荒的位置,揭西队伍被编入徐闻垦殖所0122场9中队。</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同学她父亲留存的照片,当年时任五团五连文化教员,她母亲是梅县籍职工,据说当年广东全省各县都征召参垦队伍,近10万民工加入,而粤东地区征召的多是南洋返回的华侨,大都认识和割过橡胶。可见这场垦殖战役之规模之大。当年之称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大垦殖战役。</p> <p class="ql-block">站在国家战略层面回看,称之为“三大战役”,是因新疆军区一野22兵团近10万部队陆续也拉进了新疆广裹的“西大荒”戈壁滩,准备垦荒种棉,随后不久在抗美援朝回拉的铁道兵几个师的部队进入黑龙江的“北大荒”的黑土地上垦荒种粮,三大战役的目标,使“南大荒”变成“南大仓”的橡胶与经济作物基地;“西大荒”变成“西大仓”的棉粮基地;“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粮食基地。</p> <p class="ql-block">三大战役最先拉开战役序幕的开垦“南大荒”种植国家橡胶基地…。</p> <p class="ql-block">当年照片,林二师(高雷垦殖分局)领导在筹划和指挥垦荒的场景。</p> 轰轰烈烈的垦荒大会战 <p class="ql-block">古老而沉寂的半岛沸腾了,请允许我用这样的说辞追忆,试想近十多万的垦殖大军在方园二百公里的原始杂木林和亘古荒莽原同时开垦,动用大量的垦荒机械设备…,并指定在几个月时间内,至1953年2月间(干旱期内)完成初期大面积的垦荒。在历史资料中有段这样的记载:苏联“老大哥”作为合作参予方派遣专家团,并提供资金以及垦荒所需的机械设备。</p><p class="ql-block">史料:</p> <p class="ql-block">在此说明,在苏联机务专家的加入,也使部份林二师官兵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的拖拉机手,还有女拖拉机手。</p> <p class="ql-block">据徐闻县誌记载:雷州半岛南部的徐闻县,由于人烟稀少,当时除了徐闻公(土)路两侧的灌杂林地,两边靠海的空旷地和不多芒草莽原,全县境内几乎全被原始杂木森林所覆盖,原始森林一直延伸至海康县境内,在原始杂木林里经常有飞禽走兽出没,虎鸣猿啼,此起彼离,声音不断地飘荡着阴森的原始林之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给我说过:当年初期的垦荒,不仅是要出大力流大汗拼命干,而是最难以适应当地十分恶劣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条件。她说,刚到指定位置,大批民工居舍在临时搭建的茅草棚,女工们虽有照顾,临住在不多的几张帐蓬,经常被蚊叮虫咬,晚上夜深人静时特别恐怖,时不时传来远处野兽的吼叫,虽有部队的哨兵值夜巡防,她所在0122场就有民工夜晚外出方便被哨兵开枪误伤,初期饮用吃水吃饭还时时供应不足…</p> <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瘴气毒人、易染恶性疟疾的传播是垦荒初期遇到的最大的天敌。</p> <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p> <p class="ql-block">野生猛兽伤人:</p> <p class="ql-block">垦区几则老虎主动攻击伤人记实:</p> <p class="ql-block">这则记实,记叙在勇士农场场志,后定名为勇士场与此事件有联系。</p> <p class="ql-block">在史料中有一段记实:</p><p class="ql-block">某垦殖场一排长听晚上值哨点哨兵回报,密林中传来连绵不断响声,不知是何物?单人跨枪前往,发现是一条特大蟒蛇,在举枪射击中,蟒蛇发恼,把他卷入,最后吞食。连续不断搜寻,三天后,搜索队伍才用机枪击杀。据说是一条200斤左右的特大蟒蛇,最后破肚取物时,还存未消化掉的部份骨骸和手枪以及帽微上的五角星,所有见闻者泪奔…。</p> <p class="ql-block">雷州半岛有一独特的自然现象,十分频繁的响雷,古人为何称之地为雷州,显然与频率的雷击有联系。每年的春夏秋季节,经常出现雷鸣电闪,特别是下雨前那段雷击,特别恐怖,人称旱天雷。后多年来研究人员有段这样的解读;雷州半岛地表的岩石包括砖红土壤(红土地)系玄武质火山岩土,含铁量丰富,铁是磁性物质,富含铁的地区磁电场相对较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垦二代,经历过雷击,俗话说唯有经历过,印象才会深刻。说段往事,记得当年系文革期间的67年,学校停课闹革命后,我返回连队勤工俭学,有几个月时间充当临工,被安排在养牛班当“牛司令”,每天赶着近百头牛去放牧…,一天在缓坡地放牛时遇上了雨前的旱天雷击,当时的场景是一道惊天响雷从头顶劈过来,当时的感受是,头发丝丝作响全竖起来,心悸瞬间七魂丢了六魄,还以为被雷击中了…,事后害怕继续充当“牛司令”了,但亦有点自幸,“雷打高坡霜打洼”,幸好没站在高坡位置上,脚上还穿着胶鞋。当地原住民经常有一句骂人口语,“叫雷公拍了",意旨作坏事的人给会雷公劈了,我心里想,我未做坏事,也应不怕“雷公"吧…,在当地,偶尔会看见野外被雷电劈死的牛,当地的村民绝不会宰吃,就地掩埋,视被雷劈死的都是不祥之物。</p><p class="ql-block">题外话,许多年过去了,雷州半岛的地表土壤的磁性含铁丰富的土质经过作物轮番的种植改造,表露突出的岩石也被清理,估计当年频繁的雷击现象是否减弱?</p> <p class="ql-block">开垦之初,不断传来在荒荒作业期间被雷电劈死伤的消息,海康垦殖所有一作业区出现有一“滚地雷”当场劈死多名民工…,防雷也成是垦荒大战要解决的重大突出问题。</p> <p class="ql-block">在与天地争斗时,还出现这样的场景,因是解放的初期:</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留下的垦荒作业场景照片</p> 进入大面积的胶苗种植 建立划分“种管”区域 <p class="ql-block">史料:</p><p class="ql-block">1953底年至54年初,垦殖局对接下的战役作了重大的战略调整和布局:把垦荒阶段大兵团作战的模式划分更细致的区域作战模式。</p><p class="ql-block">在管理机构上,缩编合并垦殖场,如徐闻垦殖所(五团),麾下指挥着26个垦殖场含近100多个民工中(大)队,队伍庞大,动员部份民工转业份,或转移战场到海南岛参垦。当年称作“大转弯”,连林二师的兵员也作了转业和转役。</p><p class="ql-block">徐闻所下26个小型垦殖场合并为7个大型垦殖场,海康所下24个垦殖场合併为7个,其他所类推,180多个场合併为近30多个垦殖场?并用名字命名新的垦殖场。据说新场的名字还由垦殖局领导集合了新中国初期最易有激励人心的词汇命名,徐闻所七个场,分别命名为红星、勇士、五一、海鸥、友好、南华(到)东方红;海康所7场为奋勇、火炬、南光、金星、收获(到)幸福;化州所下建设、新华、和平(到)新时代…;高州所下红旗、团结、胜利(到)火星;其他所:如曙光、卫星、红五月、红十月等等不一一介绍。题外话:引用玄学者的一说法,好的名字是事业成功的开启。连我这个不小心被弄出的垦二代,父亲受到了感染也起了“国华”的名字😀,后来的海南岛垦区,70多个垦殖场的名称也同出一格。</p><p class="ql-block">新建场同时动员民工转移战场或转业,发放转业费。我父母的民工中队100人,只留下30多人,其他民工队伍留下的估计更小,留下的民工,身份转为职工,后职工的从领取生活补贴,即是从供给制改为工薪制领取工资。</p><p class="ql-block">54年后林二师部队的番号也撤消了,官兵中有相当的兵员转业复员,(据说有一批年青的兵员转役到了广东军区的海军)也留下了大量的骨干,班排连长以上官兵基本留下了,至此新垦殖场管理体制确定下来,下辖作业区(亦称分场)、作业区(分场)下设多个生产(生活)为一体的居住点,简称生产队,几年后为方便管理,作业区(分场)这一层级也撤消了,此体制一直延续到现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1957年,随着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垦殖场、局称谓也改变,华南垦殖总局改为广东农垦总局(厅),下设的@垦殖场全部更名为@国营农场,“垦殖”这一叫法也逐步淡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年垦荒种植报出好消息;到1954年底首期完成近20万亩种植任务,植下橡胶树447万枝。初据规模的橡胶园完成了。</p><p class="ql-block">但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天灾地害也来了,1954年中一场威力强大台风的袭击,1955年1月,半岛史上出现了零下一度的极端严寒气候侵袭,植下的胶苗损失较重,胶苗仅存240万技,垦殖局及时作出“依山靠林,以林护胶”植胶方针。</p> <p class="ql-block">这是垦殖初期生产(生活)定居点的旧照。在垦荒生产同时,逐步建立以生产队为基点的生产(生活)营区。</p> <p class="ql-block">初期定植规划每100亩为一方格,定植胶苗的间距以直线对称笔直拉开,将来利于机械作业,是否科学?在这里不能不提到合作方苏联专家团,有文献记实,我父亲也给说过,当年他被抽到徐垦殖所设计测量队,承作拉线作业,他说,是苏联专家团的建议。随着54至55年初台风和寒害的袭击,胶苗受损严重,后改为25亩为一方格一,方格周边植上防风树木。</p> <p class="ql-block">到了1958年垦区传来l首批可开割,收取胶水的报告。</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修建的苏联专家楼和拖拉机站(五一农场13队)原址。1958~59年,中苏友好联盟关系破裂,苏方人员全部撤离,信息披露,全国有近190个大型援(合)建项目苏方人员全部撤离。</p> <p class="ql-block">再此一提,当年雷州半岛包括海南岛这场轰轰烈垦殖战役,不仅是解放军林业工程的官兵和几十万民工参垦,亦有前苏联“老大哥”参予。</p> 国家垦殖史上成功的范例 <p class="ql-block">为了表彰垦殖大军在这场垦荒种胶战役中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还发布了表彰令</p> <p class="ql-block">国家几位主要领导人,国家主席刘少奇、人大委员长朱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还视察粤西垦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站在国家层面看待半岛的垦殖历史,后海南岛的垦殖,以及随后几年出现的全国性的垦荒运动,包括大西北荒漠开垦,甚至围海造田等等,无疑雷州半岛的垦殖历史是最早垦殖成功的范列,它带有示范性……。</p> <p class="ql-block">《突破北纬十七度》长篇纪实文学报道,较详实记录了雷州半岛以及海南岛的垦殖历史,上述有些历史资料选取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原林业工程二师的副政委陈文髙,是1927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后兼高雷(粤西)垦殖局长,是半岛这场战役的主要领导之一,他身前愿望,死后要把骨灰撒在当年垦荒种胶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南华农场2队橡胶林段的陈文髙局长墓志碑,是老一辈垦殖领导人留下遗愿的标志,同时它也代表着林业工部队官兵在内的十多万的垦殖大军当年不惧牺牲,艰苦创业,努力建设国家重要战略物质基地的历史丰碑。</p> <p class="ql-block">我已出生在雷州半岛的垦殖二代,出生时就带着垦殖人的“血统”😆。</p><p class="ql-block">曾在广东农垦总局机关工作过,接触过一些史料,在此吐槽,简说这段已尘封的历史。难免错漏或有所倾向,记得有历史大咖说过,“叙说历史故事,就是回望当时发生的事实”,不能把它变成任人打扮的女孩子,要靓还是要她变成丑…,上有许不准确的错处,恭请熟悉此段历史的同仁校正。</p>